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海
涼山:“英才計劃”回引本土人才 讓返鄉人才留得住干得好
李忠海

全州人才工作會議討論“英才計劃”工作供圖/涼山組
和大多數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一樣,人才匱乏成為制約涼山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針對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引不進、請不回、留不住’的問題,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相關舉措。”涼山州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2013年以來,涼山創新實施“英才計劃”,大力回引涼山籍大學生(研究生),推進人才本土化進程,努力探索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培養開發新路徑。
截至目前,涼山州共投入資金500多萬元,引進涼山籍大學生(研究生)200多名,較好緩解了本土專業人才匱乏的現狀。
盧昌鴻畢業于西南交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14年他報考“英才計劃”后,到雷波縣發改經信局上班,如今已是第3個年頭。“我當初回來工作,就是考慮到‘英才計劃’的優惠政策,比如返還大學學費、一定年限后可以參加定向遴選公務員等,比在外面就業好,有吸引力。”盧昌鴻說,“現在我在局里的節能監察中心工作,感覺工作和專業比較對口,能夠發揮所長。”
為破解專業技術人才引進難、留住難問題,涼山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制定了很多優惠政策吸引本土籍人才回鄉服務。“我們在經濟上給予資金資助,工作上給予待遇激勵,政治上給予職位激勵。”涼山州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和州(縣市)用人部門或單位簽訂服務協議的涼山籍大學生(研究生),每年為其提供在校期間的學費資助(原則上不超過6000元),資助年限以實際學制年限為準。
入選“英才計劃”的大學生(研究生)畢業服務滿4年后,用人單位開始分期支付資助資金。“比如,入選大學生(研究生)家庭貧困急需提供資助資金,在校學習期間也可按年度撥付資助資金。”此外,對服務期滿4年以上的入選大學生(研究生),每年給予一定名額定向招錄公務員或定向公選副科級領導干部,促進入選大學生(研究生)在行業間“柔性流動”。
栽下梧桐樹,就要招到真鳳凰。為確保提高入選的大學生(研究生)質量,涼山對“英才計劃”選拔程序嚴格把關,堅持公正公開,杜絕暗箱操作和濫竽充數的現象,從源頭確保人才質量。
畢業于中國藥科大學藥學專業的杜基布尺,目前在木里縣人民醫院工作。她于2016年被納入“英才計劃”培養管理,先后經過筆試、審核、面試、體檢、公示等諸多環節,才最終簽訂服務協議。
涼山州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全州教育、衛生、農業、畜牧、環保等領域急需緊缺人才情況,涼山編制急需緊缺人才專業目錄,每年確定50名—100名“英才計劃”資助對象,并及時向社會發布急需緊缺專業技術崗位公告。
同時,涼山結合實際確定急需緊缺人才報名條件。遵循專業對口、人崗相適的原則,在安寧河流域6縣市工作的要求在一類本科院校以上,在民族聚居縣工作的要求在二類本科院校以上,確無合適人選的個別特殊專業可放寬至三類本科院校以上。報名人選通過筆試、面試等環節層層選拔,確保好中選好、優中選優,確保入選“英才計劃”的人才水平高、素質好、適應力強,上崗就能擔大任、挑大梁。
找準了人才,就要管好用活。涼山著力在管理上下功夫,從在校期間到上崗工作全過程,全程做好管理服務工作。
“我2015年在西南民族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報名,組織部就開始對我在校表現情況進行了解。”現在西昌市第七中學任語文教師的羅艷說,“組織部的同志也很關心我,給了我很多建議和幫助。”
著眼于強化已簽訂服務協議人才的在校期間管理,涼山州委組織部和擬用人單位與入選“英才計劃”的大學生(研究生)就讀學校簽訂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委托其對入選學生在校期間培養管理,并確保入選大學生(研究生)在校期間認真完成學業并取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專業對應的學科平均成績在75分以上。
“未取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在校期間因違紀受處分,學科成績未達到要求,試用期滿考核不合格以及上崗后年度考核不稱職的,均不再納入‘英才計劃’范疇。”為了保證才盡其用,涼山還建立了嚴格的淘汰機制。
據涼山州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入選大學生(研究生)到用人單位報到后會再次組織體檢,符合條件的則正式上崗,對上崗人才實行以崗位管理為基礎的聘用制。將上崗人才納入編制管理,服務年限不少于8年,并加強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工作。入選人員上崗后,通過結對子、傳幫帶、外派培訓等方式,加強對入選人員培養力度,幫助其盡快進入角色,盡早掌握本領,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聰明才智。(責編:裴佩)
(作者單位:涼山州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