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群
摘 要 學生害怕寫作文,這是普遍的現象。而對于老師來說,初三的作文復習,最重要的是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收到想要的效果。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從三個方面:“一點改變”、“兩項活動”、“三個堅持”,來介紹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關于作文復習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 作文復習 改變形式 借助活動 三個堅持 取得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A
學生最怕寫作文,而作為教師的我,何嘗不是最怕教作文,特別是作文復習課。最初我上作文復習課,走不出老掉牙的模式:重點講知識點、考點,將初一、初二指導過的寫作要點、考場作文應對技巧等,再三強調。偶爾改變一下,最多也是念幾篇學生的優秀作文。這樣的作文復習課,不僅讓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有時連我自己都不好意思講下去,復習效果就更不用提啦!偶然的念頭讓我嘗試改變:改變課堂教學形式,引入新的知識,讓學生在喜歡的內容和方式里,去鞏固復習要點,從而重燃寫作熱情。同時通過豐富多樣的寫作實踐活動,在書寫、評改、傳閱的過程中,積累材料、借鑒方法、強化技巧,最終收到最佳復習效果。
1改變課堂形式,引新知重燃寫作熱情
1.1改變的緣起
1.1.1來自名班主任王家文老師《寧靜方能致遠》講座的啟發
一首《從頭再來》改變傳統的班會課,讓王老師從廣西走到廣東。同一個主題報告,聽了不下三次,卻讓我一次比一次朝前坐,只是因為,每次他都有新的素材來闡明觀點,給講座賦予新的內容和形式。讓我想到,作文復習課如果也能像王老師一樣,引入新的東西到課堂中,并把新知和復習要點結合起來,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復習效果。
1.1.2來自班級管理中,學生午間活動的啟發
我一直是擔任班主任,自認為當班主任比語文教學混得順手。自習時段,我發現學生最自覺、最投入的是周四中午的德育視頻時間。學生們對視頻里的道理和要求,總比我平時一遍又一遍強調的要落實得好。而且上屆畢業班,從初一開始,我們語文科組與德育處形成合力,重視并落實學生的課外閱讀,推薦許多名家名作:如劉墉、曹文軒、周國平等,并每周固定三個中午為課外閱讀時間。兩年的時間里,孩子們已接觸了不少名家的作品,而且部分孩子已有自己的偶像作家。我想可不可以,借助前兩年閱讀基礎,將學生熟悉、喜歡的名作家談作文的節目引入課堂,借名家的話來指導寫作復習
1.2具體做法
學生從初一看《劉墉三部曲》,早已喜歡其文字,首選的視頻是劉墉在“世說新語”節目中講的《寫作五大元素》。學生帶著任務看完視頻,然后同學交流,師生互動總結出劉墉的觀點,接下來將劉墉大師的“五大要素”轉化為我們平時寫記敘文的六要素怎么要求、怎樣做,將視頻中講的要注意細處,轉化為我們平時的寫作技巧:寫真事敘真情,抓住細節寫具體,調動各種感官運用上動作、聲音、色彩之詞,詳略要得當等。當時同學們覺得自己將名家說的與我們平時學的聯系起來了,很自豪:原來我們寫作文時也是按名家的套路來的,躍躍欲試。離下課還有近十分鐘,當時我也只是嘗試,準備并不充分,臨時決定,“那我們就以劉墉舉的例子《回家》為文題練一次。允許借用一點他指導的內容,但不能你寫的全部是他說的,必須有自己的親身經歷。”
第二天,學生的作文全部交齊,這已經是久違的事啦。其中一個最怕作文的學困生跟進來,“老師,今天的作文,你應該不會找我麻煩了,因為我頭一次寫到你要求的600字。”那天批改的過程中,明顯感覺,比以前有點看頭了。記得一位學生有個細節這樣寫到:周六晚上走出特長培訓中心,我騎著車跟在照例來接我回家的父親后面,隔了一段距離,慢悠悠地,還東張西望,突然我發現父親每隔一會兒便回過頭來,眼里充滿了關切和擔憂---父親知道我向來是橫沖直撞地。我頓時感到了一些不安,父親這樣實在太辛苦了。于是,我悄悄地加速,不經意騎到了父親的前面,心想父親再不會那么辛苦地回頭來關注我了。不過好景不長,這次輪到我不停地回頭看父親……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總之,學生將課堂復習的要點落實到了寫作中,學生真正意識到了寫作從細處著手,小事含真情,真正做到了我手寫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學校語文科組的老師發揮集體的力量,共同找相關的素材,并精心剪接,引入新知,將復習的要點變換另一種形式出現,這不僅使復習有了新意,而且更具系統性、條理性。在去年的中考中,我們學校語文科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這一改變,應該有一點功勞。今年新一輪復習早已開始,第一堂作文復習課,我們彭少慶組長就推薦《開講啦》節目中曹文軒“對文學的判斷”關鍵片段,指導老師上示范課,在年級推廣,效果挺好。
