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李佳音 劉弋楠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加深了與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特別是以中國加入WTO為節點,自此與世界各國建立的貿易往來日趨頻繁,毫無疑問,在國際金融經濟環境中,中國將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然而,從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中,國際金融形勢不容樂觀。這些不健康的經濟環境,不可避免的對我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本文詳細分析了目前國際金融環境,并明確指出了在當前國際金融經濟下,中國經濟要想取得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期促進中國經濟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國際金融;我國經濟;機遇;挑戰
經過經濟危機的席卷,世界經濟隨即陷入低迷期,這種困境同樣威脅著世界很多發達國家的經濟狀況,這對銀行的沖擊也是巨大的很多重要銀行失去了昔日的榮光面臨破產。自入世以來,中國密切了與全球經濟聯系程度,國際金融業迎來冰霜期,這種背景下中國自然不能幸免于難,國家經濟在這種十字路口該何去何從,怎樣去掃除籠罩在中國經濟頭上的陰霾,怎么扭轉頹勢,已然成為國家經濟戰略中難以回避的問題。在此關鍵時期,中國唯有抓住國家金融發展的新機遇,迎難而上,以確保國家經濟維持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
一、國際金融經濟環境現狀
1.世界經濟增速放緩
金融風暴過后,世界經濟依舊不見好轉。至今而言,雖然世界經濟有著短暫的回暖,然而從全局來看,經濟發展依舊受阻。以美國和歐洲部分國家為代表的發達國家而言,他們處理不了繁重的債務危機,迫不得已實施的財政緊縮政策帶來的是全國范圍內的大規模的失業,各國政府都致力于實現經濟復蘇然而情況依舊舉步維艱;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亦被該政策所限制,顯然,這些因素制約著世界經濟的復蘇。
2.歐債危機的日漸消除
2011年,歐債危機沉重打擊了經濟活動中歐洲投資者,這個事件同樣不利于歐洲經濟的發展,進一步阻礙全球經濟的的回暖。至2012年,危機加劇,歐洲貨幣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歐元評級受阻被迫擱置,這直接動搖了歐元地區的經濟發展根基。2013年以后,歐洲各政府紛紛采取積極措施,各國加大力度去調控經濟,它產生有利的一面就是使得歐洲金融環境趨于好轉,自此為節點來自歐債危機的困局才得以打開。
3.美國經濟逐步復蘇
次貸危機過后,美國爆發了失業率劇增的境況,不過在美國政府有利的調控下,有效的遏制了失業率的頹勢,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局面的惡化,就目前反應的情況來看數值上已經低至百分之九以內,與此同時,申請政府救濟的人員也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如此種種,都有力的佐證了美國經濟正在擺脫困境,同時也就意味著危機再次爆發的可能性是很低的。縱然如此,美國金融業存在的很多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就信貸危機而言,宏觀調控不能短期解決問題。所以,對美國而言,經濟情況雖然有所好轉,但發展速度依然十分緩慢。
4.日本經濟前途未卜
危機爆發后,日本政府為了挽救經濟竭盡所能,不過遺憾的是,日本經濟并未出現好轉的勢頭。究其主要原因可以發現,日本經濟的增長點在于出口貿易,金融風暴引發了全球經濟的動蕩,對日本外需的來源造成了致命的打擊。此外,從地理因素分析,該國地震和火山頻發,也就意味著其不得不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財力,進行災后重建工作,經濟寬松政策制約著政府,同時也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5.越發復雜的國際金融經濟環境
最近幾年,國際金融環境動蕩不安,各國經濟發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國也不例外,我國金融行業發展面臨的難題就是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找到自己的發展機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以美國為首的金融格局并沒有因為國際金融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在2013世界各金融中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遲滯了發展,全球經濟隱約出現回暖,然而世界金融環境的日益復雜也考驗著各國的經濟。
二、國際金融環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由前面的敘述可以了解到,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環境密切相關。相應的,國際金融環境的波動也動搖著中國經濟,中國經濟雖然面臨著挑戰,但同時也蘊藏著機遇。
1.國際金融經濟環境帶給中國經濟的機遇
