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琪[廣州大學人文學院, 廣州 510006]
論《朗讀者》中的罪與贖
⊙王詩琪[廣州大學人文學院, 廣州 510006]
《朗讀者》是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成名作,它以深刻的主題和莊重的文風而聞名世界。文章通過把握男女主人公的經歷,從基督教的角度透視文中關于罪惡與贖罪的書寫。在指出基督教文化對西方文學作品的影響及意義的同時,由表及里地展示了創(chuàng)作者對人性的深刻思考,對我們研究和把握宗教、作品與人物的關系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朗讀者》 宗教 罪 救贖
《朗讀者》是一本由偵探小說家寫的愛情小說,它的出版不僅在德國引發(fā)了討論熱潮,而且風靡世界,成為第一本登上《紐約時報》排行榜冠軍的德語書。它的作者本哈德·施林克運用偵探小說家獨特的思維和縝密的邏輯為讀者展示了一段浪漫又神秘的愛情,隨著愛情的逝去,隱藏在其背后的牽動著百萬人思緒的歷史被揭開了面紗。作者曾說:“‘朗讀者’的主題確實是我一直關注和思考的,它就是我這一代人的主題。”正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朗讀者》雖篇幅精簡,但其主題的多義性卻使其成為一本讀不完、讀不透的書。本文擬通過基督教的視角,考量書中眾人的罪惡與救贖,在基督教的觀照下更好地剖析文本,以期推動《朗讀者》一書的研究走向深入。
罪的問題,是基督教的核心問題,基督教的存在和發(fā)展都是以罪為中心的。德國地處歐洲,人民長期生活在基督教的宗教環(huán)境中,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曹文軒在為《朗讀者》寫的序中曾提及《朗讀者》具有宗教文本中莊重的文風,看似以一個愛情故事來引出歷史的遺留和兩代人的糾葛,但是深藏在故事背后的罪惡和掙扎卻屬于宗教的解釋范疇,因此探索《朗讀者》中的罪與贖的問題,應該充分運用基督教的宗教觀來加以分析。分析女主人公漢娜,就必定要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文盲有沒有罪感意識?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漢娜有工作,有人際關系,有社會生活,她并不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人,因此她必定會產生罪感意識,文盲這一干擾因素只影響了她罪感意識的深淺。在小說的第一部分,漢娜的罪感意識并不明顯,只體現(xiàn)在細枝末節(jié)中。比如她喜愛的洗澡——洗澡在基督教文化中被視為清洗自己的罪惡、她對《戰(zhàn)爭與和平》的沉默不語,這些細節(jié)無不在展示著漢娜潛意識里的罪感。集中營里的生活早已成為漢娜人生的一部分,在那里所發(fā)生的冷漠、殘酷和殺戮深藏在漢娜的回憶里。即使?jié)h娜堅持認為自己當時所從事的工作在政治上完全是合法甚至是正確的,但在道德上她對那些死去的囚犯卻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漢娜罪感意識之所以得以隱藏,全因擋在罪感面前的羞恥感。事實上,文盲的存在對第三帝國來說應該是非常罕見的。在《納粹德國——一部新的歷史》一書中曾提到,在納粹統(tǒng)治期間,教育被納入了狹義的培養(yǎng)納粹接班人的軌道,加入希特勒青年團成為了全國青少年唯一的選擇。青年團下屬的四個支部中有兩個女子支部,一是少女聯(lián)盟,吸收十到十四歲的女孩;二是德國女子聯(lián)盟,吸收十五到十八歲的女孩。