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無論對個人、企業還是整個社會都是非常重要的。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一步提高,而技術的創新發展更是知識經濟的重要體現,本文旨在從知識經濟的作用及影響出發進而對我國企業如何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進行探索。
知識經濟的作用
人類的經濟形態如果以產業結構為標準來分類的話可以分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知識(高技術)經濟等階段。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再到知識經濟,他們的形成與發展是并不是一蹴而就,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農業經濟的發展中也有知識的重要身影,如發展農業需要具備的農業、水利以及氣候方面的各類知識積累,再發展到工業經濟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改進進而機械化都是知識力量的體現。知識經濟階段中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智力資源的占有和配置。以農藥為例,我國作為農業大國,但是我國的農藥一直以來以仿制為主,特別是對于已過專利期的品種,但是這就意味著我們的產品落后了國際上20多年,而如果仿制還在專利保護期內的產品則意味著企業需要支付高額的專利費,經濟效益明顯下降。然而創新并不意味著需要一切從原創開始,也包括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的再創新,工藝流程的優化改進,這些都能為行業帶來經濟效益都是知識所帶來的。新能源、新產品、新材料的研發并產業化,是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有力體現,無論是傳統的制造行業還是新興行業的企業都要重視知識經濟對企業發展的重要影響。
知識經濟對企業的影響
對企業經營的影響。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發展不再是原有產品數量的擴大,更多的是質量的提高。傳統的生產要素如土地、人力與資本不再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知識將成為關鍵性的資源,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動力。企業要想有長足的發展不能再只滿足于原有的產品經營模式,需要吸引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術的人才,而企業在系統的整合知識和技術后進一步產業化、市場化才能有效提升企業的實力。
對消費者的影響。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人們的觀念也隨之發生了改變,人們會向著個性化、更富有技術含量的趨勢發展。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尤為突出,人們會樂此不疲地為新產品、新技術買單。人們將更看中產品背后所蘊含的知識創新,以手機為例,從以前的固定電話,到后來的大哥大,再到現在的智能手機,不僅體積變小,功能越來越強大。而新產品、新技術也確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如掃地機器人就讓人們可以從掃地這個家務中解脫出來。
對企業競爭與交流行為的影響。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競爭將更多的體現在創新上。而企業想要戰勝競爭對手需要的更多是技術的先進性。走在行業的前沿,引導時代的潮流,是企業創新的目標所在,而創新的競爭更多的是人才的競爭。知識需要交流,交流才能促進發展。企業之間除了競爭也需要知識的交流,包括行業的發展形勢,政策規劃等等。企業之間不僅有競爭也會有合作與發展。
我國企業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的探索
注重技術研發及技術創新。知識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要資源,它的傳播與使用并不受時空的限制,并在運用的過程中又能創造出新的知識來。企業想要有更大的發展,就要提高獲取知識以及知識轉化為生產的能力。企業的管理者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戰略的角度,不僅要瞄準國內市場更要面向國際市場,提高獲取及應用知識的能力,將企業的知識資源產業化,進一步促進技術的開發與研究。良性的研發循環可以促進企業的不斷創新發展。
重視員工的能力培養及管理。企業以人為本,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員工的付出。企業倡導每位員工發揮能力實現個人的價值,可以引導員工把個人的發展目標同企業的發展目標協調同步,同時為員工充分發揮能力提供平等的機會和良好的平臺,促進員工和企業共同發展。另外,建立有效可行的激勵機制有利于鼓勵員工創新,比如除了單一的獎金以外還可以實行股權激勵政策等,提高員工與企業之間的粘合度,從長遠角度而言更加有利于企業的長久發展,提升員工創新的動力。
重視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我國《知識產權法》表明了制定該法的目標是“為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鼓勵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而對企業來說重視知識產權不僅有利于企業的經濟發展,更有利于推動行業的進步。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開展,“一帶一路”的深入發展,國內企業不僅要熟悉國內的知識產權相關立法,更要重視我國已經參加或締結的國際條約。企業將技術創新成果知識產權化,保護是手段,經營權利保護下的知識資產從而實現權利的價值才是企業的最終目標。
樹立創新管理理念,充分認識知識的價值。技術創新不僅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的智力投入,同時也需要其他各個部門的溝通與交流。對原有企業組織結構的梳理,包括人力資源、市場發展等等,推行人性化管理,為技術創新提供一個良好的研發條件。鼓勵員工將自身的想法表達出來,暢通反饋機制,讓員工與企業聯系起來,提高員工的能動性、創造性,從而更好地實現管理創新。
同時技術創新也要以市場為導向,引領市場前沿,從而為技術的產品化、規模化打好基礎。另外,企業也需要認識到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加大對員工的培訓與自我發展,比如可與相關的院校、研究院合作,產學合作,及時了解到最新的科研動向,有效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人才是企業的靈魂,企業是否能夠吸引人才并且能夠留住人才與企業的理念和企業文化是分不開的。在物質文明相當發達的當下,除了給予金錢,更高的精神追求和發展理念也應當是企業所應當重視的。以海爾為例,當時他們以“產業報國”作為公司的最高理念,而這也成為了海爾員工的工作動力。一旦員工認可這個理念,那么他們就很容易在工作上團結合作、積極進取,對企業而言就能更好的留住人才并管理好人才。
知識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知識經濟正在給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帶來活力和際遇。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產業是知識產業,而組成知識經濟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企業。企業在大力發展知識經濟的同時,如何找準自己的位置并有效發揮作用,抓住發展的機遇,實現自我發展的飛躍,迎接知識經濟挑戰將是企業所面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