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荷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下大力氣狠抓食品安全,嚴防嚴管嚴控食安風險的努力之下,一系列法律法規相繼出臺,食藥監管部門頻頻重拳出擊,黑心商販和非法經營受到嚴打,食品安全指數顯著提升。總體來看,我國食安狀況不斷好轉,但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原料造假、非法添加、夸大宣傳、虛假認證、違規經營、謊報備案和監管信息等欺詐行為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舌尖安全,阻礙了規范化市場和誠信化社會的建設進程。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查處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從嚴懲食品安全欺詐行為入手,打響了“舌尖安全保衛戰”。
意見稿為“李鬼”戴上緊箍咒
其實,早在2015年4月24日,由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發的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對維護我國食品安全,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障,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2017年2月13日,由國家食藥監總局起草的《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查處辦法》(征求意見稿),開始面向全社會征求意見。這一系列舉措,無疑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視。意見稿猶如為“李鬼”戴上了緊箍咒,重拳嚴懲之下,“李鬼”將無處藏身。
意見稿明確了十種食品安全欺詐行為,包括產品欺詐、食品生產經營行為欺詐、標簽說明書欺詐、食品宣傳欺詐、信息欺詐、食品檢驗認證欺詐、許可申請欺詐、備案信息欺詐、報告信息欺詐、提交虛假監管信息。同時,指出了各食品安全欺詐行為相應的法律責任。嚴明指出,將依法打擊,嚴懲不貸。
意見稿提出,以網絡、電視、廣播等方式宣傳食品,如使用“純綠色”“無污染”等夸大宣傳用語、以轉基因食品冒充非轉基因食品等情形的,均屬于食品宣傳欺詐。
食品宣傳欺詐最高罰3萬
意見稿明確,食品宣傳欺詐是指以網絡、電話、電視、廣播、講座、會議等方式宣傳食品,包括:食品的性能、功能、產地、規格、成分、生產者、標準、保質期、檢驗報告等信息與實際情況不符;使用虛構、偽造或者無法驗證的科研成果、統計資料、調查結果、文獻等信息作證明材料;普通食品明示,暗示具有功效或者特殊醫學用途的,或者使用“可治療”“可治愈”等醫療術語;食品宣傳信息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保健食品宣傳信息含有未經證實的功效,或者隱瞞適宜人群、不適宜人群等使用“純綠色”“無污染”等夸大宣傳用語;以轉基因食品冒充非轉基因食品。
對于違反前六項規定,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給予警告,并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并對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5千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對于違反“以轉基因食品冒充非轉基因食品”,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依照《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給予處罰,并對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對食品作虛假宣傳且情節嚴重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處理,并對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食品宣傳欺詐涉及有關部門職責的,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移交有關部門處理,并向社會公告。
用過期原料就算產品欺詐
意見稿中的產品欺詐則包括:用非食品原料、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原料、回收食品作為原料生產食品;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物質;使用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及其他非食用用途的禽、畜、獸、水產動物肉類加工食品;生產營養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專供嬰幼兒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輔食品;其他生產經營摻假摻雜、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食品以及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
對于產品欺詐的法律責任,將按照《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給予處罰,并對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標簽說明書欺詐包括:虛假標注食品名稱、規格、凈含量、成分或者配料表、標準代號、貯存條件等信息;虛假標注企業名稱、產品注冊證號、生產許可證號、加工工藝、產地、生產地址、聯系方式等信息;虛假標注生產日期、保質期;虛假標注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標志;虛假標注“釀造”“純糧”“固態發酵”“鮮榨”“現榨”等字樣;產品標簽標注的營養成分與產品實際不符。傳統飲食名稱與食品及其原料的通用名稱不一致,但不會對公眾造成誤導的除外。
對于標簽說明書欺詐的法律責任,將按照《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給予處罰,并對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發虛假信息記入信用檔案
近年來,食品安全謠言通過各種平臺傳播,讓消費者備受困擾。正所謂“造謠動動嘴,辟謠跑斷腿”。意見稿中的食品安全欺詐行為也涵蓋了信息欺詐。
單位和個人利用網絡、媒體、移動社交平臺等載體,編造、散布、傳播虛假食品安全信息;媒體杜撰新聞事實,播發故意歪曲事實真相的食品安全新聞;媒體播發含有虛假事實、數字、圖標,專家發言等的食品安全新聞;媒體對食品安全新聞圖片或者新聞視頻內容進行影響其真實性的修改的,都屬于信息欺詐。
對于信息欺詐的法律責任,單位和個人編造、散布、傳播虛假食品安全信息,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應當移交公安機關依法處理。媒體或者媒體從業人員存在虛假新聞欺詐行為的,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移送有關部門依法處理,并向社會公告。
此外,意見稿還對信用懲戒和涉嫌犯罪移送作出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有食品安全欺詐行為的,記入食品安全信用檔案,情節嚴重的列入食品藥品安全“嚴重失信名單”,通報投資主管部門、證券監管機構和有關金融機構。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食品安全管理需要全民監督
針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查處辦法(征求意見稿)》的發布,中央政法委機關報《法制日報》旗下法制類新聞門戶網站《法制網》發表了劉丹題為《有法可依,邁好嚴懲食品安全欺詐行為的第一步》的署名評論文章。文章說,食安欺詐要全民監督,社會誠信需全民守護。作為國家優先發展戰略,全民健康已然成為了全社會公民的集體共識。“純綠色無污染”、“非轉基因”越來越吸引消費者,保健食品也成為了人們熱捧的健康潮流。很多食品安全欺詐行為往往就是鉆了人們崇尚健康生活理念的空子。因此,企業責任人在敬畏法律威嚴的同時,更要培養責任意識和誠信觀念,守住基本道德底線;消費者要擦亮雙眼、理性消費,同時也要及時揭發和舉報。
文章指出,食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清朗的食安環境不僅關系百姓健康,也關乎社會誠信建設和市場規范運行,更考驗政府能力。只要有關部門嚴字當頭,全面排查,綜合治理,誠信食安必然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