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張新巖,王帥
(西華大學汽車與交通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朱艷,張新巖,王帥
(西華大學汽車與交通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是國家節能環保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走循環經濟道路的可靠保證。文章從經濟、政策、技術、企業戰略、社會意識、環境因素等六個方面全面系統地分析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的影響因素[1],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并得出了相應的結論,為車用發動再制造產業的發展提供相應的意見和建議。
發動機;再制造;影響因素;層次分析
CLC NO.: U461.9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 (2017)10-241-04
再制造產業的發展與政府的政策引導密不可分,尤其是在再制造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政策引導的成功與否對再制造市場是否健康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
Mitraa和Webster(2008)分析了在政府補貼情形的新產品制造與再制造行為,假設政策完全補貼制造商、完全補貼再制造商和同時補貼制造商與再制造商三種情景。研究結果表明:補貼政策會促進再制造;當補貼完全給再制造商時,再制造商收益增加而制造商收益下降,將損害新品制造的積極性;而當補貼在制造商與再制造商之間分配時,雙方收益都會增加,并且制造商會選擇設計生產適合再制造的產品[2]。
Atasu等(2008)考慮了回收法規的效率問題。在政府相關回收政策引導下,分析了環境成本、監管成本,并從企業、政府、消費者三個角度分別進行了利益最大化分析2,最后對政策宣傳教育、補貼等協調方式進行了探討[3]。
Andel T,Schendler等人研究表明,一般來說,包括產品再生、再制造等在內的閉環供應鏈生產可以給企業帶來經濟和環境兩方面的雙贏局面。并且,和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以節約成本50%,節能60%,節約原材料70%再制造業可以減少鋼鐵、銅、塑料顆粒等大宗商品的使用和進口量,顯示了誘人前景1。
朱曉曦、張潛(2010)建立了考慮政府補貼的再制造閉環供應鏈模型,分析對比了實施補貼前后供應鏈的效率變化,結果表明政府補貼之后廢舊產品回收數量、制造商與零售商利潤均提高,并與補貼大小成成比,因而補貼將提高各方對于再制造的積極2。
常香云、鐘永光等從促進資源再利用視角出發,針對碳稅、補貼不同政策情景,建立不同政策約束下汽車零部件制造/再制造技術選擇的動力學模型[4]。通過仿真分析,剖析了環境政策企業制造/再制造生產決策的影響力度和影響效果[5]。結果表明:為促進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低碳可持續發展,需要加強政府引導政策的制定。另外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市場不穩定,政府還需要加強消費者對產品認可度的培育和回收政策的完善4。
陸宇衡《發動機再制造技術及產業發展》中介紹了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的現狀和發展,并且對我國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發展的必要性及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分析[6]。
儲江偉等通過對中國再制造產業發展的分析,在《中國汽車再制造產業發展模式分析》中將再制造的阻礙因素歸納為三個方面,即政策因素、技術因素和社會意識因素,三大因素分別影響再制造產業鏈的回收、生產和銷售階段1。
2.1 發動機再制造再制造技術的起源
汽車發動機再制造技術起源于美國,最早的再制造技術出現在汽車維修當中6。經過將近80年的發展,發動機再制造產業已經成為美國、歐洲的新型產業,無論是在技術標準、工藝技術、加工設備,還是在供應流程及售后服務上,都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7]。
2.2 國外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的發展現狀
美國再制造產業建立的經濟增長目標是:計劃到2010年保證100%再制造產品性能達到或超過原產品;到2020年,美國再制造產業基本實現零浪費,并確保產品的品質和服務[8]。與此同時,世界各大公司也積極發展再制造。在北美從事發動機再制造的公司有6 000多家,年再制造發動機220萬臺,產值25億美元。
德國大眾在50年時間里已經再制造720萬臺發動機,銷售的再制造發動機與配件新發動機的比例高達9 : 16。
李斯特一派特(L ister-Petter)公司是英國最大的專業化發動機再制造企業,該公司在英國、美國、中國等地建立了再制造公司6。
在日本,截至2008年,再制造的工程機械中,58%由本國用戶使用,34%出口,其余的8%拆解后作為零配件出售[9]。
2.3 國內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再制造產業起步較晚,發展緩慢,和西方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6。1990年我國再制造產業興起,再制造產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10]。目前再制造產業仍存在一些問題:
(1)消費者對再制造產品認識不夠,認為再制造發動機是二手貨,不愿意購買這類產品[11]。
(2)再制造技術水平不夠,技術標準、產品質量以及管理水平都達不到相應的標準,并且產業鏈也不完善[12]。
(3)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夠,導致回收困難。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分會研究數據表明:截至2013年,我國從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企業已從2005年的1家增至42家,產業規模從不到5000臺套/年上升到2012年的150萬臺套/年,產值從不足0.5億元上升至80億元。其中柏科(常熟)電機有限公司、張家港福瑞特種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玉柴再制造工業(蘇州)有限公司、江蘇新亞特鋼鍛造有限公司等入圍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試點[13]。
2015年汽車銷量接近2500萬輛。與之相對應,中國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從2007年的0.57 億輛達到2015年的1.72億輛,翻了不到兩番,年復合增長率約14.8%。照此速度發展,預計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將突破2億輛。根據既有汽車產銷量和保有量的數據,我們預計中國汽車報廢高峰已臨近,今年廢舊汽車理論報廢量將突破700萬輛,2019年左右將超過1300萬輛,并保持高速增長[14]。
目前報廢汽車回收率只有40%,有將近60%的應報廢汽車游離于政府的監管之外,其中報廢乘用車的流失率最大,達到80%[15]。不僅再制造企業沒有毛坯來源,就連正規企業也面臨無米可炊的地步[16]。因此發展汽車發動機再制造產業,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價值。
3.1 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影響因素指標構建
通過查閱文獻、咨詢專家并且總結前期學者的研究,最后得出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經濟因素、政策因素、技術因素、企業戰略因素、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17] 3,如圖1所示。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影響因素評價指標釋義見表1所示。
3.2 問卷的信度分析
對21個因素運用SPSS進行信度檢驗,得到克朗巴哈α系數為0.811,可知其信度較好。