“所有的青年必須由他們的父母或監(jiān)護人登記;違者將受到罰款或監(jiān)禁的懲罰。”加入這些團體后,將被視為帝國的接班人,在學校受到的教育雖然多以服從元首的命令為主,但是也會進行識字與閱讀等基本的教育技能學習。回看漢娜的生活經歷,她生于1922年,在南歐的一個德國人的居留地長大,十七歲去了柏林。或許是漢娜生活的地方在偏遠的鄉(xiāng)村,第三帝國的高壓教育政策鞭長莫及,她逃過了成為希特勒的孩子們的命運,卻躲不過無知給她的烙印。可以想象,當無知的漢娜來到柏林后,面對的是自己無法觸及的文化社會。也正因為自己的無知,她陰差陽錯中成為了納粹的幫兇。漢娜能成為黨衛(wèi)隊的一員是具有極大的偶然性的,“黨衛(wèi)隊被大多數(shù)德國人——包括參加它各種各樣分支結構的人——視為一個高貴的精英組織,這個組織只接受最優(yōu)秀和最聰明的人,認識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在巨大的羞恥感面前,漢娜內心對于戰(zhàn)爭的不安被縮小,她本能地選擇了保護自己而非坦白自己。男主人公米夏在書中曾痛苦地自問:“難道做文盲比當罪犯更加丟臉嗎?泄露自己是文盲比坦白自己是罪犯更加可怕嗎?”這是一個正常人的想法,但是正常人無法理解文盲的痛苦;長期處在一群有文化的人中間,漢娜作為文盲的羞恥感足以讓她愿意承擔更多的罪行而免除文盲身份的泄露。當她選擇了掩蓋文盲身份的同時也意味著她放棄了為內心深處的罪感意識尋找救贖的機會,因此我們不能因為漢娜文盲的身份而否定她心靈所產生的罪感意識。
相比于漢娜因身在其中而產生的罪惡,男主人公米夏的罪則更為抽象。由于對歷史文化的缺乏了解、對自我身份的定位錯誤,米夏曾認為自己的罪在于“如果說背叛一名罪犯不會讓我罪孽深重,愛上一名罪犯卻使我罪責難逃。”他原以為這種罪惡感會隨著漢娜的入獄而逐漸減少,因為他與罪犯劃清了界線,他明知道漢娜的冤屈卻三緘其口。他保守秘密的原因除了含有與過去徹底決裂的決心之外,還因為他的羞恥感。他害怕別人知悉他與漢娜的往事,害怕擾亂自己現(xiàn)有的生活,這種心態(tài)與漢娜的羞恥心理如出一轍,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而做出更多的犧牲也在所不惜,為了自我的尊嚴而不知不覺地犯了罪。正是在這樣混沌的狀態(tài)下,米夏的內心并沒有因為背叛漢娜而放松,反而加深了自己的罪孽。
然而隨著漢娜的入獄,米夏的罪惡感并沒有因此而減少,反而越來越多了,他開始意識到,把他卷入上一代的罪惡當中的并非只有漢娜,還有他的父母、老師與神父,這是戰(zhàn)后二代逃不過的宿命,是他們的氣數(shù),“我愛漢娜,這對于我們這一代來說,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命運,是德國人的氣數(shù)!我,比起其他人來,更難擺脫這種命運,更難戰(zhàn)勝這種氣數(shù)。”米夏對于這種命定的罪惡的思考反映出了在基督教的宗教氛圍下人們對內心罪惡的關注。米夏的罪惡并不如漢娜的罪惡那樣顯而易見,但是卻比漢娜的罪行更沉重。因為米夏不僅要對歷史問題做出最公平的判斷,還要把過去的罪惡揭露出來,這意味著他需要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把家人長輩都送到審判席上。顯然他沒有這樣的勇氣,所以他永遠也無法擺脫壓在心上的罪惡。二戰(zhàn)后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1946年曾出版了《罪責問題》一書,在書中,雅斯貝爾斯認為:“罪行可以分為四種,第一是刑事罪行,第二是政治罪行,第三是道德罪行,第四是抽象罪行。因此雅斯貝爾斯的結論是,幾乎每個德國人都有道德罪行與抽象罪行,每個人都必須問自己,我錯在哪里,我的感情、思想與行為是在什么地方誤入歧途。”顯然,按照雅斯貝爾斯的觀點,作為戰(zhàn)后二代的米夏犯有道德罪行與抽象罪行,這個罪行并不會因為他與漢娜的關系而有所改變,米夏被打上了罪犯的烙印而不自知,卻因為掩飾自己與漢娜的身份,知情不報,犯下了道德的罪行,使其終生難安。筆者認為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抽象罪行實際上就是宗教罪行,德國人對歷史的態(tài)度和反思影響著他們與上帝的關系,他們對內心罪感的挖掘關系著靈魂的潔凈。
