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核心素養在深化課程改革和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中占有基礎性地位,是社會發展、國家發展和個人發展的必然要求。學校應深入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根據育人新要求,系統地規劃和建構有助于促進核心素養“落地”的課程體系,保證育人質量。因此,在對學校課程方案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也應基于核心素養的育人導向,構建出科學合理、有效實用的“學校課程方案評價體系”,從而為中小學課程方案編制和評價課程方案工作提供依據。
為了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突出學生終身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北京市中小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意見》《北京市基礎教育部分學科教學改進意見》的精神,真正解決基礎教育中提高學校課程建設的自主權,促進學校課程的特色化發展,北京市于2014年出臺了《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簡稱《課程設置方案》),各區縣也相繼出臺了落地方案。此次課程設置方案對課時總量、課程結構、課程設置、課程實施、作業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調整。《課程設置方案》是學校依法辦學的依據,也是制訂本校課程方案和評價方案的重要依據。因此,學校課程方案的評價標準要充分吸收和體現新的《課程設置方案》的精神與
要求。
一、學校課程方案與學校課程方案評價
學校課程方案是學校基于國家和地方的課程方案,在社會和學生發展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從學校育人目標、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課程管理與評價等方面對學校課程進行的整體規劃與設計,是學校課程建設實踐的藍圖和指南。好的課程方案,能夠滿足各類學生真正的成長需求,減少因課程重復交叉導致的“校源性負擔”,體現學校的特色課程、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凸顯校長的課程領導力和教師的創生力。
學校課程方案評價是在對方案中各級各類課程以及各種形態的課程在滿足學生、教師、學校發展需求的程度所做出的價值判斷。評價的標準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建立在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目的在于改進和完善。學校課程方案評價的重點在于,及時發現方案中的問題,對方案進行及時調整,以完善課程方案,保障課程建設質量。
二、學校課程方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內容
依據學校課程建設的基本內容,學校課程方案評價的內容維度包括學校課程建設背景分析、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與管理、課程評價等內容的評價。
(1)學校課程建設背景分析,指的是學校在辦學傳統、生源情況、辦學條件與辦學環境、辦學優勢與存在問題的分析,旨在說明如何基于現狀對學校課程建設進行傳承與發展。
(2)課程結構,明確了各種課程類型和具體學科科目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位置和比例。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根據學校課程目標對各級各類課程的開設做一個框架、結構安排,以指導具體的課程設置與課時安排。
(3)課程設置,指各類課程的比例與學時安排、開設形式與內容選擇,對課程的開設安排做出規定等。課程設置與學時安排要依據國家及區域課程設置的要求,開齊課程門類,保證各類課程的
學時。
(4)課程實施與管理,是學校對各類課程實施的基本方式、課程管理的基本策略、課程資源及學校保障機制的具體
安排。
(5)課程評價,指的是學校對各類課程評價要求、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主體、反饋策略等方面的具體設計。
學校課程方案評價的功能在于,診斷和發現課程規劃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改進的建議。因此,采用等級性評價的方式更合適,可將學校的課程方案水平最終分為四個等級。
三、學校課程方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為了突出北京市新的《課程設置方案》精神,在內容維度的構建上稍有調整,單獨將學時作為一個評價維度提出來,如表1所示。
在具體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靈活實用,根據區域和學校特點,靈活調整評價內容和權重。二是評分規則的確定。A類:85~100分,表示這一學校課程方案質量非常好,無需修改或對個別小問題進行修改,學校使用這一課程方案會獲得很好或較好的效果;B類:70~84分,表示這一學校課程方案質量一般,有較多內容需要進行修改,修改之后可以使用;C類:60~69分,表示這一學校課程方案質量比較差,需要進行全面修改,修改之后再次測評;D類:60分以下,表示這一學校課程方案質量非常差,不符合學校課程方案編制的基本要求,無法使用。三是與其他方式相結合,在使用過程中盡量與觀察法、訪談法、座談法等結合,相互印證,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四是區分真實性課程水平差異和提煉總結能力帶來的
差異。
新的《課程設置方案》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在分科教學的基礎上,關注課程的整合,強調綜合化、主題化的課程。(2)突出課程育人的整體性和一貫性,以學校育人目標為“魂”,統領課程體系的構建,實現全科育人和全人育人。(3)強調學生學習與生活世界的連接,強調學習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4)加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強學科育人功能,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滲透道德教育。(5)凸顯課程實施的靈活性和開放性,鼓勵各類課程在課時上的統籌使用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加強體驗、合作和實踐類的學習方式。(6)新增10%的學科實踐活動,要求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于10%的學時用于開設學科實踐活動課程,在內容上可以某一學科內容為主開設學科實踐活動,也可綜合多個學科內容開設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在學時上,可與勞動技術、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等統籌使用,也可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統籌使用。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由區縣、學校具體統籌安排,做到因地制宜、靈活
多樣。
這一新的《課程設置方案》更加注重學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生的生命質量和價值,突出終身發展的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