楊文新
在如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我們對企業組織能力的探索、研究從未停止過,最著名的當屬楊國安教授的“楊三角”模型。筆者認為,“楊三角”模型對企業在提升組織能力方面有了很好的結構化思維的模式,讓許多企業在提升組織能力上指明了方向,幫助不少企業獲得了成功。然而,筆者也發現,在“楊三角”中除員工能力外,其余的“員工思維模式”、“員工治理方式”這兩個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在企業實際治理與運營中總覺得千頭萬緒,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才有效,認為“楊三角”之間缺乏層次感與邏輯關系,所以,筆者在運用“楊三角”時并不順暢。鑒于此,筆者在“楊三角”的基礎上提出組織效能建設的另一種模型,一種層次性、結構性更加分明的模型。該模型中分員工能力、管理關系與企業文化三個要素層面,筆者也姓楊,參考楊國安教授的模型,在本文中稱“楊三層”。
我國是文化燦爛且博大精深的國度。小時候。我們就讀過了“南轅北轍”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發揮自身的優勢條件,如果方向錯誤,優勢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企業的成功,首先也要考慮“戰略”問題,選擇正確的戰略方向,這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前提。因此,企業成功=戰略×組織能力,這一公式揭示了企業持續成功的秘訣,我們對此是有著一致的認識。
員工能力是組織能力的首要條件
員工能力對企業組織能力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按“楊三角”的理解,企業要培育組織能力,首先要找到符合組織崗位要求的員工,無論這位員工是普通崗位的,還是中高層干部,都要符合崗位所需的任職資格與條件,在此前提下,這名員工才能全面履行崗位所賦予職權,所有員工履行職權所產生成果的集合便是企業經營成果的最終體現,這種體現也反射出企業員工能力,假如,不考慮其他因素對組織能力的影響,員工能力與企業組織能力是正比相關的關系。對單名員工個體來講,其能力是與他的技能、經驗、知識是相關的,同時還與他的性格等因素有關。
所謂知識,是個體“知道”的內容,是他人的經驗總結,從書本或其他途徑學習而得的硬知識,而從實際中體會或者感悟而來的是軟知識,也就是個人經驗了。所以知識與經驗是相對的。知識容易被個體遺忘,因為知識是他人的經驗,個體沒有直接體會,沒有工作的感受,只是停留在大腦表層的知道的部分,經驗是個體的工作中不斷總結的,是深深印在大腦內層的,不容易被遺忘。技能又是什么呢?簡單而言,技能是個體“會做”的內容,是個體曾經接受過一定的訓練,能夠在實際工作中獨立操作所被個體掌握的內容。
知識與技能是有區別的,比如,小時候我們都背過詩,長大到成年,許多唐詩隨著時間的流淌而遺忘了,而小時候學會騎自行車,長期不騎卻不會遺忘。所以個體的能力、經驗、技能與知識的關系,用比較簡單的話來來描述:知識是知道的內容,技能是會做的內容,經驗是做成的經歷,能力是持續做成的經驗。一個企業組織需要的是有能力的員工,也就是需要擁有持續做成事情的員工。
管理關系是組織能力的重要層面
現代社會高速發展,日新月異。企業中要做的“事”也不是不斷變化的,因此需要員工更快地掌握更多更新的技能。隨著企業的發展,每個崗位會出現新的職責,只會履行當前職責的員工個體將來會被逐步淘汰,這話很對。所以,需要企業員工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具備很強學習力的員工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由此看來,學習力顯得尤其重要。
權責關系設定
部門職能合理的分配后,接下來要解決的便是崗位的設計,其中權責關系是核心。權責關系清晰,以及崗位與崗位之間職責相互銜接性,避免重疊性、模糊性是減少崗位之間工作重復并由此帶來相互之間的干涉,影響到部門職能執行乃至組織能力發揮。
權責關系的第一方面是職責的確定,首先,崗位職責是部門職能的分解。按照下一級工作達成支持上一級工作完成的管理原理,部門的職能具體表現在崗位職責的履行,部門職能能否全面有效執行,是要看部門中各崗位職責能否全面、高效地履行。所以,崗位職責是部門職能的細化分解。另外,崗位職責分配的合理性、與其他崗位職責之間關系的有機性,還需要通過崗位工作分析這一人力資源管理基礎性工作加以完善、優化。
權責關系的第二方面是權力的安排,當然,這里的權力是崗位特性決定應享有的權力,是職權。權力的安排、設定是基于崗位職責為前提的,不存在沒有職責的權力,有多大的職責就應有與之相對應的權力。在不少企業中,尤其是民營企業,經常存在的問題是有責無權或者有權無責的現象。一種情形是,企業要求崗位的任職人員履行崗位職責,但沒有本應賦予的職權,或者說職權與職責不對等。在有責無權的情況下,員工開展工作,事事請示,將極大影響到工作效率;而有權無責又是另一種失衡,形成有權決策的人不擔當、無責決策的人成為“替罪糕羊”的局面,造成內部不公平,甚至管理者信心缺失。
權力安排也要合理。當我們設計崗位職權時,一是要根據崗位的職責、業務活動特點考慮崗位的權限范圍;二是要根據崗位在業務流程中的功能、作用設計權力,考慮是業務活動所需的決策權,還是統籌管理的監督權,以確保流程運行中權力的制約與平衡。
再用一個案例來分析權責關系對組織能力的影響。在BJ公司,生產運營中心的員工發生傷工傷事故,按公司以往的慣例,由總務部門安排車輛組織救治,而以后的融洽全由人力資源部負責的了,因為這涉及到員工救治的費用、工傷保險理賠以及負傷員工的工傷期間待遇等,而受傷員工所在部門經理則顯得并不緊張。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管理狀況。根據管生產就要管理安全的管理職責要求,員工發生工傷,最為緊張的應該是員工所屬部門或者說員工的直接上級。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說明BJ公司在責權關系上是沒有厘定清晰的,生產運營經理、人力資源經理、總務部門經理在這個事件中都應職責,履行相應的權力。只憑人力資源部門處理工傷,那也是處理一樁是一樁,不能從根本上減少或杜絕類似工傷事故的再發生。最為嚴重的是,如此權責關系的安排,生產運營經理今后很難做到減少事故發生,并從事故預防角度提升安全管理的水平,因為發生事故對這位主管來說不需要承擔多大的責任。久而久之,BJ公司在安全管理能力方面是不足的。此個案足以說明崗位權責關系也是組織能力的一個影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