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鄭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5-000-01
摘要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對中國古代體育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進行概述以及詳解,論述了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思想觀念、社會活動和我國體育運動的關系,以及封建社會的社會制度對民間體育的影響。
關鍵詞學校體育中國古代思想體育游戲社會制度政治活動
一、原始社會時期的學校體育
中華民族從打制和使用粗石器開始便產生了以傳授勞動經驗的原始禮儀為內容的教育。這種原始的教育沒有專門的組織形式,大都是在勞動和生活的實踐過程中進行的。像傳說中燧人氏教民以漁、伏羲氏教民以獵、神農氏教民農作等,反映了遠古先民的教育內容。原始社會的教育不單是傳授勞動的知識和技能,還要進行原始禮儀和道德習俗的教育。
二、中國古代六藝與中國體育的聯系
西周國學的教育內容包括德、行、藝、儀四個方面,而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基本內容。大學以詩書禮樂為重點,小學以書數為眾多,而射御則一以貫之。用現代的觀點來分析六藝,“禮”是政治倫理課,包括整個宗法等級世俗制度、道德規范和禮儀。“樂”是綜合藝術課,包括音樂、詩歌、舞蹈以及雕鏤、建筑等造型藝術。“射”和“御”是軍事訓練課,“射”是射箭,“御”是駕車。“書”與“數”是基礎文化課,“書”是指書寫文字,“數”是指計算、算法。其中與體育相關的主要是“射”“御”與“樂”中的舞蹈。
三、豐富多彩的體育游戲活動對體育的促進
中國古代體育游戲的發展伴隨著古代中國文明的崛起、興旺和衰落。在這一變遷過程中,中國文化的特點注定了體育游戲過于重視社會價值和教育性,忽視個人價值和娛樂性。對于中國古代體育游戲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體育、游戲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更好地發掘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古代游戲形式多樣,以一下幾項為例:
(一)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筑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游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
(二)技巧——古代的體操,在中國古代體育活動中,有一類獨特的運動形式,這就是技巧。中國古代的技巧運動,源于史前人類自身的活動和生產勞動實踐,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化的進步,至秦漢之際,這一運動形式已經成為統一專制大帝國精神文化形態之一的“樂舞百戲”藝術的主要內容。這種技巧運動形式的主要項目有筋斗、倒立、柔術、戲車、戴竿、繩技等等,其中許多項目都需要高度的身體技巧。這些豐富的以展現身體的高度技巧為主的運動形式,經漢代以后,基本上確立了其在中國古代盛行的“百戲”藝術中的地位。
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體育游戲,與人們的生活相交融,影響著中國的一代代人,從中也可以看出來中國體育史的豐富多彩。
四、中國古代思想對中國古代體育的影響
我國古代強調整體健康的元氣體育觀,認為人是陰陽二氣運行變化的產物,陰陽二氣是人與自然的共同基礎。而儒墨兩家有著不同的教育方法。
儒家私學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學生主要由平民組成。孔子私學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養德才兼備、文武雙全的從政人才。在教育內容上,孔子繼承了西周的六藝的教育傳統,時常向學生傳授射箭禮儀和技法。此外孔子還經常和學生一起參加一些休閑娛樂活動,如登山、釣魚、射獵、郊游等。
墨家私學的創始人是墨子,墨家學派是“農與工肆”小生產者的代表,政治上主張“兼愛”、“非攻”,生活上倡導節儉,教學上反對禮樂,重視自然科學。對于體育教學,墨子也很重視,身體強健、思維敏捷者是墨子喜歡錄選的學生。墨子在教學中很重視“射”的教育。據說墨家弟子300人,多是優秀的手工業者和能赴湯蹈火的武士。
五、政治活動:武舉和戰爭對體育的促進
我國歷史上的武舉制度創始于唐代。唐代武則天始創選拔武將的武舉考試。至清朝時改稱武科。歷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相對于文科舉,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歷朝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復。
而武舉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進士武舉的興盛是明清兩代,特別是在清代。明朝武舉創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沒有確定下來。清代情況大不相同,重視程度大大超過明代。加上封建國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嚴密,錄取相對公正。因此,民間習武者對武舉考試趨之若鶩。順應武舉的發展,中國體育也隨之得到發展。
可以說,古代體育與近現代體育還有很大的差別,在遠古時期,那時的“體育”尚處于萌發階段,很多活動界限不清,歸屬于原始文化的共同體;發展到后來的古代,體育逐漸成熟、逐漸獨立,人們也獲得了一些運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認識,發明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方法,也有了一些自覺的體育行為,但是還是與近現代的體育有較大的差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體育順應了我國的社會經濟需求,順應了時代的需求在不斷地前進。
參考文獻:
[1] 劉強德.管窺儒家文化對中國古代體育發展的影響以及現代價值[J].文化導刊.2006(7).
[2] 劉瑩,孫煒,孫一甲.關于傳統文化對中國古代體育發展的影響以及現代價值探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