表1 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可靠性統計量
對于各變量來說,當刪除該變量后的克朗巴哈α系數均在0.82-0.842之間,并且相關系數較高,證明調查表的內在一致性很穩定。

表2 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可靠性統計量
3.3 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影響因素評價模型
1)確定指標權重步驟

2)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

表3 1~10階的判斷矩陣的RI值
(1)目標層權重確定
以某位專家的調查問卷為例,可得到一個關于一級指標權重的矩陣,通過層次分析法計算數據并進行評價指標權重求解。


表4 準則層指標權重向量表
(2)指標層權重確定
按照上述方法對調查對象各自的權重進行處理,如表5所示,得到一級指標中經濟因素下屬指標的最終權重向量W1=(0.3715 0.2146 0.1969 0.1400 0.0924)。同理可得政策因素、技術因素、企業因素、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的權重,最終得到目標層和指標層的指標權重向量排序表,如表6所示。

表5 經濟因素所屬指標權重向量表
根據表6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一級指標中對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影響因素的排序為:政策因素>經濟因素>環境因素>技術因素>社會因素>企業因素;二級指標中生產成本、產業結構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產業補助政策、產業布局政策企業競爭力對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影響較大,權重超過了0.05其他評價指標潛在價值、回收渠道、再制造產品體系、企業融投資、技術標準體系、再制造能力、回收拆解能力、企業制度、企業核心技術保護、企業市場份額、消費者的文化水平、消費者的認識程度、消費者的接受程度、市場機制、產業鏈對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的發展也有一定影響[19]。

