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健
中國海油南海油氣開發步伐加快
□ 張 健
南海石油開發“很不簡單”,走合作開發之路是必然選擇。
4月12日,中國海油突然宣布,推出南海22個對外開放區塊與外國公司合作。過去幾年,中國海油幾乎每年都有對外開放區塊。不斷邀請外國公司合作,中國海油對南海油氣資源的開發,似乎正在加速。近些年來,中國海油為求發展,不斷收購海外區塊,而與此同時又在國內放出區塊尋求外方合作,又是什么原因呢?
中國海油此次公開對外招標的22個區塊總面積47270平方公里。
此次招標本著合作共贏的理念,在經修訂的四輪標準石油合同基礎上,針對特定海域和區塊的地質條件和勘探要求,擬對深水、深層、高溫高壓等領域開放的區塊采取優惠政策,包括可以考慮適當延長勘探期和生產期;在勘探期的第一或者第二階段到期時可以考慮縮小退還面積比例或者不退還面積;可以適當調整國家公司參與開發權益比例; 簽字費繳納時間上可以考慮較為靈活的方式。上述優惠政策將視區塊的具體情況通過談判予以確定。
針對所發布的任何區塊,如果已經有儲量發現,國家公司的前期勘探費的補償方式將作為外國公司競標的條件之一。
針對所發布的單構造區塊,國家公司在外國公司沒有投標前,有權進行自營勘探。此時,如外國公司仍有興趣合作,合作的方式和介入時間點可以隨時商談;如果經國家公司自營鉆探有了儲量發現,外國公司將需要參照上述要求進行投標。
外國公司與金融性投資公司可以組成聯合體投標。如果僅金融性投資公司投標或者組成的聯合投標體沒有石油作業能力,則在投標時應當承諾由國家公司或其指定的關聯公司擔任勘探、開發、生產的作業者。

南海油氣開發面臨諸多挑戰。李曉東 供圖
海洋油氣田,尤其是深水油氣田開發其實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此次招標的22個區塊主要分布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和北部灣地區。
從油田水深進行分析。所有區塊中水深大于200米(水深大于200米后建立導管架困難,開發難度增大)區塊8個,水深大于700米(國際上普遍認為水深大于500米即為深水油氣田)區塊5個。從區域面積來看,水深大于200米海域面積22759平方公里,約占總海域面積的48.15%;水深大于700米海域面積22632平方公里,約占總海域面積的47.88%。其中部分海域水深大于1500米,屬于超深水油氣田。從上述數據分析可知,所有區塊中,深水區域面積占總面積的將近一半,開發難度之大不言而喻。
南海油氣田,尤其深水油氣田面臨著許多其他方面的挑戰。如臺風頻繁,深水區補給困難,海洋氣候條件惡劣,大型海洋裝備缺乏等。
南海地區每年5月至11月為臺風季,臺風侵擾頻繁,會給油田生產帶來很大麻煩,甚至會造成很大損失。而深水區域普遍離陸地基地遠,后勤補給相對困難,遇到突發事件非常考驗團隊協作與處置能力。
我國南海深水環境條件惡劣,以百年一遇的風浪條件做比較,我國南海波高為12.9米,與墨西哥灣相等,是西非海域的3倍,南海表面流速和風速接近墨西哥灣的2倍。周期性的海洋內波流,復雜的海底地質條件(包括海底滑坡、海底陡坎、濁流沉積層、碎屑流沉積等),對深水鉆井來講也是極大地挑戰。南海某鉆井平臺就曾經受內波流影響,整個平臺被推動偏移井口20多米,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同時,我國南海油氣具有高黏、高凝、高含二氧化碳等特點,使深水低溫高壓環境下的遠距離油氣輸送面臨巨大挑戰。在深水地區鉆井過程中,同樣存在泥線處形成天然氣水合物的風險,這些水合物會堵塞井口液壓接頭等,造成井口裝置失效,井控安全得不到保障。
一位在南海海上油田有多年鉆井經驗的工程師講到,相比較普通鉆井作業,深水鉆井“很不一樣”,具有很大的難度與風險。從外在的海洋氣象、海況等客觀條件,到井下的泥漿性能、井壁穩定、井漏、井眼垮塌、固井、電測等技術問題,都具有很大的作業風險,沒有技術積累與深水設備的支持,深水鉆井將寸步難行。
在海洋設備上,我國已經建成部分深水工程重大裝備,最典型的代表海洋石油981平臺,但這還只是停留在鉆井階段,要實現整個油田的生產,仍需要大型FPSO、水下井口相關設備等。尤其是關鍵的水下井口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我們深水作業能力距離實現大規模生產還有很大不足,還遠遠不能滿足我國南海深水開發的實際需求,這需要在不斷的發展中逐步完善。
