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寧芝 劉瑩 黃文麗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跨境電商成為我國外貿結構轉型升級和出口經濟回升的新主力。目前,長三角地區是我國跨境電商的主要發展陣營,其跨境生態圈的構建發展無疑將會起到重要的示范效應。本文主要基于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的發展實踐,總結歸納出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發展的成功經驗,研究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生態圈的構建及瓶頸,并有針對性地提出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生態圈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構建
跨境電子商務是指分屬不同關境的交易主體,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達成跨境交易、進行支付結算的一種國際商業活動。與傳統國際貿易相比,跨境電子商務呈現出多邊化、直接化、高頻度、數字化的特征。隨著“外貿3.0”時代到來,跨境電商成為我國外貿新常態。長三角地區地處長江入海口,位于中國海岸線的中部,地理位置優越,商品經濟發達,是全國最大的外貿出口基地,區域電子商務配套設施較為完善,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生態圈已初具規模,基礎良好。研究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生態圈構建有利于改良地區性跨境電商發展現狀,優化跨境電商系統運作,從而切實我國提高跨境電商生態圈的整體競爭能力。
一、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發展現狀
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跨境電商的第一陣營,跨境電商無論從平臺數量、網站知名度、交易規模始終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我國6個跨境電商試點城市,其中有4個城市就位于長三角城市群。在平臺數量上。杭州的跨境電商規模已達124家,寧波117家平臺也在快速發展中,在過去一年中已創造3億交易額。在市場份額上,浙江的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國際以25.7%的市場占有率位于第一,上海的易趣網、蘇寧海外購等跨境電商平臺也在不斷提高市場滲透率。在交易規模上,以杭州為例,杭州綜試區設立一周年的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快速增長至34.64億元,其中出口22.73億美元,進口11.19億美元,建立起了跨境B2B為主導產業體系的“杭州模式”。總體來看,長三角地區在試點城市的領跑下,跨境電商進入“全面鋪開期”,孵化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優秀跨境電商企業,區域的良性跨境電商生態系統正在逐步形成。
二、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生態圈的構建思路
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生態圈的構建包括以下幾大主體:買賣雙方構成的交易主體、交易平臺,相關服務的提供商、基礎設施提供商以及包括海關、商檢、稅收、行協在內的其他參與方。目前,以杭州為代表城市的長三角跨境電商生態圈主要呈現“一核一圈一帶,全域覆蓋”的規劃特點。長三角跨境電商生態圈的構建必須注重頂層設計,充分考慮長三角各區域區位條件、產業發展基礎與資源要素稟賦基礎,從而打通生態圈內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使得跨境電商產業鏈上的節點行業得以擴展延伸,分類整合資源,加快布局線下產業園區,從而打造“互聯網+外貿”的智能跨境電商生態圈。
三、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生態圈的構建優勢
1.地區集群優勢長三角地區的產業集群可分為外商直接驅動型和貿易驅動型產業集群,前者主要集中在IT產業,后者則主要分布技術含量較低的日用消費品行業,其衍生的產業園集群也使得跨境電商生態圈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在地區產業依托上,長三角地區衍生了了一批跨境電商產業園,跨境電商園區集行政監管、物流集散、信息交流、金融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產業鏈上的節點行業在園區內得以延伸擴展,從而各自形成規模迥異的跨境電商生態圈。依托產業園內資源整合,跨境電商生態圈內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得到高效銜接,極大地降低了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物流成本和貿易成本,提高了長三角整體市場的運作效率。
2.地方政策優勢依托于國家政策引導,長三角地區的跨境電商整體生態圈逐步鋪開成形,跨境電商生態圈輻射腹地進一步擴大。地方城市頒布的扶持政策也極大地促進了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生態圈的有序建立。杭州綜試區的“六體系兩平臺”制度創新體系,初步建立起了跨境電商B2C和B2B監管模式和通關作業流程,“無票免稅”的政策為綜試區跨境電商零售出口企業供了堅實保障,使得杭州的跨境電商快速發展。在政府引導下,杭州綜試區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招強引優”,全年引進跨境電商產業鏈企業366家,其中龍頭企業99家,京東、敦煌網等知名電商投資項目落戶綜試區,形成了一個互聯互通、共生共榮、更有活力的跨境電商生態圈。
3.數據技術優勢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企業和海關通力合作,利用互聯網技術為通關檢測控等環節提供數據支持,為跨境電商通關檢驗環節保障貿易安全。2015年10月,杭州檢驗檢疫局與天貓國際簽署合作協議,雙方約定,杭州檢驗檢疫局將在天貓國際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采集點,逐步實現數據共享的跨境電商質量安全“大數據”檢測模式。以監督抽查、消費者投訴、境外通報等多種途徑和形式獲得質量安全風險信息,從而在長三角地區建立推行“風險監測、網上抽查、源頭追溯、屬地查處”的質量監測機制。利用“大數據”分析,搭建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共享平臺,提高了長三角海關出口檢驗檢疫與企業跨境貿易的銜接度。
四、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生態圈構建的瓶頸