表6 目標層和指標層指標權重向量最終排序表
建議:
(1)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政策因素是制約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說明我國現有的政策法規不能適應我國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的發展,政府應該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如:針對我國不完善的法律體系借鑒外國的經驗,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再制造體系標準,針對再制造試點企業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對于廢舊發動機的回收處理,給予企業更大的支持使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的回收渠道暢通,此外政府應該加強再制造發動機產品的宣傳力度,增強大眾對產品的認可度;
(2)其次經濟因素對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的發展影響也很大,通暢的回收渠道和企業資金的投入才能使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的回收、生產及銷售階段健康發展;
(3)技術因素影響著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的生產及回收階段,因此引進先進的技術,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是當務之急;
(4)社會因素和企業因素對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的影響較小,但在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也是不容忽視的。公眾對再制造發動機的認識與接受是推動車用發動機再制造產業向前發展的動力,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宣傳、積極引導,使公眾積極購買并且成為再制造產品的忠實客戶1。
[1] 寧艷鳳. 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分析[D]. 北京交通大學, 2012.
[2] 王藝璇. 影響汽車零部件回收再制造的政府政策研究[D]. 華東理工大學, 2014.
[3] Atalay Atasu, V. Guide R. Guide, Jr, Luk N. Van Wassenhove. Product reuse economics in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research[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17(5): 483-4.96
[4] 常香云.鐘永光.王藝璇.陳智高. 促進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政府低碳引導政策研究——以汽車發動機再制造為例[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13(11):93-103.
[5] 常香云.王藝璇.朱慧贇.鐘永光. 集成碳排放約束的企業制造/再制造生產決策[J]. 系統工程, 2014(2):53-60.
[6] 陸宇衡.黃德.發動機再制造技術及產業發展[J]. 裝備制造技術, 2010(12):105-108.
[7]
[8] 劉藝.發動機連桿剩余疲勞壽命預測及再制造可行性研究[D]. 山東大學, 2010.
[9] 再協.再制造產業發展展望[J].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 2014(8):12-14. [10] 李曉輝.大力發展綠色再制造產業[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8(3):98-100.
[11] 李玲俐.肖桂春.閉環供應鏈中再制造產品與新產品的差異分析[J]. 物流技術, 2009(3):100-101.
[12] 張力瑋.熊建輝.陳敏. 加快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的對策研究[J]. 世界教育信息, 2012(13):5-10.
[13] 徐碩. 江蘇省汽車再制造產業發展現狀分析與研究[J]. 中國包裝工業, 2013(4):73-75.
[14] 《2017-2022年中國報廢汽車市場運營態勢研究報告(目錄),_華語網》
[15] 梁平. 陳立輝.曲同嘉.基于循環經濟的汽車再利用管理體系研究[J]. 物流科技,2009,(04):142-144.
[16] 黃少華. 廠家責任制能否改變報廢汽車回收難題[J]. 有色金屬再生與利用,2006,(04):6-7.
[17] 甘俊偉,賀政綱,彭茂,廖偉. 基于DEMATEL方法的我國報廢汽車回收利用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6,(01): 103-107.
[18] 趙修文.人力資本整合與產業集群競爭力提升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0.
[19] 卜新文.常香云.楊弘愷. 我國家用轎車再制造零部件的消費特征研究[J]. 汽車零部件,2014,(01):32-35.
The engine reproduces industry development impact factor analysis
Zhu Yan, Zhang Xinyan, Wang Shuai
(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China's university of automobile and transportation, Sichuan Chengdu 610039 )
Automotive engine re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national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reliable guarantee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road. THis article from the economy, policy, technology, business strategy, social consciousnes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so on six aspects comprehensive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vehicle engine re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use the AHP to quantitative analyz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factors, and then conclude the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
Engine; remanufacturing; factors; AHP
U461.9
A
1671-7988 (2017)10-241-04
10.16638/j.cnki.1671-7988.2017.10.083
朱艷,女,主要研究方向為車輛工程。就讀于西華大學汽車與交通學院。基金項目:西華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ycjj2015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