因此,南海石油開發“很不簡單”,走合作開發之路是必然選擇。
根據《中國油氣行業發展2016年概述與2017年展望》的數據,2016年國內石油消費量5.56億噸,原油凈進口量3.56億噸,同比增長9.2%,對外依存度64.4%,同比大增3.8%。預計2017年中國石油表觀需求量為5.68億噸,同比增長2.1%,國內原油產量仍將低于2億噸,對外依存度將升至65.1%。
2017年3月,中國正式成為北美地區最大的原油進口國,而根據今年前兩個月的數據,國內原油產量減少了8%,在原油需求量不斷增長的同時,這意味著更大的對外原油依賴。
從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角度,如此大的對外依賴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增加國內石油產量勢在必行。而與此同時,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2017年預計墨西哥灣石油產量將達到平均179萬桶/天,2017年12月將達到平均191萬桶/天,全年整個墨西哥灣石油產量將占美國原油總產量的21%。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海洋油氣田開發上已經走出了一條非常成熟的路,這很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南海同樣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其開發之路也必須提上日程并逐漸加快腳步。因此,走向海洋,走向深水,是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此之前,中國海油已經在南海發現陵水17-2氣田,經過測試日產天然氣5650萬立方英尺,相當于9400桶油當量,預計2018年正式運營投產。這也標志我國首個儲量規模超千億立方米的深水自營氣田的開發進入實質階段,其相關生產運營設備招標工作已經著手進行。
經歷了兩年多低油價時期的調整,中國海油逐步走出了低油價的陰霾,著手實施更大的海洋油氣開發戰略。在資本支出方面,中國海油2017年計劃支出600億~700億元人民幣,這比2016年實現的503億元的資本支出指標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同時在其2017年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明確了以油氣主業增儲上產為重點,努力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目標。
而此次的公開招標合作就是最明顯的體現,盡管低油價還在持續,中國海油并沒有停止海洋油氣開發之路。
合作開發尋求的不光是技術上的合作,也是資本上的合作,因為整合資金與技術資源優勢,走互利共贏的合作之路才是未來發展的主旋律。
作為“三桶油”中最年輕的石油公司,中國海油在油氣田開發領域的對外合作之路上,始終都是走在前列的,也積累了豐富的對外合作經驗。不僅如此,其自身的管理與組織架構也在很大程度上接近國際化石油公司,這將利于雙方員工合作交流。
海洋油氣開發,尤其是深水油氣開發,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也需要企業有非常成熟的技術儲備。在費用方面,海洋鉆井船的綜合平均日費超過100萬元人民幣,深水鉆井船則要更多;另外一些關鍵技術與裝備,尤其水下井口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可見,如果沒有大量資金支持,沒有關鍵技術的積累,要快速而高效實現海洋油氣資源大開發,在當前國情下是非常艱難的。
尤其在低油價環境下,石油公司普遍缺錢,而在國內除了中國海油,有海洋油氣開發方面技術和資本優勢的企業少之又少。因此,中國海油實行對外開放,引進國際巨頭的作業技術及資本,補齊自身的短板,最大限度降低自身承擔的風險,最終達到互利共贏,才是解決此問題最好的方式。
(作者單位:石油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