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非一
32歲的張小姐3個月前體檢發現膽囊單個息肉5毫米×3毫米, 依照醫生的囑咐最近復查B超,息肉已經長到9毫米×5.4毫米。由于息肉增大比較明顯,醫生建議手術摘除膽囊。張小姐在網上查閱資料,認為很有可能是膽固醇結晶。“如果真的是膽固醇結晶,就這樣切了膽囊會很可惜,網上還說切除膽囊后很可能出現一些后遺癥。” 張小姐在心里嘀咕,很希望先嘗試網上醫療廣告介紹的膽道鏡腹腔鏡保膽取息肉的方法。于是,她拿著B超單輾轉多家大醫院。然而,幾位專家看了B超單后都很肯定地說不會是膽固醇結晶,應該是真性息肉,也建議她直接切除膽囊。一時間,張小姐陷入了迷茫……
B超為診斷的首選方法
像張小姐這樣為膽囊息肉、膽固醇結晶糾結不已的患者并不少見。臨床上,膽囊息肉一般按照病理表現可以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一般為單發,有惡變的可能;非腫瘤性息肉多為炎性息肉或膽固醇性息肉,呈多發狀態,癌變的可能性不大。其中,膽固醇性息肉是膽囊黏膜膽固醇結晶沉積,約占所有息肉的50%左右,一般帶有蒂,容易脫落成為結石形成的核心或成為膽囊炎的誘發因素。據武警上海市總隊醫院普通外科(肝膽外科)副主任醫師姜緒平介紹,B超仍然是目前臨床上用于診斷膽囊息肉以及鑒別診斷不同類型膽囊息肉的首選方法。特別是膽固醇性息肉的B超影像學表現較具特征,絕大多數可獲得正確診斷。如果B超未能鑒別,可以通過超聲內鏡、CT或MR等進一步檢查來鑒別。如果還不能確診,只能切除膽囊后進行病理檢查才能鑒別。
4類息肉各具特點
隨著超聲儀器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膽囊息肉的檢出率已經越來越多。那究竟什么才算是膽囊息肉呢?
一般來說,超聲報告上提示的膽囊息肉,是膽囊內壁黏膜上隆起樣病變的統稱,它包括常見的膽固醇息肉、小的膽囊腺瘤;還包括不常見的小的平滑肌瘤、脂肪瘤、纖維瘤、顆粒細胞瘤、膽囊癌等。以上這些息肉組織在比較小的時候,超聲一般是很難區別開的,所以,不必對膽囊息肉惴惴不安,但也不能置之不理。姜緒平介紹,不同的息肉有不同的表現和特點,應區別對待。
膽固醇樣息肉 由于膽固醇代謝的局部紊亂,膽汁內膽固醇含量增高而沉積于膽囊壁上形成。它的超聲特點是多發、較小,在1厘米以內,有蒂且蒂細小,高回聲,無聲影,結節不圓,結節內無血流信號,與囊壁相連,有的息肉會脫落排出膽囊。絕大部分超聲報告的膽囊息肉為膽固醇樣息肉,多年超聲觀察不會長大,對人危害性不大,無需過于擔心。
膽囊腺瘤 分為單純性膽囊腺瘤和乳頭狀膽囊腺瘤,前者為良性,后者為惡性,或稱癌前病變,絕大部分膽囊腺瘤為單純性膽囊腺瘤。這種病在較小的時候(小于1厘米)很難與膽固醇樣息肉區別。它的超聲特點是單發的多、體積小(平均5.5厘米),結節呈圓形,偶有蒂,不脫落,與囊壁相連,回聲較低,無聲影,較小的無血流信號。這種腺瘤只要長大就有惡變的可能性,有蒂的不容易惡變,無蒂的容易惡變。小于1厘米的不容易惡變,大于1厘米的容易惡變。所以,對于單發、較圓、回聲低的息肉就應該特別關心,半年內復查1次超聲,發現長大及早處理。乳頭狀膽囊腺瘤多伴有慢性膽囊炎、膽結石及相應的不適癥狀,發現這種情況的膽囊息肉無論大小最好都別耽擱,宜及早手術。
膽囊癌 它的分布特點為多在膽囊底部,其次為體部和頸部,無蒂、不圓,多為塊形、乳頭狀形,內部回聲低,可探及血流信號等。發現這種報告及早明確診斷后,也應早做手術。
其他類型 其他類型的膽囊隆起樣病變如平滑肌瘤、脂肪瘤、纖維瘤、顆粒細胞瘤等臨床上很少見,特點是圓形、個大,較小時難以辨別,但定期超聲觀察會顯示結節增大。大于1厘米應該手術。
癥狀明顯宜手術治療
如果確診為宜手術的膽囊息肉,就要整個切除膽囊嗎?什么情況下可以保留,什么情況下要切除,而什么情況下可以暫不治療呢?
