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夏文慧++端和陽++邵展超
摘 要:文章研究的是利用MITgcm模式,采用數值模擬技術,綜合分析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東西兩側的海水層結。設計數值模擬實驗,研究正壓潮在邊界強迫,經過高斯地形海脊后形成內孤立波的動力過程。探討了流場、正壓能與斜壓能相互轉化的過程。
一、引言
當水下存在陡變的地形(陸坡、海脊等),在邊界正壓潮流的擾動下,密度躍層附近往往發生大振幅的波動,然后離開產生源地向遠處傳播。內孤立波對海底物質輸運、聲通信、海軍潛艇、海洋油氣工程平臺等載荷具有重要影響。南海東北部是內孤立波的多發海域,而且受氣候變暖影響,在21世紀里該海域的內孤立波活動將會增加。本文利用理想的潮-地相互作用模型,分析了內孤立波生成過程中,特定層結構對能量傳播方向和強度的影響。
二、模式介紹
MITgcm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發,用來研究大氣和海洋的現象,它的計算內核可以用于推動大氣和海洋測算模型,能夠模擬非靜力近似的能力,所以其可以被用于內孤立波的模擬。
MITgcm模式的海水運動基本方程可以概括為:
方程(1)至(5)分別表示連續方程、動量方程、海水狀態方程、熱擴散方程、鹽量擴散方程,其中V表示三維空間速度(u,v,w),ρ表示海水密度,T表示海水溫度,S表示海水鹽度,P表示海水壓強。
三、實驗設計
正壓潮流統一規定為0.3m/s,模式采用水平均勻垂向連續分層。高斯地形表達式H(x)=hoexp[-x-S*L)2/W2],實驗設置Ho=500m是水深,ho=270m是海中海脊部的高度,W為脊的寬度并且長度為3公里,L為中心區域的長度,S=0.3。
四、討論
下圖顯示在水平均勻層結下的潮汐平均斜壓能量密度,從上到下依次為有效位能、斜壓動能和總的斜壓能量。可以發現,三者在海脊附近集中,離海脊漸遠,能量逐漸減弱。
五、結論
采用MITgcm模式數值模擬,分析正壓潮流流過水下高斯海脊地形的情況,研究正壓潮在邊界強迫,經過高斯地形海脊后形成內孤立波的動力過程,結果得出:有效位能、斜壓動能和總的斜壓能量在海脊附近集中,離海脊漸遠,能量逐漸減弱。
參考文獻:
[1]蔡樹群,劉統亞,何映暉,等.南海東北部剪切流場對內波影響的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15,30(4): 416-424.
[2]DeCarlo, T M, K.B. Karnauskas, K.A.Davis, etal.Climate modulates internal wave activity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Geophys.Res.Lett., 2015(42).
[3]Duda T F, Lynch J F, Irish J D, etal. Internal tide and nonlinear internal wave behavior at the continental slope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 IEEE J Ocean Eng,2004(29).
[4]李德磊.南海西北部內孤立波的數值模擬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2.
[5]袁叔堯,鄧九仔.南海北部內孤立波數學模型[J].熱帶海洋,1999(3).
[6]高原雪,龍云祥,王 旭,等.基于MCC理論的內孤立波數值模擬[J].海洋工程,2012(4).
[7]高原雪,龍云祥,王 旭,等.基于MCC理論的內孤立波數值模擬[J].海洋工程,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