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惠
中圖分類號:G898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5-000-02
摘 要 采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數理統計法等方法,對“體育游戲”與小學生體質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實施一個學期的“體育游戲”的教學實驗干預前后,被試學生的50米和肺活量得分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0.2
關鍵詞 體育游戲 50米 50米×8往返跑 肺活量
一、前言
體質健康是體育課程與教學最本質的要求與功能[1]。2001年,我國開始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因此,如何在新課程注重學生興趣、關注個性化發展的背景下,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是值得廣大體育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欲通過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采用體育游戲的方法,探討在適應小學生心理特征和注重學生興趣背景下,提高小學生體質健康的有效手段,以期為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體育教學提供實證的參考。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被試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在連江縣隨機抽取一所小學6個班級的271名學生為研究被試,其中男生156名,女生115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研究以“體育游戲”和“體質健康”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www.cnki.net)上查閱相關論文28篇,剔除了跟本研究無關的論文11篇,重點分析了17篇論文,了解關于大課間和體質健康關系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現狀,為研究的選題提供理論基礎。
2.實驗法
(1)實驗設計
由于學校教學的具體情況,本研究采用單組前后測的實驗設計。單組前后測設計屬于前實驗設計,是指只采用一個實驗組,不采用對照組,對實驗組在實驗干預之前,進行一次前測,而后進行實驗干預,并于實驗干預后,再次進行一次測試,作為后測,再把前測數據與后測數據進行比較,以分析實驗干預的效果的一種實驗設計方法[2]。具體的設計模式為前測—實驗處理—后測。
(2)實驗指標的選取
由于小學生的體質健康包括身體素質類、身體技能類和身體形態類,因此,只要能在其中一個類別產生良性效應,就能證明對體質健康有促進作用。根據本研究的具體情況,本研究選擇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作為實驗指標。
(3)實驗持續時間
實驗持續時間:為期一個學期共20周,每周3節體育課。
(4)實驗過程
在進行實驗干預前,對被試學生根據實驗前選好的實驗指標進行一次前測,記錄前測數據;隨后根據實驗方案,對被試學生開展實驗干預教學;在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干預教學后,采用實驗指標,再次對被試學生進行測量,記錄測量結果作為實驗后測。數據分析時,把實驗后測數據與前測數據進行差異檢驗,以分析實驗效應。
前測和后測除了是否采用“體育游戲”的教學方法有差異之外,所設計的教學內容、教學場地、教學時間、教學時數、教學設備器材等條件都相同。
(5)“體育游戲”及其教學要求
本研究采用的“體育游戲”是指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下,采用集體參與的方式完成的體育游戲。
本研究采用的游戲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競爭性、娛樂性、規則性、不確定性、挑戰性。
因此,在采用“體育游戲”進行教學時,要求: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特征、場地器材的條件,設計具有“集體參與、競爭性、娛樂性、規則性、不確定性、挑戰性”特征的集體體育游戲。并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游戲結果的反饋。
3.數據統計法
運用SPSS 18.0 軟件,對收集的前測數據和后測數據,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的方法進行差異檢驗。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體育游戲”提高學生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的差異檢驗
根據本研究的要收集的實驗指標,被試學生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得分的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在經過20周60次課的體育游戲實驗教學后,學生的50米成績、50米×8往返跑成績和肺活量都比實驗前提高了。但此時我們仍然無法確認被試學生的成績提高,到底是由于體育游戲教學引起的,還是由于其他隨機因素引起,因此,有必要對體育游戲教學前后學生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數據進行差異檢驗,以探討體育游戲對學生成績提高的可靠性。
對實驗前后分別對實驗教學前后被試學生的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數據進行差異檢驗。檢驗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在經過1個學期20周的體育游戲實驗教學之后,被試學生的50米成績、50米×8往返跑成績和肺活量都有了提升,并且差異都具有顯著性,其中,50米×8往返跑成績的前后測差異達到了高度的顯著性。因此,認為,體育游戲提升了被試學生的50米成績、50米×8往返跑成績和肺活量。
(二)“體育游戲”提高學生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的效應量分析
效應量就是指實驗所產生的效應的大小,也就是效果的大小[3]。通常為了評價效應量的大小,采用“大、中等、小”規模來評價。為了分析“體育游戲”實驗教學對被試學生50米成績、50米×8往返跑成績和肺活量影響的大小,對前后測數據進行效應量分析,分析結果如表2。
科亨等人指出,效應量規模的評價標準:0.1—0.2為小規模、0.2—0.5為中等規模、0.5以上為大規模;根據這個標準,從表2可以看出,體育游戲教學,對學生50米×8往返跑的效應量最大,達到大規模的效應量;而對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為中等規模的效應量。這說明體育游戲對于提高被試學生的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具有較好的實踐意義。
(三)“體育游戲”提高學生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的的原因分析
由于本研究所采用的“體育游戲”,具有競爭性、挑戰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在進行體育游戲教學時,最經常采用的活動方式是比賽,讓學生在充滿競爭和挑戰的氛圍中,盡情地揮灑自我,與同學之間進行劇烈的抗爭,而這種抗爭,一般是在一定距離的跑動中進行的,因此,必然要求學生要在練習中更多地奔跑,以追上其他同學或者逃避被追上。因此,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學生的奔跑能力也會得到增加。
同時,由于本研究所采用的“體育游戲”,具有“娛樂性、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體育教師在上課時,也必然會在抗爭性的比賽或者游戲中,采取娛樂化的手段,如:抓人游戲等,讓學生在奔跑中享受閃、躲、跑、追的游戲的歡樂。也就是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學生的靈敏素質得到了提高。
一個教學手段,只有適應了學生的心理特征,才能讓學生真正地產生呼應[4]。由于體育游戲具有娛樂性的特點,適應了被試學生的心理特征,使得被試更加愿意參與到游戲中,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體質健康。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采用具有“競爭性、娛樂性、規則性、不確定性、挑戰性”特點的體育游戲進行教學,能提高學生的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從而促進了學生的體質健康。
(二)建議
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為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在采用體育游戲進行教學時,應注意在游戲的設計時,要具備“競爭性、娛樂性、規則性、不確定性、挑戰性”特點,以促進學生既愿意參與進來,又能有效提高學生體質健康。
★基金項目: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有效提高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的策略研究》,項目編號:FZ2015ZX024。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9.
[2] 佟立純,李四化.體育心理實驗與測量指導手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6.
[3] 薩爾金德.愛上統計學[M].2版.史玲玲,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121.
[4] 鐘啟泉.學科教學論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