姜緒平介紹,一般認為,膽囊息肉是膽囊癌的誘發因素,而近些年來國內外也有許多關于膽囊息肉癌變的報道,尤其在伴有結石時,癌變幾率會明顯提高。因此對于本病,以下情況被視為惡性病變的危險因素:直徑超過1厘米;年齡超過50歲;單發病變;息肉逐漸增大;合并膽囊結石等。
膽囊息肉如有明顯癥狀,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腸和其他膽道疾病后,醫生通常會建議手術治療。無癥狀的患者若有以下情況也應考慮手術:直徑超過1厘米的單發病變;年齡超過50歲;連續B超檢查發現增大,腺瘤樣息肉或基底寬大,或合并膽囊結石或膽囊壁增厚。患者如無以上情況,不宜急于手術,應每6個月復查1次B超。一般的膽囊腺瘤、早期膽囊癌手術都要整個切除膽囊。
術后多吃蔬果和低脂食品
切了膽囊后,真的會出現胃腸道的不適癥狀嗎?有沒有一些好方法幫患者度過術后不適這段時間?
姜緒平介紹,切除膽囊后有部分患者會出現所謂的胃腸道癥狀,或出現腹痛、發熱、黃疸等,稱為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根據病史(膽囊、膽管或胃、十二指腸手術史)、術后發生的發熱、腹痛和黃疸,即應考慮到術后膽管結石、膽管狹窄可能。膽囊息肉診斷明確的話,切除膽囊后一般不出現上述癥狀,但約有25%~30%可出現一過性胃腸道癥狀,一般3~6個月后消失,約有2%~8%可因癥狀持續而需要積極治療。
姜緒平建議,摘除膽囊后患者還要注意飲食調節,如多食各種新鮮水果、蔬菜,進低脂肪、低膽固醇食品,有助于度過這段術后不適的時間;部分患者還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緩解癥狀。
雖然現代社會提倡“人老心不老”,但如果過分追求心理上的“返老還童”,其實也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表現。精神衛生學方面的研究也顯示,有些老人在心理、行為上“返老還童”,其實是因為總感到缺失愛、缺少關心。
樂當“老小孩”,只為得到更多關愛
從實際生活中來看,“老小孩”常常會表現出下面這些行為——
(1)易傷感:一點小事都會引起他們的焦慮、回憶、痛哭流涕,甚至抑郁。
(2)易動怒:沒有耐心,自控能力下降,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
(3)自顧自:行為幼稚,只要別人為自己負責,很少為他人著想。
(4)無反省:侵犯了別人的利益,自己渾然不覺。
(5)怕醫院:以不見大夫來躲避對疾病的檢查,掩蓋對死亡的恐懼。
(6)捂錢袋:把錢看得比命還重,斤斤計較到不近人情的地步。
還有一些老人會表現出像小孩一樣的情感,一會兒也離不開親人,甚至學小孩說話來“取悅”身邊的人,這些表現其實都是其內心深處對愛的呼喚。這樣的老人在外人看來可能并不缺少被關心的體驗,但他們內心總感到不滿足,別人稍有疏忽,他們就理解為自己不再受重視,于是心情低落;而當他們把自己變成“老小孩”的時候,親人、朋友就會將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久而久之就會強化他們這種“老小孩”行為,以后便傾向于更多地扮演小孩來得到別人的關注和愛,以便填補自己情感領域的缺失。當然,還有一方面原因是,這些老人感到扮演小孩的行為可能正好符合其親人的心理需要,于是非常樂意當“老小孩”,以得到更多的照料,獲得更多的愛。
潛藏疾病別忽視
除了上述心理方面的問題,醫學研究還發現,有一些老人的“老小孩”行為很可能是由于慢性病長期作用所導致的輕度認知損害,其中最典型的是老年癡呆的早期表現被誤認為是“老小孩”脾氣。
具體來說,這些因老年癡呆等認知障礙疾病導致的“老小孩”行為主要集中表現在性格改變上,如情感淡漠、抑郁或不耐煩、焦慮、易怒等,讓人感覺這個老人特別“作”,像個小孩一樣。但事實上,他很可能是輕度認知損害患者,如果不加以關注和及時的診療,疾病將會進一步惡化,出現記憶減退如經常放錯物品、難以記起熟人的名字、電話號碼和最近談話的內容等;或在熟悉的環境中混淆方位、記不住時間、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騎車經常闖紅燈等;或反應遲滯……因此需要提醒大家,老人的“退行性”變化一定有其生物性因素。尤其是慢性病人群在進入老年后,隨著大腦的衰老過程,非常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心理上的“退行”,子女需要認識到這一點。
面對“老小孩”,包容但不縱容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經常像對待小孩一樣跟老人說話,會損害他們的健康,甚至還會讓老人折壽8年。那么,面對上述心態的“老小孩”,作為子女以及身邊的朋友需要怎樣做?這里給大家一些建議:
首先,子女需要多陪伴老人,尤其是要關注老人的心理需要。多站在老人的角度去考慮,像包容孩子一樣適當包容“老小孩”。
同時,不要“培養”和縱容老人當“老小孩”,不要認為只有這樣才是愛。
最后,子女應懷著尊重、平等的心態和老人溝通,多關注老人的情緒變化,且記住這18個字:多傾聽、少反駁;慢語速、柔語氣;聊過去、問近況。如果跟老人意見不統一,子女溝通時更要注意方法,要以理性、平等的姿態與老人交流。
而老年人自己,既不要覺得自己“高高在上”而鬧情緒,也不要給自己消極的心理暗示,喪失自信,憂郁自卑。上了年紀更要放寬心,以積極、平和的心態生活。此外,老人如果受到嬰兒般的對待,不要去習慣和適應,也不要生氣,應主動告訴子女自己的訴求和理想的溝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