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本文從盈余管理的含義出發,系統地分析和論述了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與手段,并提出防范盈余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手段
一、盈余管理內涵
有關研究盈余管理的理論已有30多年的歷史,但目前學術界對其定義尚未達成一致。Schipper(1989)認為,盈余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財務報告對外披露的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Scott(1997)從經濟收益角度出發,指出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員在公認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綜上,本文認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層在會計準則和有關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有意識地對企業對外披露的會計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各種目的的機會主義行為。
二、我國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1.利用會計估計和會計政策的變更進行盈余管理
對于同一項經濟交易或事項可能存在多種會計處理方法,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業務特點選擇適合的處理方法。例如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具有四種方法,不同的計量方法對企業當期的經營利潤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一些上市公司需要調高利潤時,可能會選擇縮短會計估計的折舊年限或者采用能夠減少折舊費的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來計提折舊,此外還有存貨的計提方法,資產減值的計提,固定資產后續支出費用化還是資本化等都是類似的情況。
2.利用會計處理的時間差進行盈余管理
所謂時間差, 就是在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時間上做文章。收入和費用是以權責發生制原為基礎,同時應當滿足一定的條件才予以確認,企業在實際經濟業務中,為了向市場傳遞較好的信息,不會完全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確認收入和計提費用,管理層可能會通過提前確認收入、遞延確認收入、虛構收入事項等調整收入確認,例如在當期的銷售收入未實現時,企業通過“應收賬款”、“待攤費用”等賬戶提前確認收入,在下一個會計期間采用以銷售退回的方式沖銷提前確認的收入。同時為了與本期收入的增加進行配比,企業會提前確認費用,還可能存在遞延當期費用來推遲費用的確認,進而增加企業在本會計期間的利潤。
3.利用債務重組進行盈余管理
通常情況下,上市公司通過債務重組可以提高公司運營效率,解決公司當下的財務困境。但是,現在很多上市公司卻鉆空子,利用債務重組來進行盈余管理,達到扭虧為盈的目的。主要原因系現行企業會計準則著重修改了債務重組部分的多個方面,其中包括將債務重組收益都計入當期損益,直接影響當期的凈利潤。毫無無疑這又給給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徑和角度。
4.利用關聯方交易進行盈余管理
關聯方交易是非競爭化的交易,價格采取的是協議定價而非市場的公允價格,往往存在不公平的交易。上市公司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制定價格,例如低價購進關聯方的存貨,再以較高的價格向關聯方轉賣,可實現利潤在關聯方之間的自由轉移。其次,關聯方之間的資產重組也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個重要途徑,通常有無償劃撥母子公司間的資產、轉讓轉換資產、重組進潛在獲利能力強的資產等都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改變公司的業績水平。
5.利用非經營性項目進行盈余管理
非經營性項目的易操作性、偶發性、易實現的特點,逐漸成為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重要手段。當公司經營業績沒有達到預期時,可通過出售、置換固定資產等方式突擊增加企業利潤,達到扭虧為盈的目的。此外還有政府部門給予的各種優惠政策,比如稅收返還、直接的稅收補助、地方財政補貼等,上市公司為了達到目標利潤,就會千方百計獲得各種補助和減免。
三、治理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對策
對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不能絕對地評價是好是壞。如果超出了一個合理的限度,必然影響到會計信息質量,進而影響到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所以對盈余管理有必要防范。
1.健全和完善我國會計準則和制度,提高信息披露質量
目前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們應該在參照國際會計準則的基礎上,對一些可供選擇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規定更加詳細的使用前提,減小盈余管理的可操作空間,使會計準則更具針對性。另外對于公司IPO、增股配股的指標,將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綜合反映公司的能力與價值,并根據行業性質和企業類型建立不同的參考體系,有針對性地對公司的能力進行評估。同時,準則制定機構要定期研討會計準則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漏洞,對未來經濟行為的創新和會計環境的變化做到科學的分析和預測,使會計準則的修繕走在經濟形勢的前面。為完善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披露制度,可建立披露實際控制人,股權結構變化等制度,減少信息不對稱,加強投資者對大股東的監督情況。
2.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加強內部控制
首先,允許國有股、國有法人股上市流通,以鼓勵機構投資者,解決“一股獨大”帶來的內部控制人問題;其次,應當健全獨立董事制度,增加獨立董事人數,賦予其一定的權力,真正起到獨立監督的作用;再次,健全經理人市場,建立長短期激勵相結合的激勵機制,防止管理人員短期行為的發生。為提高上市公司內控質量,應建立嚴格的內控制度,可將各個機構之間具體的相互監督責任明確地寫入公司章程,科學設置不相容崗位,使內部制約機制發揮其實質的作用。
3.健全完善外部監管機制,加強審計獨立性
我們應努力健全外部監督機制,強化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監督職能和識別盈余管理的能力。首先,完善注冊會計師的聘用和更換機制,真正做到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獨立性。其次,要強調和完善《注冊會計師法》,對注冊會計師的違規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加大其違規風險,從法律上來引導注冊會計師恪守職業道德規范。同樣的,證監會應加大對上市公司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追究違規人員的相關責任,對違規者采取零容忍的態度。最后,證監會的監管指標體系應逐步從單一指標向多重指標過渡,使其更加科學合理。
4.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素質
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直接關系到該企業是否會在經營管理中使用盈余管理,因此必須要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提升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首先,企業可制定一項職業道德考核制度,定期對會計職員進行職業道德考核,并將考核結果公布,讓公司內部人員之間互相監督。其次,上市公司應該對會計人員進行培訓,著重強調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對公司未來發展及聲譽的影響,讓其首先從心理上拒絕盈余管理。
四、結語
通過分析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和手段復雜多樣,導致治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更為困難。盈余管理是與職業判斷和會計政策選擇空間同時存在的,所以如何在約束盈余管理行為的同時保持會計核算應有的職業判斷和選擇空間是治理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大難點。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盈余管理的動機也會更加多元化,這就需要我們正確引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防止進行其進行過度盈余管理。
參考文獻:
[1]Schipper K.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3(4):91~102.
[2]William R.Scott,陳漢文等譯.財務會計理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0.
[3]張迪.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對策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4(09).
作者簡介:劉曉樺(1992- ),女,漢族,河南焦作人,會計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