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必然性與偶然性是哲學發展史上始終存在的一個重大問題。本文將追溯前人對兩者的理論研究,闡述馬克思、恩格斯對于必然性與偶然性內涵、辯證關系的科學探析,以及這對哲學范疇對當今世界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必然性 偶然性 范疇
一、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理論探究
在西哲學史上,自古希臘提出了偶然性和必然性范疇以來,對兩者的探討不斷地深入,歷經了數次范式的轉換。經歷了由對必然性的崇拜到偶然性的介入,由偶然性的突起到必然性的崇尚,由必然性的崇尚到偶然性的強調的等不同階段。
(一)前人對偶然性與必然性的探索
從西方哲學史上看,必然性范疇最早可以追溯到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曼德把必然性稱為“命運”:“萬物由之產生的東西,萬物又消滅而復歸于它,這是命運規定了的。”但是,在阿拉克西曼德那里還沒有形成必然性范疇,必然性范疇是由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來的:“命運就是必然性”。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的轉化有一個一定的秩序和一個確定的周期,適應著不可避免的必然性。”
哲學中偶然性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臘神話。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偶然這一范疇的是原子論哲學家德漠克利特。德漠克利特本人只強調必然性,否定偶然性,認為偶然性是人們的主觀虛構。伊壁鴻魯修正了其德漠克利特強調必然性的哲學傾向,提出了一種原子偏斜理論,隱晦地強調了偶然性的重要地位,從而在此前的必然性理論統治的牢籠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對此馬克思亦曾表示:“德漠克利特注重必然性,伊壁塢魯注重偶然性。”
亞里士多德對前人的這些思想精華進行了批判的繼承,他首次對偶然性與必然性作出明確規定,并系統地闡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能分割開來的,在事物存在與發展過程中,二者相伴發生,在必然性的東西中常伴隨著偶然性的出現。后來,康德把偶然性與必然性作為十二個純知性范疇之一來研究,把兩者看成先天的思維形式,但對他們的辯證關系有所說明。黑格爾則繼承并發揮了康德的思想,更加明確地闡述了兩者的辯證關系,認為偶然性與必然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在他看來,一個事物既反映著自身關系,所決定的是必然性;又反應著他物,所決定的是偶然性。這些思想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必然與偶然范疇的科學界定奠定了基礎。
(二)馬恩對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科學探析
馬克思、恩格斯繼承和發展了黑格爾關于偶然性和必然性關系的理論,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對立統一的辨證關系。馬克思關于偶然性的論述主要集中在社會歷史領域,他充分肯定了偶然性在歷史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恩格斯則同時把對偶然性的理解擴展到自然科學領域。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對形而上學所陷入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對立持強烈的批判態度,認為無論是必然性與偶然性混為一談,或是力圖否認偶然性的決定論,都沒能充分認識和理解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相互關系的表現。接下來恩格斯從認識論上分析了偶然性與必然性的應有聯系,他指出:“是偶然性推翻了人們至今所理解的必然性。必然性的原有觀念失效了,把它保留下來,就等于把人類任意做出的自相矛盾并且和現實相矛盾的規定當作規律強加于自然界。”恩格斯認為,隨著科學的發展,“偶然性推翻了人們至今所理解的必然性。”
二、必然性與偶然性及其辯證關系
必然性與偶然性是相對而言的,是一對相關性范疇。以往人們在論述偶然性與必然性關系時總是處于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狀態,為了人們進一步理解偶然性與必然性,本節將從兩者的內涵與兩者的辯證關系進行分析與界定。
(一)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內涵
必然性與偶然性顯示或反映了事物在發展趨勢、狀況及其結果中的兩種屬性,這兩種屬性分別是兩種原因或因素作用的結果。必然性范疇是指客觀事物發生聯系和發展過程中一種不可避免、一定如此的趨向。即它產生于事物的內部根據,是其本質原因,決定著事物發展過程的方向是確定的、穩定的,決定著該事物在給定條件下只能以唯一的方式存在并以唯一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而偶然性范疇則表明客觀事物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種有可能出現、也有可能不出現的趨向。它產生于客觀事物的外在條件,是其非本質原因,使在必然發展的過程中的某些具體環節上又表現出非確定的、不穩固的特點。特定的偶然性事件有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可能會以這樣的形式出現,也可能以另外的方式出現。
