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柏伊
摘 要:伽達默爾在分析歷史意識時,著重強調了幾個特殊概念,分別是偏見、解釋距離、視域融合、效果歷史,他在對每一個概念的分析中發展了他對歷史意識的思考。他從為偏見正名開始了歷史意識批判,同時也意識到理解并不是簡單地將所有偏見傳遞過去,于是發展了解釋距離的思想,注意到理解的視域,進而綜合提出效果歷史理論來強調理解的歷史性。
關鍵詞:偏見;效果歷史;解釋距離;視域融合
中圖分類號:B089 文獻標識碼:A
伽達默爾從海德格爾那里繼承了存在的歷史性的思想,于是他在思考理解的歷史性時,沿著歷史式存在方式的觀點用幾個關鍵詞來串聯歷史意識理論。傳統的歷史意識思想認為,歷史意識將歷史事件視為被對象化的他者,歷史意識的任務就是要重建歷史對象的世界,以此來把握它的意義。歷史意義的試圖確認歷史事件的源頭,是想要重建原初時間環境中的事物以把握其意義。但在伽達默爾看來,這些活動雖然也重要,但不能在真正意義上揭示事件的意義,因為作為存在者的人不能返回原來的時間環境。他指出:“必須將過去納入我們的世界中……歷史精神的本質不在于對過去的恢復,而在于與當代生活在思想上的溝通。”在發展歷史意義批判的解釋學意義的過程中,伽達默爾詳細論證了一些重要概念。
效果歷史被看作是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的中心理論。他用效果歷史的概念表示理解的歷史性。效果歷史指的是我們皆生存于其中的歷史,它強調意識與歷史是分不開的,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效果”,也就是理解者和對象之間在歷史的作用下相統一的過程。伽達默爾稱歷史賦予人的意識以限度,以至于我們不會超出這些限度。歷史的認識者會不自覺地帶有歷史的前見,因為人的存在是在歷史環境中的存在。因此他認為對效果歷史的反思不可能完全達到,這不是因為反思的不足而是由于歷史存在,因為人的有限性,我們在一個處境之中而不能在它之外客觀地看待。歷史既不是人的主觀創造,也不是對過去客觀事實的簡單重現或復制。在我們理解文本的過程中,雖然不能完全客觀地把握其原意,因為文本是歷史性的產物,但可以在與被理解對象的相互通融中達成一致,實現理解。歷史既是理解的前提也是理解的產物,因為任何歷史都是被理解的歷史,“或者說是相對于理解而言的‘效果歷史”。
效果歷史的用途之一是對傳統的合理性辯護,伽達默爾特別提出啟蒙運動對傳統偏見的批判,他說:“啟蒙運動的根本偏見是反對偏見本身的偏見,它剝奪了傳統的力量。”無論是產生于草率的偏見或是由于對權威的信賴而產生的偏見,都被斷定為是妨礙人到達正確認識的東西,伽達默爾指出這樣的認識是忽視了偏見為真的情況。每個人身上都有深刻的傳統印痕,傳統制約著人的認知。偏見在理解過程中受到檢驗,但偏見是永遠不可能也不應當消除的,它是顯示文本真理的切入點。
一方面伽達默爾承認“偏見”一詞的所具有的否定含義,一方面卻選擇把其作為歷史意識批判的開始,為偏見概念正名,是為了說明人的理解從屬于人的經驗世界的方式。其實在他進行對偏見的論證是接受了海德格爾的理解的前提上,即每一種解釋都建立在前有(fore-having)的基礎上,為了理解這物,先要使這物存在,我們不可能理解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某物。我們從一個概念框架開始我們的理解,但這并不意味著理解是任性的,我們的先入觀念不是不受檢驗的,于是這個前提需要被批判,因為歷史意識是應該消除偏見和保持客觀性的。在效果歷史里,偏見不是一個封閉性的結構,而是一個開放性的過程。
為偏見正名使伽達默爾證明,距離作為歷史意識的特點并不是一個理解障礙。這個歷史意識處境中一部分的距離被稱為時間距離,除時間外的其他有著相似功能的距離被統稱為解釋距離。伽達默爾繼承了海德格爾的時間性觀念,把時間距離作為其解釋學的重要環節,人想要理解某物就要通過傳統進入他所熟悉的某物來了解,那么傳統對人來說既是根本的也是陌生的。“理解就是這種熟悉性與陌生性之間的游戲。”人類經驗的熟悉性產生了偏見,而我們不可能事先區分偏見是使理解容易進行的生產性偏見還是產生誤解的偏見,在理解的過程中,人才能認識到有誤的偏見。
當我們把解釋距離尤其是時間距離看作是一種連續,那么這種對偏見的過濾就會變得容易。這種連續能夠使過去成為現在。在解釋處境中,保持某種距離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種處境。認識解釋距離我們不僅要確認和糾正有誤的偏見,并且也應認識到歷史對理解有著一種效果。“理解本質上是一個歷史的效果事件。”
與效果歷史有著緊密聯系的另一個概念是視域融合。普通情況下視域指的是從一個特殊立場出發所能看到的一切,作為哲學術語時還強調超越最近的邊界,融入一個更大的理解范圍的能力之意。如果視域很有限,那么人只會注重視線所及內的東西,而不能注意到一定距離之外的事物的價值所在,所以只有在這種意識的遷移中,人才能更好地理解。當我們要進行理解,就需要進入一個人的視域,試圖站在他的立場上,也就是站在他的視域內去理解他(“視域”在某種意義上與我們現在常用的“語境”有異曲同工之處)。視域是不停運動的,此視域與其他的視域相遇融合,就形成了新的理解。
伽達默爾認識到歷史意識的這種遷移對理解來說非常重要。視域的存在使得效果歷史更加生動地表現出來,使得理解也產生質的飛越。當我們站在另一個人的立場上時,我們將自己放置在了那個立場上,并且帶著當下自己的立場,試圖去理解那個對象。當我們看待歷史時,歷史應該是過去與現在、主觀與客觀相融合的。將當前的視域同過去視域相結合,這樣的狀態叫作視域融合。我們作為理解者和理解對象之間通過精神層面的不斷對話實現視域融合。解釋距離向人們表明歷史對理解是有影響的,歷史對限度賦予理解,并且這些限度是可以改變的,它們構成了理解的視域,人在處境中遷移,改變自己的視域。
伽達默爾為偏見正名和對解釋距離、效果歷史、視域融合的分析“構成了他對歷史意識概念的修復”。在對待歷史時,其理論遭遇了客觀性困境——追求歷史本真不是真正目的,而是要在過去和現在的視域中重新對歷史進行解讀,在歷史性基礎之上,任何人都不能擺脫傳統限制,不能隨心所欲地解釋文本,因為具有效果歷史性質的理解是在歷史傳統制約下進行的。雖然伽達默爾的效果歷史理論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但他重視人的歷史性,摒棄了歷史主義的片面性問題,并把歷史性加入理解過程中是很具有積極意義的。人是歷史的存在,所以理解是建立在歷史性的基礎上的。對歷史的理解不能只追求客觀的純粹理解而拋棄歷史性,時間距離也不是產生誤解的原因。他為我們揭示了如何看待歷史——把歷史性引入理解當中,從解釋學的角度去理解歷史的過去與現在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2]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美)奧坦伯德·約翰遜.伽達默爾[M].何衛平,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
[4](日)丸山高司.伽達默爾:視野融合[M].刁 榴,孫 彬,趙玉婷,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美)喬治婭·沃恩克.伽達默爾——詮釋學,傳統和理性[M].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6](德)伽達默爾.詮釋學的實施:美學與詩學[M].吳建廣,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