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荃淦
在多媒體與現代化浪潮中,由于“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的不斷成熟,使我們正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然而作為有“歌海”之稱的廣西,傳統民歌在不斷口傳心授的傳承中,已經漸漸地很難適應不斷擴大的文化市場需求。近年來我國不斷提出“互聯網+”的概念,而如何更好的把廣西傳統民歌與“互聯網+”結合,就我們需要不斷摸索新的民歌商業運轉模式、制作方式,以及市場營銷策略等,這樣才可以在不失去傳統音樂形態的基礎上,將廣西民歌成新的產業,將廣西傳統民歌文化市場做得更加成熟。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現如今從張藝謀導演的《印象劉三姐》、《錦宴》、《花山》等一場場恢弘演出的成功無不說明,廣西民歌未來發展的趨勢是更需要迎合大眾口味的市場主導趨勢。我國自2015年起,政府就不斷將開啟“互聯網+”時代作為重要戰略計劃,作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代表的廣西民歌更迫切的需要我們將民歌與“互聯網+”結合,將市場、民歌、與大數據結合建立新商業模式,通過信息模式,透過信息技術,將廣西民歌更好的立足于中國展示于世界。
現代媒體浪潮中“互聯網+”廣西傳統民歌的發展優勢
首先作為音樂行業,數據與信息就是非常有利結合“互聯網+”科技的前端行業,因為很多音樂源自勞動人民的音樂,非常淳樸,很少條框束縛,這樣也就產生了廣西民歌的局限性。將民歌在不失去傳統痕跡的情況下更加適應市場審美的調整,就可以一并解決審美與傳承的問題,利用互聯網信息,做出適當的轉型,讓更多人參與廣西民歌中來,促使廣西民歌適應數字化時代發展,實現民歌的大眾推廣。
構建數據時代面向世界的廣西文化生態圈
由于受到多元文化以及高新多媒體技術發展沖擊,廣西民歌在傳承中,民歌的保護與市場發展之間,是存在一個“度”的問題。目前廣西民歌的發展也迫切需要一個研究,來尋找以民歌完整度為出發與以民歌應用價值出發的臨界點,在這個臨界點的研究上,高尚學在《廣西民歌的保護傳承與產業化發展策略研究》中已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在這里我們就延續他的研究結合數字化時代發展做出一些摸索,結合“互聯網+”將資源集中優化,就是利用信息技術資源解決高尚學提出的“文化生態壁龕”的概念,形成新的文化生態圈,帶動廣西民族文化的發展,將文化推廣的同時也在建立大眾對廣西民歌審美的意識,建立虛擬廣西民歌生態保護區,體會廣西民歌在廣西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獨特韻味,更好地適應數字化的時代要求,實現民歌審美的傳承與保護。
廣西民歌在國際傳播中未來發展盈利模式以及商業轉型
可以說,廣西民歌在未來世界音樂發展的潛力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就目前廣西民歌交流模式等而言還存在區域性和管理型的不足。首先,廣西民歌目前定位很多都只在當地或兩廣地區流傳,并不能很好地系統地走進大眾視野,其次更多的廣西民歌都是依附于旅游業,自身的交流只停留在學術交流,商業交流涉及甚少,所以在未來廣西民歌的發展應當著重在這兩個方面做出突破。而通過互聯網的推廣可以很大程度地實現音樂020模式的,那么什么是音樂020模式呢?020就是區別于傳統商業模式B2C(Business-to-Customer商對客模式)將線上交流與線下商務結合(Online To Offline)運用互聯網完成商業模式的運作,更好的節約成本進行廣而精確的推廣。
針對大眾需求調整新興產業模式
要想利用互聯網構建以廣西民歌為核心的文化生態圈,就必須從如今廣西民歌的產業結構人手,有系統的管理運行廣西民歌的產業化進程。在數字化時代,各種信息百舸爭流地出現在大眾眼前,更多元文化的沖擊,使得大眾盲目的選擇甚至是被動選擇他們所接受的文化圈層。隨著科技發展我國音樂產業需要經歷數字融合,網絡融合,設備融合和企業融合四個階段。就具體形式而言,目前出現的借助互聯網平臺形成新的產生的音樂相關模式,有移動終端,直播及時演繹,以及“網絡眾籌”資源互通等模式,當然這也模式也是互相關聯,互相交叉發展的。就“網絡眾籌”而言,其實“眾籌”概念最初就是為艱難奮斗的藝術家門籌措資金的一種方式。例如莫扎特,貝多芬,就是采用眾籌的方式為訂購者創作樂曲,訂購者在樂曲完成之前為創作者提供資金上的幫助。而如今互聯網SNS(社會性網絡服)平臺的發展,我們廣西民歌也可以通過這樣的平臺,讓更多有專業素養的人去創作民歌,或有更多的人發起共同保護傳統民歌的項目,這樣就實現民歌傳承、民歌保護、以及民歌發展。
結合廣西民歌的發展特點,在“互聯網+”平臺的支持下,通過商業模式以及運營手段的不斷轉變,更好地實現經濟效益的產生,從而更好地在市場中傳承和創新廣西民歌,打造廣西音樂文化圈層,未來實現廣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