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學明

高等職業教育已經為我國經濟發展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育部教職成[201516號),提出:“職業教育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教學標準體系,健全教學質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核心,加強思想道德、人文素養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因此,提高教學質量成為高職教育的重要任務,投資與理財專業作為一個順應新常態下發展起來的新興專業,要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思想。
更新高職院校辦學理念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應與時俱進,不斷完善,首先要樹立現代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更新高職辦學觀念。
強化“需求導向”的觀念。市場需求決定人才培養,堅持這種觀念才能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從各方面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影響,主要包括樹立先進的辦學思想、合理的辦學觀念、和諧的校園文化、一流的教師、積極的教學態度、優美的校園環境、先進的教學設施、誠信的學術氛圍、實用的實習基地等方面,具有服務市場的目標定位。
強化“技能是生命”的觀念。職業技能是高職院校的生命線,從學校領導到一般教師都應當重視職業技能的重要性,從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實訓室建設、科研建設、實習基地建設、師資建設、學生學習等方面著手。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能力、溝通能力、談判能力、協作、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創新能力等。
投資與理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特征
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培養的人才以市場、職業、技術為坐標,這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五大主要特征的集中反映。
以市場導向是關鍵。高職院校是為各行各業培養一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其培養的人才要適應社會或企業的用人標準,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是關鍵。就業率的高低是職業技術教育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
以職業能力為根本。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備從事一種或一類職業的能力。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借鑒國內高職院校的成功做法,經過多年的總結,我校形成了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根本的專業教學設計模式。
以產學合作為途徑。產學合作利用學校和行業、企業各自的優勢,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職業技術院校人才培養最有效的途徑。
2012年投資與理財專業開設以來,青職院的產學合作教育形成了一種基本模式:共建實訓實習基地。幾年來學校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已與200多家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實習基地協議”,建立起了遍布重慶各行業的實習實訓基地,匯集了重慶市100多名各行業的專家參與學院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青職院與一些基地在人才培養規格、課程設計、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就業等方面開展合作,極大地提高了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
改善投資與理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改善投資與理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根據工作過程進行課程設計。圍繞人才培養,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具體要求是: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把崗位職業資格所要求的應知內容和應會技能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畢業時盡可能取得“雙證書”。
加強“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工學結合”是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將相關的基本理論和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實現理論夠用,技能為本的培養目標,一學期四個半月,三個半月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一個月在實訓室進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最后一個學期到企業中去進行實踐鍛煉,并且按學生的實習工作崗位或按學生學習進度輪換崗位。“工學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改革的切入點。
改革“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一是學校和企業互相提供智力支持,學校為企業提供科研項目成果,員工培訓等,企業積極參與學校各項教學改革: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建設、實訓室建設,并承擔一些實訓課程的教學任務,合力培養學生。二是學校進行股份制改革,企業以設備、場地、技術、師資、資金等多種形式向高職學院注入股份。進行合作辦學,分享辦學效益。
促進與境外優質資源的合作。加強與信譽良好的國際組織、跨國企業以及職業教育發達國家開展交流與合作,探索中外合作辦學的新途徑、新模式。支持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學習和引進國際先進成熟適用的職業標準、專業課程、教材體系和數字化教育資源;選擇類型相同、專業相近的國(境)外高水平院校聯合開發課程,共建專業、實驗室或實訓基地,建立教師交流、學生交換、學分互認等合作關系;申辦聘請外國專家(文教類)許可、舉辦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
深度推進教師隊伍建設。推進高水平大學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探索“學歷教育+企業實訓”的培養辦法;完善以老帶新的青年教師培養機制;建立教師輪訓制度;支持兼職教師或合作企業牽頭教學研究項目、組織實施教學改革;把指導學生頂崗實習的企業技術人員納入兼職教師管理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