2借助豐富的活動,重實踐取得復習效果
我們學校語文科組一直重視學生平時的閱讀和作文,不僅找課堂要效果,而且通過豐富的活動,真正把課堂知識在實踐中深化。就如前面講到從初一開始科組推薦書目,落實學生的課外閱讀。又如初二為了切合教育局的創新作文比賽,語文科組會舉行現場作文比賽,不僅選拔賽手,更能借活動激發興趣,收到效果。這樣的活動有許多:有借助他人開展成功的活動,結合自己的實踐,加以創新,也有根據自己班級特點,自我開創的活動;有從初一一直開展下來,到初三加入復習的內容,也有專門為作文復習開展的活動。
我就說說自認為開展得比較順手,效果也較好的“兩項活動”。
2.1開展小組開“列車”的“作文接龍”活動
我們學校實行“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我就利用小組開展“作文接龍”的活動。四到六人一組,每組準備一個筆記本,由組長安排接龍的順序,全組成員討論決定每次的作文話題,寫作要求,也可以由每個組員提供一次。在一周內,每個組員就話題完成一篇習作,并要對前一位的作文進行批改和賞析,寫上評語,最后組長組織總結。班內每周進行一次評比,評出優秀列車長、優秀列車員。一個月進行一次班內交流展示。到了初三,我就利用“作文接龍”的活動,落實當周作文復習的知識點,要求在每人接龍的作文中要體現,在評語中要重點針對。將活動與課堂結合,讓每個學生在接龍的過程中,既能強化要點,又能借鑒別人的優美語句,從而學以致用,真正收到復習的效果。
2.2開展“我是閱卷老師”的作文評閱活動
利用連堂課,先當堂作文,第二節課小組交換閱卷,要求按照中考作文評分標準閱卷打分、寫評語,小組推薦最佳評卷手班內講評。最后布置按評卷人的部分建議修改作文的家庭作業。在“寫-閱-評-改”的過程中收到效果。
臨近中考,我選取班上各個文題的有代表性的優作,盡量做到每人都能有一篇,編輯出版成班級刊物《晨風》,人手一冊。這樣不僅激勵了孩子,而且也是最好的素材和范文。
3踐行教學中的堅持,抓平時促其水到渠成
3.1堅持落實閱讀,讓知識的積累促使靈感爆發
如果把寫作比作一支箭,那么閱讀就是張弓。只有閱讀這張“弓”拉得夠滿時,寫作這支“箭”才會更有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更加體會到:閱讀積累,對于學生提高寫作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初一開始,我結合科組和年級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要求,適時給予有效指導;不定期舉行“閱讀交流”課,舍得合理“浪費”時間;不斷拓展自己的閱讀面,重身教輕言傳。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堅持落實學生的課外閱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有了兩年多的閱讀積累,就有了寫作的“源頭活水”,寫作時才能厚積薄發、水到渠成。
3.2堅持捕捉亮點,讓表揚的藝術點燃學生信心
記得在內地時,當時的校長,也是我的恩師湛勇,在教師培訓會上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學要做到像花園里賞花,這樣教書不僅得心應手,而且賞心悅目。”這一句話一直指引著我、鞭策著我在教學道路上堅持捕捉學生作文中的亮點:可以是一個文題,也可以是一段細節;可以是嚴謹的布局,也可以是正好的篇幅。用表揚的藝術激勵優生不斷提升,用表揚的藝術點燃學困生的信心。
3.3堅持抓住契機,讓應考的技巧貫穿平時教學
“慎重擬標題”、“用熟悉的素材臨場創新”、“篇幅要收放自如”……這些應考技巧,在作文復習中,我會重點強調。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會有意識抓住契機,把作文應考技巧深入到其中。最近幾年,我們學校期中期末考都采用了網上閱卷,在效率上提高了不少,但最大的弊端是學生不能從卷面上看到自己的得分情況。不過,我就運用網上閱卷,在教室里大屏幕上給同學們來一個現場評分,所有的考場應考技巧,就在我的現場評分過程中一一落實---有時為了讓效果更明顯,故意將改卷速度加快!像這樣的契機隨時都有,只要有心,就能抓住。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語文教學也好,作文復習也罷,需要我們這些執教者不斷摸索、與時俱進。在我校語文組的帶領下,我,在路上!
參考文獻
[1] 湛勇.語言積累的幾條途徑[J].文學教育·下半月,2008.
[2] 曹文軒.對文學的判斷[J].開講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