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蠶
摘 要:尊老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形成于堯舜時期,延續至今,得到各個歷史階段政府的大力提倡。夏朝設立墨、劓、刖、大辟等刑罰以懲戒不孝行為,周朝設立嚴格禮儀制度以待老人,漢朝推行一系列針對老人的優惠政策,唐朝更是安排專職“侍人”照料80歲以上老人。歷朝各代政府的養老措施、方式形形色色,歸根到底可總結為思想弘揚、物質支持、制度控制等三個方面。
關鍵詞:中國古代;官方養老;養老制度
中圖分類號:D691.9 文獻標識碼:A
1.思想弘揚
中國原始社會,大家往往推舉部落年長者作為氏族部落的長老或是首領,他們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到了先秦時期,社會與政府提倡用款待賓客的禮儀來孝敬老人;從漢惠帝劉盈開始,漢代皇帝的謚號都帶有一個“孝”字,諸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可見“以孝治天下”思想在漢代最高統治階層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并且由上而下推至整個統治階層,成為促進全國思想統一的重要手段。從先秦時期至封建社會末期,尊敬老人得到各個時期政府的重視。明清時期,政府提倡一種鄉內酒禮,由百戶人家舉辦,在所有舉辦者中,只要是年長者,必須按序坐至高臺之上,即便是功成名就的年少者,也不能打破此等習俗。由此可見,在中國原始社會時期便產生了尊老敬老思想,并且隨著朝代的更替和發展,養老的思想意識更是根深蒂固,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血脈里。養老思想不僅是中國道德倫理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維護中國封建社會思想統治的有力措施。
2.物質支持
物質賜予是中國古代政府養老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統治者一般是在傳統節日慶典或是發生災害時,賜予老人以布帛、粟米、酒肉等,表達普天同樂的同時彰顯統治者對老人的照顧與尊敬。《禮記·王制》曾記載,早在夏商時期政府就會給孤獨老人提供一定的物品以供其基本生活。漢文帝時期也會提供米、肉給八十歲以上老人以保證其基本生活,并且老人是政府進行物質救濟的優先對象。
錢財賜予也是中國古代重要養老方式之一。戰國至西漢時期,各朝代政府關稅有所結余時政府會將所余關稅用于國內贍養老人,從其他地方搜刮而來的錢財也主要分給國內老人、小孩。賜予財物的這種養老方式在中國古代各個時期都是較為普遍的,這種方式雖不能徹底解決養老問題,但在短期內,針對個別老人的生活困難問題,這種雪中送炭的方法,不僅能起到養老的作用,而且更大程度上能穩定民心。
3.制度控制
各朝代政府針對不尊敬、不孝順老人的情況,往往會都設立或輕或重的刑罰加以懲戒。夏朝規定,不孝為重罪,最重可能處以死刑。“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代,也不惜以暴尸街頭的重罰來懲罰不贍養老人的行為。唐代,《唐律疏議·名例律》和《大明律·名例律》均將“供養有闕”“毆打祖父母、父母”等不孝行為列為十惡之一。子女過于清貧無法贍養父母,導致父母上吊自殺者,其子女都按過失殺人的罪被責杖罰一百再流放三千里。法律的完善使古代官方養老得到強有力的保障,養老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有的朝代會賜予老人官職來保障老人權利,一般來說,官職并非實際的職務,而是賜予能夠彰顯榮譽、地位的爵位。北魏孝文帝除了尊敬有爵位的老人,對平常百姓家的老人也相當尊敬。
南北朝、唐朝、宋朝分別根據自身情況,設立專門機構以保障孤獨老人、無自理能力老人的日常生活,類似現在的養老院。它不僅收養老人和孩子,同時也對城中衣食無依的饑民進行救濟。在唐朝,更是為老人提供了優厚待遇——“給侍”,侍從照顧老人時,政府免其賦稅雜役;家里有青年在外服役,為了照顧家中老人也可免其服役。可見中國各朝歷代關于養老敬老的制度林林總總,但養老觀念卻從未被削弱。
中國古代官方養老制度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思想方面,通過領導階層重視養老、政府倡導尊老禮儀、傳播尊老養老觀念等手段弘揚了尊老敬老和養老思想;物質方面,政府直接賜予孤獨、缺乏自理能力老人錢財、布帛、米肉等,維系其基本生活;制度方面,政府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保障老人權利,懲戒不尊老養老行為,設立救濟機構贍養老人,提供專職侍從照顧老人。除了官方的養老制度,中國民間也長期存在一系列養老風俗習慣,這些官方與民間相結合的養老措施構成了我國古代完整的養老體系,為當今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發展完善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夯實理論與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蘇保忠,張正河,林萬龍.中國古代養老制度及其對農村養老的啟示[J].當代經濟,2008(11).
[2]唐育萍.追溯中國古代養老章法[J].政府法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