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蒙++明宇++張智謀++孟超杰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5-000-01
摘要本文通過對大學校區家屬區的調查研究,發現參與健身活動的居民主要以老、少年居多,且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其參與程度與文化水平高低的關系不大,每周3次以上的占50%左右,居民的體育認識還有待于加強引導。
關鍵詞家屬區體育活動南昌大學
社區體育作為基本公共服務,作為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標志和社區建設的重要窗口和載體,越來越顯示其特有的特征與功能。
通過深入基層對南昌大學家屬區體育活動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到社區體育生活化發展的現狀,追尋該社區體育生活化發展的新出路,通過研究不僅獲得了具體數據,而且可以使社區居民體育更好地通過體育鍛煉這一方式,提高體質、增進健康、獲得快樂,更進一步實現了社會的和諧。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南昌大學青山湖校區家屬區居民體育活動的情況。
(二)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通過對社區群眾體育等文獻的收集和梳理,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二、結果與分析
(一)南昌大學青山湖校區家屬區體育活動中居民的基本情況
1.居民的性別結構
性別結構是指一定范圍和一定時間內,男女兩性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關系。在調查的83人中,男性37人,占44.58%;女性46人,占55.42%。根據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女性略多于男性,這與我國其他城市的調查情況基本一致,其原因可能與公園、空地、廣場等非正式體育場較適宜開展受女性歡迎的集體表演性、健身性活動有關。同時,女性為了減肥美容也是其積極參加社區體育活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2.居民的年齡結構
體育活動的參與者主要有三個群體:一是老年群體;二是中年群體;三是青年、學生、兒童群體。調查顯示,體育健身活動的居民年齡呈現“兩頭熱、中間冷”的現象,參加健身并能經常堅持的群體主要以老、少年居多,而中青年較少。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和離退休人員身體健康水平下降,子女已長大,他們開始重視自己的健康,他們既有時間也有參加體育活動的愿望,擁有大量的閑暇時間,又有迫切的健康長壽和重建社會交往圈的愿望。中年人由于大多是企事業的管理人員、業務骨干,參加社區體育括動的時間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參加社區體育活動機會也不多,甚至在主觀上認為社區體育是中老年人參加的活動。
(二)居民的體育認知與參與情況
對某一事物的正確認識是從事該事物活動的基礎,深刻正確的認識是持續進行某一活動的保障。認為生命在于運動的居民占調查總人數的36.14%;而其他63.86%的居民對體育健身、健康均存在錯誤認識,他們認為勞動即體育,認為無病即健康,年輕勿需鍛煉。這是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一個誤區,因為人體是需要不斷的運動的,血液包括人體的器官都是運動且循環的;只有通過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增加身體心臟的機能,才能維持身體各器官正常的運行。由此看來,居民的體育認識還有待于加強引導。
調查顯示,家屬區居民能保證每周3次及以上的人數有44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3.02%,而21.69%的人群只是偶爾參加體育鍛煉或不參加,這可能與大多少數居民的工作時間有關,節假日時參與體育鍛煉就較多,而在工作日時就較少了。
(三)居民體育活動現狀
1.鍛煉時間的安排
早晨8點以前和下午6點以后,氣候宜人,適合各種方式的健身運動,居民參加體育活動時間一般是在早上、晚上,當然,也少有部分居民選擇在白天上班時間。
2.鍛煉場所的選擇
選擇和保證良好的健身場所是開展和完善社區體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影響著健身者的動機、時間、健身內容和健身效應等。專家提醒,體育運動過程事實上是較大強度的吸收新鮮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的吐故納新過程,因而運動場地應以開闊、平坦、不滑、綠色植被較多的地方較好。所以,鍛煉地點的選擇對活動效應非常關鍵,選擇不當,可能適得其反,例如,清晨時段的樹林里,由于空氣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是一天中最不清潔的,就不是鍛煉健身的理想場所。
3.居民參加體育鍛煉項目的選擇
在對居民體育健身項目的多項選擇調查中,選擇比較多的是散步慢跑,其次是武術、交誼舞、棋牌、舞蹈、羽毛球、健美操、登山、游泳等。表明居民日常體育鍛煉是以小型多樣的健身、保健、娛樂項目為主,選擇的活動項目基本上能滿足自身健身的需要。
4.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組織形式
調查發現,目前南昌大學青山湖校區家屬區居民體育組織活動形式主要有4種:專人負責的社會體育組織;晨、晚練輔導站;自發活動形式;其他形式。其中大部分社區是以自發活動形式為主,選擇人次37次;個人組織形式的也挺多,選擇人次18次。這說明群眾性的體育活動仍停留在“散兵”式小群體狀況,沒有將不同行業,不同隸屬關系,不同年齡結構的人員組織起來,輔導站點的宣傳工作及其作用有待于加強。
參考文獻:
[1] 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
[2]江亮.論我國社會體育發展的條件[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05.
[3]王新,黃大偉.新世紀體育生活化趨勢[J].體育文化導刊.200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