(二)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必然性與偶然性是辯證統一的,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且兩者的作用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之中是普遍存在的。第一,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沒有脫離偶然性的必然性,必然性通過大量的偶然性為自己開辟道路; 第二,偶然性體現并受必然性的制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總是隱藏著必然性; 第三,必然性與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由于事物的范圍是無限廣大的,事物的發展又是無限性的,在一定條件下,偶然性是可以轉化為必然性,必然性同樣可以轉化為偶然性。此外,我們必須認識到,必然性與偶然性是矛盾的,是對立統一的。首先,它們是對立的,這兩個范疇是事物發展的兩種不同趨向,二者產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一,二者產生的原因不同。必然性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所決定,偶然性則由事物的次要矛盾和外部條件所決定。 其二,二者的地位不同。必然性在事物發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則處于從屬地位。 其三,二者的作用不同。必然性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則對發展過程起著促進和延緩作用,使發展帶有這樣或那樣的特點和偏差。
三、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當代價值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不僅體現在科學研究中,更是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突發事件中。本文主要從從科學研究和突發事件的角度闡述其當代價值:
(一)必然性與偶然性對科學研究的指導意義
科學研究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很多科學家都是通過現象探究深層次的科學規律。比如: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正致力于葡萄球菌的研究,偶然發現在培養皿口上長出了藍綠色的霉菌,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并進一步發現它對其它一些病菌同樣有殺滅作用;牛頓被蘋果砸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等等。但這些偶然事件并非沒有根據,都是有前提條件的。其一,研究者必須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刻苦專研的探索精神;其二,研究者必須能夠靈活的運用多種科學方法,甚至于在潛意識地加以運用。
因此,研究者的能力與素養在科學研究中是必備的條件,但絕大多數研究者稀缺的一點就是,缺乏善于發現偶然事件的洞察力和聯想力。誠然,發現科學規律必須具備上述的客觀條件,但即使具備了客觀條件也并不能等于發現科學規律的必然性。一是科學研究者的能力和素質已具備,只能說明科學發現具備更大的可能性,而何人何時將其實現又存在很多的偶然性;二是科學發現還與某些客觀條件有關,這也就關系到時機問題了,部分科學研究者遇到或者創造了這種條件,那他就發現了這種偶然性。
(二)必然性與偶然性對突發事件的指導意義
突發事件是集聚的各種矛盾的爆發,其表現形式是以偶然性發生的,但所反映的內容是必然性的。不管所處的社會時期、科技的進步程度、人類的文化程度,其必然性都會貫穿于人類生活的始終。在實踐生活中,突發事件常常是偶然發生的,表現的是偶然性。而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偶然性與必然性是相互依存的,在每個偶然性事件發生的背后,都有其必然性發揮作用。換句話說,突發事件的發生都存在客觀原因,即其必然性。
由于突發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偶然性背后隱藏的必然性。因此,我們不僅要了解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方式,更要加強對突發事件的預警學習。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具有不確定性,難以預測,常常會出現很多意外和無法避免的事情,甚至有些無法避免的事情決定了一個人后階段的命運。比如,了解生活中出現火災的原因,提前做好預防工作;提前學習地震的相關知識,知道遭遇災情如何處理等等。所以,學習分析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系有利于我們正確看待突發事件,尋其根源,事先做好預警機制,防范于未然,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古希臘羅馬哲學[M].商務印書館,196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
[4]孫樹森,馮春明.自然辯證法通論[M].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李芳,單位: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