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杰
摘要:企業所得稅是我國的第二大稅種,也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但部分企業納稅意識淡薄,通過各種舞弊手段進行會計處理,以此逃稅避稅,造成國家稅收大量流失。基于此,本文就企業所得稅舞弊現象展開分析,并提出了企業所得稅的審計策略,以期為相關稅收審計人員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企業所得稅;舞弊現象;審計策略
納稅舞弊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而審計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有力手段。企業所得稅作為逃稅避稅的重災區,自然成為了相關部門審計的重點,但由于企業會計舞弊的隱秘性、欺騙性,導致審計工作面臨著很大的難度。因此,深入總結企業所得稅舞弊現象,并提出針對性強的審計策略,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企業所得稅舞弊現象分析
企業所得稅舞弊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企業兼并、改變名稱等不當手段獲取稅收優惠資格,達到重復享受稅收優惠減免的效果;二是利用做假賬等方式,減少企業收入總賬目,進而達到偷稅避稅的目的;三是通過往來科目對利潤進行轉移、截留,將其轉向關聯企業之中;四是在與關聯企業的結算中采用不正常、不合理的價格,如A企業和B企業互為關聯企業,其中A企業采用查賬征收的征管方式,而B企業為核定征收,則A企業可能利用不正常的結算價格將收入轉移到B企業,以達到偷稅漏稅目的;五是利用財務會計與稅收之間的矛盾進行逃稅避稅。財務會計與稅收有著不同的處理原則和服務目的,其中財務會計強調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成果,而稅收則是依據稅法要求征繳企業所得稅,這種服務目的上的差異使得一些核算項目只在會計上計入而稅收上不予抵扣。在這一問題上,審查企業調整事項是否遵循相關規定,是判定企業是否偷稅漏稅的關鍵。
二、企業所得稅的審計策略
(一)審查企業的稅收優惠資格
現階段,一些企業對稅收減免政策法規的認識有誤、適用不當,在享受稅收減免時存在超范圍、超期限、超審批權限等現象。對此,相關部門在開展審計工作時,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政策規定,對企業的稅收優惠資格進行全面審查,如審查企業是否屬于稅收政策的認定對象、有沒有經過相關稅務機構的審核批準,以及地方稅收規定與國家稅法政策是否存在沖突等。此外,根據稅法規定,企業不得同時選擇并享受多種稅收優惠政策,故應當重點審查企業是否存在交叉、重復享受不同稅收優惠政策的情況,并注意審查這些稅收優惠政策的有效日期,防止出現企業超期限享受稅收減免的情況。
(二)審查企業所得稅調整工作
根據我國現行稅法規定,企業無論盈利與否都應當按時申報企業所得稅。具體地說,企業要獨自進行稅收調整并填制納稅申報表,自覺進行稅務申繳,同時對表格信息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負責。對此,審計部門必須詳細審查企業所得稅的調整工作,尤其是對于那些通過賬面利潤進行申報的企業,應對其營業支出加以嚴格審查,具體審查內容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對于大于3%的救濟性捐贈支出、罰款、稅款滯納金等是否做過相關調整;企業向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而產生的利息中,對于超過基準利率的部分是否做過調整;企業的工資、福利、教育、廣告費用中,對于超過法定部分的是否做過調整;現行稅法要求企業準備金提取比例應控制在年末應收賬款的5%以下,對于超過5%的部分,企業是否做過調整。此外,根據稅法規定,資本性支出、無形資產受讓與開發支出、沒收財務損失,以及各種罰款、滯納金等不得從收入總額中扣除,如果被審計對象存在以上任意一個項目,都必須予以重點審查,防止企業對不應扣除的部分作出非法調整。
(三)審查企業收入及成本狀況
企業在會計核算期間不得隨意變更會計程序及核算方法,但部分企業在遇到物價上漲行情時,利用變更存貨出庫計價方法等方式使部分成本費用資本化,以此增加當期成本,降低應繳稅額。對此,審計人員必須重點審查企業的核算方法是否前后一致,如果出現變更,應審查其是否得到有關部門的審批。此外,企業成本核算方法的合理性也是審計的重點所在,例如,在審計中經常發現,部分企業會在固定資產和低值易耗品的劃分上做手腳,把部分本應計入固定資產的資產項目如手機、高檔桌椅等作為低值易耗品進行核算,在領用時進行一次性攤銷,從而達到減少應繳所得稅的目的。對此,審計人員應將其劃入固定資產,根據稅法要求進行折舊計提,并對所得稅額進行合理增調。
(四)審查企業的稅收征管情況
企業一旦滿足國家相關要求,具備了獨立的經濟核算能力,就應當主動開設賬戶并編制會計報表,而一些企業為達到偷稅避稅目的,不按要求開設賬戶,或采用虛假提供財務信息、不就地繳納稅款等方式進行避稅,對此,審計人員應予以重點審查,對于發現問題的,應勒令企業盡快補足稅款。
三、結語
綜上所述,企業所得稅舞弊是稅收征管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對社會經濟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針對當前企業所得稅舞弊的常見手段,應從企業的稅收優惠資格、所得稅調整工作、收入及成本狀況、稅收征管情況等方面進行嚴格審查,通過多措并舉,提高審計實效,徹底杜絕企業逃稅避稅行為。
參考文獻:
[1]孫乃中.上市公司收入舞弊審計策略的多案例研究--基于證監會的處罰公告[J].商業會計,2016(24).
[2]馬穗玎(譯).面對舞弊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最先采取應對措施[J].中國內部審計,2013(8).
[3]石元龍,宋繼華.企業財務舞弊行為的識別和治理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4(6).
(作者單位:百年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