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越+韓林倩
摘要:雖然教學改革已經進行了多年,初中英語教學也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是,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依然存在,英語教學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值得我們深思。本文從初中英語教學現狀出發,對一些教學誤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英語 教學 課堂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9-0158-01
新課標對學生學習的實際能力和思想觀念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課標提出來的要求,再反觀我國英語課堂的教學現狀仍舊是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以追求考試成績和升學為最終目的。學生被動學習,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效率低。學生大部分時間是沉默地聽教師講課,機械地記筆記。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缺少必要的交流和互動。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反思中學英語課堂的現狀和想出一些對策來改變這一現狀。
一、教師改變教學方式
自新課標實施以來,傳統英語課堂面臨的問題已經有了一些改善,但是一些問題仍然存在。這對教師的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法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新環境英語學習的要求了。因此,教師應該采用嘗試和使用其他新穎的、實用的、可以適應現代英語教學的教學方法。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管任何學習,想要學好并且長久地學習都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找到這個年齡段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盡量設置一些活動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進行分組活動,舞臺劇展示和角色扮演,讓學生在與他人交流和自己親身參與中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這樣學生就能產生和保持其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三、加強英語的學習的指導和練習
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英語學習經驗和基礎。但是由于年齡和學習能力的限制,他們在英語學習方面還有一些困惑和不足。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上的指導,幫助他們答疑解惑,解決學習問題中難題。另外,學生自身需要加強英語學習的內容和練習,僅靠在學校課堂上的英語學習是很難滿足學生英語的學習需要的。因此,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練習缺一不可。
四、學會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
傳統英語課堂基本是教師主導,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把他們總結好的知識通過講授的方式傳授給了學生,因此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是缺乏獨立思考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布置一些開放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自己進行探索和學習。學生在進行獨立探索的學習時,會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學會新的內容。
五、加強互動
傳統的英語課堂會陷入沉默的囧情。造成這種情況有很多的原因,但是主要原因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動。教師應該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布置給學生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主動拋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加強課堂上的交流和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互動不僅可以改變中學英語課堂的氛圍,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他們英語口語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幫助。
六、拓寬教學的領域
傳統的英語課堂一直有照本宣科的問題,教師對學生的教學僅限于課本上的單詞、語法和句子結構。這就容易造成本就枯燥乏味的英語課堂更加的沉悶。在英語課本中,很多的教學內容都可以進行一定的擴展和延伸。教師可以介紹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這樣就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激發其繼續探索知識的欲望。拓展和延伸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
七、加強文化教育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它的存在絕不應該僅僅是為了應對升學和作為一門交流的工具。一門語言背后凝聚的是這個語言所在國家的豐富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我們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對這門語言所屬國家的文化和歷史有一定的了解。西方有很多先進和優秀的文化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當然,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我們更重要了解和學習自己國家的文化,增加對祖國文化的了解和熱愛。這樣我們學習語言才有了意義。
八、結語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各個國家之間經濟、科技、文化和商貿往來日益密切。因此,學習英語不僅僅是交流的需要更是現實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要求。我們與別國進行各個領域的往來還有交流都需要以語言為基礎。可以說,英語為這些交流和往來搭建了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大家互相學習,互通有無。世界在變化,社會在進步,因此,我們的學習方式和方法更要進步。教師應該不斷學習,不斷改變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這樣才可以應對更高水平的英語教學要求,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英語人才。英語教學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應該正視英語教學的不足和未來有可能面臨的挑戰,不斷完善自己。未來的中學英語教學課堂一定會更好。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邱荔生優化新課標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4):13-14.
責任編輯:孫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