1.服務瓶頸
在物流服務方面,除了部分保稅區毗鄰國際大港口,沿用“保稅備貨”的模式,長三角地區大部分城市仍需按常規的進出口流程,清關環節冗長,效率低下。在金融服務方面,長三角地區有10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擁有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牌照。但由于第三方跨境支付業務是依托于互聯網來進行的,必然會面臨由于電子信息技術而產生的技術風險,制約了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交易中資金流通的安全規范。在消費服務方面,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模式主要是“保稅+直郵”,自貿區更類似提供了一個跨境電商中介平臺,并沒有為買賣雙方提供直接的接觸機會,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可信的“海淘”體驗,將是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生態圈發展的一大突破點。
2.經驗瓶頸
數據分析為基礎的產業經驗未得到有效推廣,是構建長三角地區高效跨境電商生態系統的一大瓶頸。利用跨境電商交易沉淀的數據是實現外貿產業全面提升,提高銜接效率的有效手段。而現如今除了杭州的阿里巴巴平臺能夠利用云計算、云服務的數據監控系統來進行有效地市場分析預測,長三角地區鮮有跨境電商平臺重視信息數據的“處理”,少有平臺能在交易數據挖掘、分析的基礎上去針對國外客戶的購買行為、消費偏好來理解各國消費模式,預測消費趨勢,進行戰略部署。除此之外,長三角地區絕大多數跨境電商企業也未有利用IBM大數據系統,實現強強聯合、數據共享的的“互利”意識,打造跨境電商長三角區域品牌效應的意識薄弱。
3.人才瓶頸
與市場需求相符的復合專業型的“高精尖”人才空缺制約了長三角跨境電商生態圈的可持續發展。長三角地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吸引了大量的跨境電商企業、物流企業入駐,成了電商從業者的搖籃。數據顯示,29.6%的電商行業人才畢業于長三角地區高校,為電商行業輸送人才最多的前十所大學院校,其中5所位于長三角地區。但根據跨境電商企業反映,高校人才培養和工作實際存在著脫節的問題。高校的人才培養往往無法做到課堂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后仍需要進行“二次培訓”,這無疑給企業造成額外的成本。跨境電商發展所需人才與地區高校培養目標的存在數量和質量上的矛盾,市場人才需求與人才供給不對稱的空缺,同樣是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生態圈提升發展的一大瓶頸。
五、推進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生態圈構建的策略
1.提升創新跨境電商服務
在物流服務方面,長三角地區應該構建新型跨境電商物流生態組織供應鏈體系,加快“海外倉+保稅倉”融合模式,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跨境物流企業可以加強合作,組成跨境物流聯盟,在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核心地區以及重要的貿易流向地聯合建立倉儲中心,加快貨物運轉速度,整體提高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生態圈運作效率。針對支付環節金融安全問題,企業要提升包括身份識別、防火墻、數據加密等方面的網絡安全技術,降低使用者在跨境支付的過程中信息泄露和財產損失的風險。金融管理部門應該加強集中管理,協商允許第三方支付機構接入聯網核查系統,加強對網上跨境支付交易的監測和監管,對備付資金實施嚴格的區分管理,防范第三方跨境支付機構出現資金混用、挪用等情況。為了優化消費者的跨境電商購物體驗,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商企業可利用產業園區優勢,共同聯合,與專業的質檢團隊和國際權威認證機構進行合作,主動承擔貨物把關的責任。同時,可將上海的“產地直達”的貿易模式,廣州的“線下體驗店”模式進行推廣,推行“020跨境電商購物”模式,為交易雙方以及居民消費提供更多近距離接觸產品的機會。
2.加強利用“數據流”和“云技術”
長三角地區各電商平臺可共同建立信息共享系統,利用跨境電商各個平臺現有的交易數據信息、評價、維權投訴等海量數據信息,建立一套統一的企業、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和評價系統,整體提高提高市場預測的準確性。同時,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龍頭企業應起到引領作用,在不斷發展自身實力的同時,扶持幫助部分發展尚未成熟、資金技術實力薄弱的小型跨境電商企業,提高企業之間相互的專業人才、技術交流。通過“以強帶弱”,廣泛聚集人才、企業、資本等要素謀發展,互利共贏,從而不斷完善生態鏈,共同打造長三角更有活力的跨境生態圈。
3.政府、企業、高校三方致力,共同打造跨境電商人才基地
一方面,政府企業要充分利用長三角地區高校云集,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源要素豐富的優勢,廣泛吸納熟悉跨境電商業務的專業法律人才、翻譯人才和營銷人才。另一方面,長三角地區高校應積極探索及優化人才培養新模式、新機制,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資源優勢,學校培養與企業直接掛鉤,避免人才培養的盲目性,形成校企對接、三方共同培育學生的機制,縮減人才成長周期,培養更多具備理論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為長三角跨境電商生態圈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楊堅爭.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子商務影響因素研究[J].電子商務,2014(8):7-8.
[2]蘇龍.電子商務的物流瓶頸及其應對措施[J].對外經貿實務,2004(2);18-19.
[3]魯紅春.應用型本科高校跨境電子商務教學探索[J],企業導報,2014(10):162-164.
[4]黃永江.關于構建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及支付外匯業務管理體系的研究[J].金融會計,2013(7);22-29.
[5]孫鶯.應用型大學在跨境電子商務生態圈中的角色定位與發展[J].北京:電子商務,2015(5);93-94.
作者簡介:羅寧芝(1996- ),女,湖南長沙人,湖南商學院經濟與貿易系,本科,研究方向:國際商務;劉瑩(1978- ),女,湖南漢壽人,湖南商學院經濟與貿易系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國際商務;黃文麗(1995- ),女,湖南岳陽人,湖南商學院經濟與貿易系,本科,研究方向:國際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