兩個同樣懷揣著罪惡的人,如何懺悔自己的罪惡、滌清自己的靈魂?我們無從得知在米夏為獄中的漢娜寄錄音帶的前八年里,漢娜是如何度過的;她是否有過主動學習的意向,是否有自我救贖的行為。這些內容,在書中并沒有提及。但是在米夏重新?lián)纹鹚睦首x者后,她有了明顯的改變。監(jiān)獄長提及漢娜時曾說過:“‘她是跟您才學會’了讀書的。您為她朗讀錄音了的書,她都會從圖書館借來,然后,逐詞逐句同她聽到的內容進行對照。”在獄中的漢娜終于鼓起勇氣來面對自己的缺陷,并在米夏的推動下開始了學習,這位曾經放棄了眾多學習機會的婦女終于迎來了遲到的啟蒙和開化。改變是明顯的,盡管書中并沒有漢娜自我批評和犯罪悔悟的描述,但是從米夏收到漢娜的書信上來看,曾經對周圍一切人或事都無動于衷、對未來沒有計劃的漢娜開始留心周圍的一切,“在接到她的問候短簡之后,我就不斷收到她的來信。那總是寥寥數(shù)語,或一份謝意,或一紙祝福,或想多多聆聽某一作者,或不想再聽某一作者,或對某一位作者、一首詩歌、一個故事、一本小說的人物品評幾句,甚至是監(jiān)獄里的所見所聞。”可以看到從前沉默寡言的漢娜萌發(fā)了自我的意識,她學會了觀察與思考周圍的人與物,而她的贖罪之旅也隨之展開了。




本文從罪的緣起和罪的救贖兩個方面對《朗讀者》進行了解讀,漢娜的罪是較容易確認的,因為她確實曾是納粹黨衛(wèi)隊中的一員,參與了納粹的暴行和犯罪。但是由于她文盲的身份,我們又無法將其同那些擁有較高智商、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納粹分子相提并論,她所犯下的罪行并非由于個人的殘暴不仁,只是因為無知。漢娜的形象脫胎自《圣經》中夏娃這一原型性人物。而米夏的罪則是抽象的,此罪并非是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違法犯罪行為,這個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宗教意義上的罪。她受歷史和命運的安排,被卷入上一代的罪惡當中,繼承了罪惡本身。這恰恰印證了基督教中人人有罪的說法,即使我不去主動犯罪,也會有罪惡的遺傳。正因為人人有罪,所以贖罪才顯得如此的重要,漢娜和米夏在認識罪惡的過程中,都不約而同地采用了直面罪惡、破除自我的羞恥心這一方式。漢娜因文盲而羞恥,所以她就主動學習,消除文盲的身份;米夏因與漢娜的往事而羞恥,他就將這個秘密公之于眾。但是在認識到自身的罪惡后,在贖罪的方式上,米夏比漢娜更深入,漢娜選擇了將所有積蓄留給幸存的猶太女孩而后自殺,而米夏則在罪惡當中直面過去,不斷懺悔,希望借助上帝的力量減輕罪孽。同時本文試圖運用對比的手法,比較《朗讀者》與《隨想錄》這兩部作品中的罪惡觀與贖罪方式,更深入地理解基督教與儒教這兩種文化中的罪與贖。

②③ 克勞斯·費舍爾著,佘江濤譯:《納粹德國——一部新的歷史》,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307頁,第356頁。
⑦ 鄭寅達:《德國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67頁。


作 者:王詩琪,廣州大學人文學院2016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