危機之后,世界各國經濟百廢待興,其中在以美國和歐洲部分國家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中尤為明顯,各國政府為了緩解危機,紛紛制定新的國家戰略,同時健全著一系列的政策制度,目的在于使新興產業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最終實現振興國家經濟的目標。這對中國是一個機遇,世界格局的改變為更新換代指引了方向。借此良機,中國企業正好可以與國際企業進行更多的交流合作,進而實現國內企業的產業升級。這有助于增加進口,增加貿易順逆差的彈性,同時對于匯率制度的改革也是有良性作用的。此外,歐美等國為應對危機采取的諸多措施對于維護國際金融經濟環境的穩定也起了積極影響,有力的監督了金融行業,給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契機,同時也刺激了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中國經濟向來注重實體經濟的發展,因此,如今之變局確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
2.國際金融經濟環境帶給中國經濟的挑戰
(1)國際金融經濟環境總體依舊疲軟
即使當前一定程度的經濟復蘇出現在了美國乃至以歐洲為代表的世界發達國家,但是次貸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并未退去,世界經濟依舊風雨飄搖,而且在國際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作用的幾個國家,他們的經濟增速依舊很低,短期內還是無法復蘇。
以發達國家的引領下,中國的新興產業引來了發展的曙光,發展勢頭蒸蒸日上,不過,有一部分地區的發展是盲目的,它給該地區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這些地區對于新興產業的發展認知不夠,其并未著眼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全局,這樣做雖然會暫時緩解部分就業壓力,不過長遠來看必然導致失業率劇增。此外,國際金融市場的疲軟,勢必帶來巨大的產能過剩,使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中國的經濟危機是來自國內國外兩方面的,一旦迷失了方向,中國經濟必將變成一團亂麻。
(2)歐元危機遲滯著中國經濟
如上文所言,歐債危機日漸緩和,歐元區諸多國家經濟發展趨于平緩。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危機的解除,危機依舊影響著對中國諸多產業。歐元的匯率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大多投資品,就黃金而言,市場上的價格忽高忽低波動很大,石油價格盡管進行了多次調整依舊居高不下,這都讓中國金融業舉步維艱。由于歐債危機的影響,歐盟當即實施貨幣寬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我國的資產價格,同時引發了匯率的動蕩,人民幣受到影響開始貶值,這都不利于我國的宏觀調控。
(3)對國內企業發展的影響
中國石油行業由于受到波及,雖經過政府干預數次調整,不過市價依舊居高不下。對于國內企業而言,發展成本變得越來越高,收益降低,這形成了制約部分行業發展的新瓶頸。石油價格的飆升,使得部分企業被迫改變市場戰略,以煤油作為原材料,這樣一來就給中國電力行業出了新難題,畢竟電力成本上升不可避免。除此之外,世界發達國家采取的刺激經濟政策使得全球生產資本回流到發達國家。特別是在新興產業,這些發達國家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好地土壤,這就使得新興產業源源不斷的入住發達國家,這讓中國的產業升級變得更加困難。此時,東南亞各國依靠更為低價的勞動力,贏得了多數發達國家的青睞,源源不斷的資金大量涌入,給本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上述所言的這些因素都影響著中國企業的發展。
三、結語
中國經濟離不開世界,世界經濟離不開中國。在現今的國際金融環境下,中國經濟面臨難得的機遇,同時亦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逆境中謀求生存,在復雜的全球金融格局下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必須面臨的難題。中國企業需要進行體制改革,相應的,黨和政府也應制定一系列有利政策,進行匯率制度層面的改革,穩定一直處于波動狀態的物價,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從而帶動新興產業的崛起,以此來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使得中國經濟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趙忠偉.淺析國際金融經濟環境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的作用[J].現代營銷,2016(6).
[2]梁哲浩.民間金融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其發展相關問題研究[J].消費導刊,2015(12).
[3]肖瑤.國際金融經濟形勢及其對我國經濟的影響[J].商情,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