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華+++韓麗華
摘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味著一場全新的變相革命,是思維的創新,如何破解改革的困境,謀劃好全局的發展,根本在于把創新作為主驅動力,孕育改革的動力源泉,改革的方式以及全新的理念,最終打開改革新局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出路是努力激發改革潛力,深入改革進度,創新改革方式和改革措去產能,創新改革理念,夯實改革基礎。
關鍵詞:供給側 困境 出路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未來向好轉變,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供給側給改革是及其關鍵的一環。只有堅定不移地執行“供給側”,才能去產能,讓經濟“脫虛入實”,實現中國經濟徹底轉型,由制造業大國向創造業大國挺進。但是改革從來不會是一帆風順,改革意味著一場全新的變相革命,是思維的創新,如何破解改革的困境,謀劃好全局的發展,根本在于把創新作為主驅動力,孕育改革的動力源泉,改革的方式以及全新的理念,最終打開改革新局面。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困境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正值深水區,堅定不移執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及其必要和緊迫的。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展程度并非一帆風順,現實的困境也十分明顯。具體問題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動力,改革的重點。
(一)改革方式被誤用,市場的運行機制被嚴重扭曲
由于當前經濟發展的環境已經基本改變,市場機制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依托性變得更強了,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政府對經濟的非科學性干預,實現對經濟微觀層面的激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改變市場供求失衡的問題,這也是改革的緣起。問題是,從微觀效益到宏觀效益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調整磨合優化的過程,這就是供給側改革的進程。而政府應該發揮其中什么作用呢,即創新驅動力。但是傳統的政府職能亟需轉變,其立足點與參與方式必須改變。如果政府仍以傳統的方式干預企業,就會造成政府權力擴張的亂作為,最終導致權力尋租的腐敗。
(二)改革動力被誤判,導致改革進度異常艱難緩慢
改革是一個需要充分體現效力的過程,效力就是改革的創新和優化,激活改革的新動力,最后促進改革升級轉型。但是就當下的改革效果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顯出現了動力誤判。中國制造的升級與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混為一體,也不能明確區分生產力要素的功能和性質,最終難以提高全要素的生產力。
(三)改革重點被誤導,認識不深刻到位
供給側改革最終是為了深化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去過剩產能去庫存,本質是不給政府一個干預市場的理由,改變政府管理經濟的方式,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而當前改革現狀來看,其存在改革認識不到位甚至被誤解的問題。首先是改革沒有實現整體性推進,而變成了一定范圍的重點領域的“供給側”了。其次改革被認為是單純性的商品與服務的相應增加,這樣很有可能“被產生新的過剩”。再次就是整個市場的活力匱乏,培育新興產業的單一與改革方式的單一。新供給一定會代替舊供給,但是如果新供給還沒出現,就認為讓舊供給消失,就是純粹的減法了。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
部分人對供給側改革的認識存在一定誤區,其中之一就是將供給側改革與新計劃經濟劃等號。實際上,不論從改革出發點還是其指導思想上看,供給側肯定不是新計劃經濟。這種誤解根源于在過去實踐中行政干預市場較多。從過去一段時間看,改革已經取得很多進步,比如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和結構性減稅等。但在去產能問題上,行政干預仍很多。因此想要科學全面推進改革,打好改革基礎,必須加快改革方式和改革理念的創新,打開供給側改革的新局面。所以,供給側改革的構建路徑,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激發改革潛力,深入改革進度
歸根結底,供給側改革就是為了解放生產力,供給側改革的出現是因為需求側的干預已經不能讓中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了。如把中國經濟比作一輛汽車,那么刺激出口,消費和投資是三個油門,現在這三個油門都踩到底了,經濟增速仍在減速,我們就需要停下來看看發動機是否有改革的潛力了。
所以有必要進一步培育改革的動力,首先就是轉型的問題,以轉型作為創新的手段。只有轉型才能促進產業升級和調整。以創新助力生產要素優化,轉型老化過剩行業。對于錯誤配置的生產要素,要深化調整以對新常態經濟提供新動力。最后還要努力實現產業轉移,形成新價值新需要和新市場。
(二)創新改革方式和改革措去產能
供給側改革方式的科學性非常重要,首先要破除傳統體制束縛,創造出新的改革方式。其次要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提供科學有效供給,另一方面狠心淘汰落后產能。讓新的機制快速發展,讓政府職能徹底轉變。一方面要為企業真正減負,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要在中央精神的指導下,立足實際,提高改革的效力。
(三)創新改革理念,夯實改革基礎
解決供需錯配問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首先要注重實體經濟發展,在實現機制改革和技術創新的同時,提高實體經濟生產率,讓企業可持續發展。其次,政府要簡政放權,要在各個領域實現改革難題的一一突破。穩市場優要素,為新常態市場發展構筑基礎。
總之,政府首先要搭建完善的要素市場。其次,政府需要解決新老交替時產生的摩擦成本,這也是市場解決不了的事情。從學術角度看,去產能去庫存是破題辦法,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仍是培育新供給,新動力,新動能。而培育新供給新動力和去產能去庫存是并列的兩條河流,只有在合二唯一的一天,才意味著中國經濟轉型的真正成功。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多年以后回頭看今天的供給側改革,最終衡量標準不是到底關停了多少企業去了多少產能,而是看企業成本降低了多少,中國經濟新的動力有沒有提供出來,有沒有釋放出財富源泉,有沒有解放生產力,這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初心。
參考文獻:
[1]馬曉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與實現途徑[J].機械工業標準化與質量,2017,(01).
[2]張向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經濟轉型分析[J].時代金融,2016,(36).
[3]劉偉.處理好供給側改革實施中的幾個問題[J].理論學習,2016,(09).
[4]迎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J].中國金融家,2016,(12).
(作者簡介:[1]李冠華,中共大石橋市委黨校;[2]韓麗華,遼寧建筑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