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亞兒
[摘 要] 小組討論是品德課堂中常用的教學方式之一,能讓學生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但是小組討論也存在不少的誤區,本文就品德課堂的小組討論提出了幾種實施的模式,不僅能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和合作精神。在具體的品德課堂教學中,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關鍵詞] 小組討論;誤區;有效落實;討論模式
小組討論是品德課堂中常用的教學方式之一,《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的“能力培養”中要求學生“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不僅能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和合作精神。
但在實際的品德課堂中,筆者發現不少小組討論的誤區:
一是“雷聲大雨點小”的小組討論。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的特點,把小組討論作為必備形式,為了討論而討論。做了一系列的輔墊,提供了大量信息,又是渲染又是激情,小組成員正襟危坐,積極發言,結果發現所討論的是一個沒有多大意義的問題,實在是對課堂資源的浪費。
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小組討論。碰到需要討論的環節,不管問題難易,不管學生是否思考充分,都讓大家進行討論學習。由于教師沒有成熟的教學設計,也沒有相應的預設,片面追求小組討論的“時髦”,討論的問題沒有層次性和可探究性,大伙就馬上湊在一起談體會,說看法,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失去了小組討論的意義和價值。
三是“用綠葉襯紅花”的小組討論。課堂上,碰到一些較難把握的問題,有些教師就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讓群體討論來掩蓋學生的獨立思考。這時,課堂往往成了優等生的“舞臺”,他們在那里夸夸其談,而部分學困生無法汲取有效信息,成了陪襯。時間一到,討論結束,所謂的小組代表發言,也往往是這幾個優等生,然后教師統一大家的思想,這個環節就算“成功”地完成了。長期以往,造成學生探索經驗的蒼白和獨立意識的流失,形成學生學習的兩極分化。
另外還有小組討論時間安排不妥當、教師不總結評價或總結評價不到位等誤區。
那么,在品德課堂上,如何更有效地開展小組討論,做到既有情感體驗,又有價值導向,即“有情有義”的小組討論呢?筆者在十幾年的品德教學實踐中,就這個問題摸索出了幾條可具體操作的模式。
一、“百里挑一”式
不固定小組成員,教師將學生需要討論的問題寫在紙上,一個問題寫一張,當然也可以同一個問題寫幾張,分別貼在教室不同的地方。學生有組織地對這些問題進行瀏覽,然后選擇有意向的問題,并在那個地點坐下,集中到一定成員后開始討論。時間一到,學生回到自己的座位就座,教師開始組織匯報。
例如:浙教版五上《品德與社會》第四單元《我是小小安全員》中,需要討論獨自在家時,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安全隱患?教師將討論的主題分為“用電安全”“用火安全”“用氣安全”“預防陌生人”等幾個板塊,將需要討論的主題大字貼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規定好討論時間,開始進行自由選擇,分組討論。
當然,具體操作時要按班級實際人數進行問題張貼,必要時,可將需要重點討論的問題寫在多張紙上,以便將學生進行分流。同時也要對小組討論人數做規定,如果人數滿員,可以考慮其他小組等規則。
二、“課堂好聲音”式
小組討論時往往是優生唱主角,其他同學很少發表個人意見。要使每個小組成員都能“發聲”,必須找一些“接地氣”的內容,既能兼顧多數又有獨特視角的問題進行討論?!镀返屡c生活(社會)》課程內容多數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如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三下《家鄉特產知多少》一課中,可以開展“家鄉名特產”的討論。筆者所在的學校處于城鄉接合部,有不少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家鄉讓他們有話可說,有情可感。教師做好課前調查的設計,在課堂中進行討論交流,要求每一個同學都要發言,把家鄉的名特產列出來讓大家討論它“名”在哪里,“特”在哪里。主角同學進行補充。同時評選小組“好聲音”、班級“好聲音”。再如開展“春游攻略”的討論、研究“居家安全”的必要等,這些討論的話題,只要事先做好充分的調查和準備,都會吸引絕大部分的學生參與到討論中來。
在這種“接地氣”“聚人氣”的討論中,學生都受益匪淺。而且,因為這樣的討論,學生們都有著充分的準備,討論起來有話可說,有例子可舉,使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有機會成為討論的焦點,提高了他們交流的自信心,也提升了小組討論的實效。
三、“全組總動員”式
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面:小組討論后要進行個別匯報時,其他同學或無所事事、沉悶,或自顧自地個別行動,討論后的反饋效果不盡如人意。為避免這種情況,可組織各個小組先進行任務分配,大家共同討論。
例如:浙教版五上《品德與社會》第三單元《誠信真可貴》中,討論:“當我們一時疏忽,失信于人時,該如何挽回呢?”小組得到討論主題后,開始組織討論,每討論出一個挽回方式,就由記錄員把結果記錄在紙上,由張貼員把紙條張貼到教室內老師指定的地點,討論到一定程度,感覺自己小組內沒有好點子了時,由“偵查員”到其他小組的張貼地點去“偷情報”,并把“偷”到的情報在自己小組內匯報,再由記錄員記錄下來……如此反復,不僅分工明確,全組動員,而且在“紙上談兵”中實現了全班交流的環節,可謂事半功倍。
四、“問題循環”式
這是讓討論結果能獲得多方參考并集中表達的一個方法。具體操作時先確定小組個數,接著教師出示小組討論“任務單”,上面是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可以是與學生共同互動時產生的問題,盡量使問題數與小組數相同。然后,每個小組先分配一個“任務單”,并規定好時間讓各組開始討論。時間一到,該小組立即將討論的“任務單”轉移給另一個小組,自己小組也從其他小組中接過另一個“任務單”開始討論。這樣將問題連續循環進行,直到每一個討論的“任務單”都轉遍了所有的小組,每一小組也都有機會考慮其他小組的意見為止。
例如,筆者有一次執教浙教版五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父母——我特別的朋友》中,有個板塊是“如果你與父母產生了摩擦,你會怎么做”?這個環節就可以采用這種討論方式。全班共有5個學習小組,那么我在課前擬定了5個情境給5個小組討論“任務單”,先分給每個組一個,并提示輪換的次序,每5分鐘一次輪換,總計25分鐘。討論開始,有秩序地進行輪換。
這樣的“問題循環”方式,當一個小組討論完一個話題,非常期盼其他小組會有什么不一樣的“任務單”,所以小組成員在討論中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討論的動力和興奮程度也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并且能感受到一種連貫性和補充性,課堂的氣氛非常和諧融洽,學習效果相當好。當然,這對教師的話題設計和課堂調控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并要善于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的話題有一定的典型性,并要有層次性。
總之,品德課堂中的小組討論,既要追求情感和價值觀的落實,還要注重認知和能力的掌握,不能讓討論流于形式。因為社會生活是豐富又多樣的,學生的成長環境及個性發展又是獨特而有差異的,要努力使每個學生都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去探究社會生活。我們能做的,就是提供給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討論,雖然答案不唯一了,但是孩子們卻有了追求高標準共識的過程,這就足夠了。
參考文獻
[1]謝林燕.小組合作學習策略思考——以小學品德課地理題材教學為例[J].中小學德育,2015,(02).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