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靚 石潤潤
走向“實體經濟+智能經濟”時代
□梁靚 石潤潤
如果說過去十年是互聯網經濟時代,未來十年就是智能化的實體經濟的時代,實體經濟發展的主線也將以“智能化”為核心

圖/金川
人類世界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與轉型。未來,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或許會把2016年作為人工智能元年。2016年3月,由谷歌(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開發的阿爾法圍棋(AlphaGo)人工智能程序以4∶1的總比分擊敗圍棋世界冠軍、職業九段選手李世石。2017年初,阿爾法圍棋又化身網絡棋手Master擊敗包括聶衛平、柯潔、樸廷桓、井山裕太在內的數十位中日韓圍棋高手,拿下全勝戰績。
阿爾法圍棋的出現標志著人工智能離我們越來越近,智能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未來,必然是“實體經濟+智能經濟”的時代。
走向“實體經濟+智能經濟”時代,中國不能置之度外。如果說過去十年是互聯網經濟時代,未來十年就是智能化的實體經濟的時代。今后,“智能化”這個詞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實體經濟發展的主線也將以“智能化”為核心。面對變革和挑戰,當前迫切需要明確新方向,把握新常態,拓展新模式。
“萬物皆智能”是“實體經濟+智能經濟”時代的關鍵詞,制造業轉型升級是實現“萬物皆智能”的落腳點,而智能制造又是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所以,“實體經濟+智能經濟”的新方向,實質上就是通過智能制造實現“萬物皆智能”,主要包含“生產云端化”“產品智能化”“工廠系統智能化”和“智能制造生態化”四個新方向。
生產云端化。當前,以云計算、云存儲、云通信和云軟件為核心的云端技術,正在逐步推進機器換人,淘汰傳統制造業的封閉式系統,實現生產過程中的人機互動。很快,制造業將會依托云端技術的大數據處理優勢,形成生產環節的協同互動和快速響應優勢。
產品智能化。今后,生產流程中的半成品和終端產品都會被賦予可識別性。這意味著產品本身可以包含可查詢信息的芯片,芯片中除了包含產品本身的基本信息之外,甚至還可以包含產品在生產制造中的細節,為實現生產流程中的智能化提供可能。
工廠系統智能化。未來,制造業企業會以完善的智能化生產系統為基礎,通過機聯網和廠聯網實現工廠采購、生產、管理、營銷等部門的系統智能化。屆時,智能工廠將不僅僅是一條流水線、一個生產環節的智能化,而是在整個系統流程中實現分布式智能生產、網絡化智能管理、集成式業務優化。
智能制造生態化。在智能經濟時代,智能化將不僅僅局限于生產階段,而是要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使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等環節從產業層面形成網絡連接,形成一個創新型的生態圈,以此來提高制造技術和制造業的發展潛力。重點是在普及智能工廠的基礎上,從生態圈層面實現信息技術和各項工業經濟活動的數字化互動、虛擬化連接、融合化發展。
要更好地對接“萬物皆智能”的“實體經濟+智能經濟”時代,就要深入理解智能化實體經濟的新常態。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實體經濟+智能經濟”呈現出四個“深度融合”的新常態。
制造業和工業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實體經濟+智能經濟”時代,應該構建“制造業+工業互聯網”的概念框架,通過智能工廠、網絡傳感器、互聯網、大數據收集及分析技術等組合,提高制造業的網絡化、智能化、自動化程度,推進信息化局部應用向集成協同應用轉變,實現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的顯著提升,推動制造業向高精尖方向發展。
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深度融合。“實體經濟+智能經濟”時代,企業必須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成這些工作需要找到合適的金融解決方案,對金融服務需求的多元化程度和緊迫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當前,資本市場改革創新已經開始呈現出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態勢。為了充分適應智能經濟新常態,就要以資本市場為抓手,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不斷創新中小企業金融支持體系,引入更多的市場化方式,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實體經濟+智能經濟”時代,傳統的制造業企業將會轉變為制造與服務并重的新型企業。從產業層面來看,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之間將呈現出相互依存、融合互動的發展態勢,形成既包含制造業價值鏈增值環節,又包含服務業價值鏈增值環節的融合型產業價值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業經濟的利潤空間和增長潛力。這種深度融合也會改變企業的盈利模式和經營創新,加快提升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地位和競爭力。
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深度融合。“實體經濟+智能經濟”時代,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應該著力于技術開發和集聚要素,目標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持久競爭優勢;政府是制度創新的主體,應該著力于營造環境和機制保障,目標是營造與創新相適應的創業文化、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在這一階段,重點是推進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深度融合,在制度層面營造完善高效的創新環境,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在“實體經濟+智能經濟”時代,把握“深度融合”新常態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智能化”對制造業的改造提升作用,促進產業產品優化升級。
“智能+柔性制造”新模式。互聯網經濟下,許多制造業企業通過互聯集成和大數據應用,積極開展制造業務流程再造,探索在線定制、眾籌設計、線上線下融合等柔性制造模式。智能經濟時代下,柔性制造有望借助人工智能進一步發展,成為全面聯通的柔性化智能生產線,實現更快速、更精準的定制生產,全面推進產業創新和業態創新。
“智能+協同制造”新模式。“實體經濟+智能經濟”時代,通過智能化的云制造協同平臺,可以讓制造設備具有遠程協調、準確控制等功能,提升協同制造水平,推廣異地協同開發的研發眾包、協同設計等新型組織模式,實現企業與全球各方設計研發者之間的協同共享,促進生產、質量控制和運營管理系統全面互聯,提升企業協同制造能力。
“智能+服務制造”新模式。“實體經濟+智能經濟”時代,要全面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引導制造業企業整合產業鏈資源,提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維護及再制造各環節協同能力,拓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同時,也要加快推進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深度融合,支持有條件的制造業企業建立企業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推廣大型制造設備、生產線等融資租賃服務。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展望未來,智能化必然成為一個時代標簽,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沖擊和希望。在這場巨大的變革中,我們能否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將決定整個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必須把握機遇,擁抱變革,主動走向“實體經濟+智能經濟”時代。
作者單位: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