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波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農村建設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楊凌農業高新產業示范區為例,就如何能夠有效發揮農業示范區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的示范職能進行了調查與思考,筆者認為,楊凌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高新區,除了科技示范之外,更應在新農村文化建設方面起到示范引領作用。示范區新農村文化建設實施的水平和高度,對示范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將起到加大推動作用,也更有利于示范區示范輻射作用的發揮。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是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是關系能否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工作。楊凌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1997年示范區成立以來,多年來在全國引領全國“三農”發展方面做了許多深入與有意義的探索,其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上探索與實踐,對全國其他的地方都有一定的引領和借鑒意義。
示范區新農村文化建設概述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位于陜西省中部的關中平原,是一座只有幾十萬人口的小城市,這里有兩所農業高等院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被稱為成為21世紀中國的“農業硅谷”。經過若干年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文化建設也有了較大發展,對示范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建設新農村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事關全國廣大農民群眾的幸福安康以及整個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而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黨的為繁榮農村文化,滿足農民文化生活需要,各級政府都在機構改革、經費投入、特色文化建設、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和農民日常文化生活等方面正進行著積極探索。楊凌示范區在這方面也做了深入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作為一個內陸不發達地區的小城市,楊凌雖有4000多年的歷史文化,但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善加利用。筆者在有些參考文獻上看到,在10年前,楊凌示范區的新農村文化建設還相當落后。首先,農村文化活動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政府對本地農村文化經費不夠充足,在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認識上存在偏差,沒有充分意識到文化建設對于楊凌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其次,當時農村農民的業余生活還比較單調貧乏。農村的文化活動總量偏少,形式陳舊單一,對群眾缺乏吸引力。農民對群眾參與程度低。再次廣大農村干部大多認為“物質文明先于精神文明,只有經濟發展搞上去了才能搞文化建設”。在文化沒有充分的10來年間,楊凌示范區的經濟社會雖有發展,但距離農民群眾的愿望還有很大差距。
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楊凌示范區充分認識到新農村建設重大意義,出臺了系列措施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與發展。出臺了《全面提高文化事業發展水平的實施方案》,打出系列組合拳。一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一批示范區級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形成關中一天水經濟帶城市文化區。二是加快村鎮(辦)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三是加大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遺址保護力度。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四是開展了開展“文體惠民舞動楊凌”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文體惠民舞動楊凌”活動之中。五是建立健全送文化下鄉長效機制,把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向送文化、科技、衛生、計生、法律、廉政文化“六下鄉”拓展延伸。七是開展惠民演出活動。積極實施政府購買服務,開展送戲下鄉活動。八是加強“農家書屋”的管理,使其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鼓勵文化單位、區內大專院校、入區企業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和流動服務、聯網服務。加大農村(社區)文化室專(兼)職文體輔導員培訓力度,提高文化服務水平。通過組合拳的實施,徹底改變了示范區新農村文化建設落后的面貌,文化對于示范區經濟發展的發作用正在進一步顯現。正如新聞媒體上說的:在外地人眼中,生活在農科新城的人是幸福的。一年內,幾乎每個村、社區都會迎來一場大型的“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文藝匯演活動。一場場豐富的文化活動,一段段動情的戲曲……在楊凌,文化惠民活動,就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如今的楊凌,經濟社會發展始終處于陜西省前列,農民人均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以文化改革構筑農城人幸福生活圖景,讓楊凌軟實力“硬”起來,正在從目標一步步向現實邁進。
文化建設對新農村發展和建設的重大意義
從楊凌示范區的發展的歷程我們,新農村文化建設水平的高低,關乎新農村農民和素質和幸福感,對于新農村發展和建設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進行新農村文化建設,可以增強農村發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我國傳統文化有其先進的一面,但也有植根于傳統文化基因中的一些糟粕,即所謂的“三綱五常”“四大繩索”,以及保守、落后,不愿意變革傳統,缺乏與外界的溝通,這也是許多貧困地區長期落后的原因。大力進行新農村文化建設,可以讓農民走出傳統的文化圈子,摒棄自私自利的小農意識,增強與他人的交流和集體意識,關注集體的核心利益。激發他們一起建設新農村,進行新農村文化和經濟建設,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活力,從而為新農村的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內發動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農民自身意識的轉變,把舊式的傳統農民轉變為“通曉現代農業知識,具有相當文化”脫離舊式傳統農業思維“職業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開展新農村文化建設,可以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農村發展的關鍵在農民,在不斷輸入新型人才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新農村文化建設活動,激發農村現有人才的活力和激情,提升他們的素質,使他們認識到科學文化素質對于農村建設的重要性,自覺地進行學習,并引導下一代學習,這樣才能為農村的全面發展積蓄力量。楊凌示范區正是依托兩所高校,長期對農民進行培訓,才涌現出一批批的新型農民致富帶頭人,不斷提升農業的科技水平和農村的現代化水平。
通過農村文化建設,更重要的是提升農民的幸福感,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現在農村的經濟發展很快,人民的物質生活提升很快,但精神文化追求沒有提升,農村現在的離婚率、犯罪率有所上升。農村學生個人素養下降很快,廣大農民雖然有錢了。但幸福感沒有提升。通過持之以恒的新農村文化建設,可以不斷提升農民的基本素質,使之更快融入現代生活,加快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和水平,就可能在國家較少投入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農民的社會生活滿意度。
示范區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思考和啟不
做好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在規劃納入社會經濟發展整體規劃當中實施,才能確保經濟、文化協調發展。
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扶持力度多渠道籌集經費,并改善投資渠道經費的籌集和使用。不僅要在資金上扶持、更要在人才上扶持。除了采取中短期培訓的形式,分批對現有的農村基層干部進行培養。更要在高等院校選拔立志“村官”事業的學生進行農村文化素質教育。楊凌示范區新農村文化建設就是依托了區內有兩所高等農業院校的人才輸出。
各級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發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尤其涉農專業高校。充分發揮各類文化設施和活動的作用。建議按照學校和社會結合、城市和農村結合、利用好各級各類的“暑期三下鄉”、“大學生村官”的活動,要結合高校實際將“三下鄉”變成“常下鄉”,指導和培訓農村技能人才的發展,豐富農村文化活動,提高群眾文化素質。
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起主導性作用。特別是發揮農村中核心“386199”部隊中的老年人作用。積極扶植民間文化組織的發展。如自樂班、秧歌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