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健壯 吳曉波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溫州特色小鎮建設
□鄭健壯 吳曉波
特色小鎮建設事關區域經濟結構、增長動力和增長方式的轉變。溫州未來特色小鎮的建設,要與主導產業產業鏈提升相吻合,實現主導產業產業鏈的“建鏈、延鏈和補鏈”;聚焦實體經濟發展并有助于塊狀經濟的轉型升級;圍繞創新創業,讓特色小鎮成為技術創業的孵化器
浙江推進“特色小鎮”建設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思想上是一脈相承的。當前,浙江經濟發展的瓶頸是新動能的培育,即由原來的低成本制造優勢向高品質的創新優勢轉變。目前,浙江經濟增長仍依賴于規模而非創新。建設特色小鎮既不是產業集聚區的另起爐灶,更不是城鎮化的簡單翻版,而是通過小載體、大創新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通過突破傳統地理界限(既可落戶鄉村也可以布局城市),破解傳統開發區普遍存在的產業特色不明、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因此,建設具有特色鮮明、產業發展、綠色生態、美麗宜居的特色小鎮,一定要杜絕一哄而上、新瓶裝舊酒和簡單復制等問題,其成功關鍵在于能否培育高新產業,激活歷史經典產業,搭建創新創業平臺。
在溫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溫州特色小鎮建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甌海時尚智造等5個特色小鎮列入省級創建名單,樂清雁蕩山月光小鎮等4個特色小鎮已列入省級特色小鎮培育名單。但對“溫州市特色小鎮規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分析和實地調研顯示,溫州特色小鎮建設仍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縣(區)政府對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溫州在2016-2018年間計劃爭取培育創建50個左右特色小鎮,其中:省級15個左右、市級35個左右,從實際落實情況來看只有26個(表1);從2015-2016年被列為省級特色小鎮名單數量來看,溫州只有5家,遠低于杭州(19家)和寧波(8家),也低于嘉興(9家)、麗水(8家)、湖州(6家)和金華(6家),僅比舟山(3家)多,與紹興、衢州和臺州相同,并列全省倒數第二。
特色小鎮培育目標和建設特色有待進一步明晰。從計劃建設的26家特色小鎮類型來看(表1),主要集中于旅游、時尚,而高端裝備制造類僅為5家,存在著新瓶裝舊酒和簡單復制等問題。這與溫州經濟以制造業塊狀經濟和民營經濟為特色不相吻合。
綜上所述,溫州特色小鎮建設,在建設思路上,缺乏溫州整體特色,與“城市產業發展戰略”不相匹配;在建設內涵上,缺乏實體經濟特色,與“堅持實體為基”不相適應;在建設深度上,缺乏創新創業特色,與打造“創新創業之城”不相符合。
未來四年,溫州要重點推動創新要素不斷集聚、發展動能不斷培育,實現由制造向創造轉變。為此,對溫州特色小鎮建設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議:

表1 2016-2018年溫州省、市級特色小鎮培育名單分類
特色小鎮建設要與主導產業產業鏈提升相吻合。與主導產業產業鏈提升相吻合的關鍵在于通過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等耦合,實現主導產業產業鏈的“建鏈、延鏈和補鏈”。具體而言,第一,特色小鎮建設要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起到“建鏈”的作用。比如,在激光與光電、臨港石化、軌道交通、通用航空、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中培育1-2家特色小鎮,以保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第二,特色小鎮建設要對傳統優勢產業的發展起到“延鏈和補鏈”的作用。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溫州的電氣、鞋業、服裝、汽摩配、泵閥業是五大支柱產業,除了樂清的智能電氣小鎮和智慧小鎮以及瑞安汽配智造小鎮和特色裝備小鎮能夠體現對傳統優勢發展的促進作用,特色小鎮建設還缺乏對溫州鞋業、服裝和泵閥業提升的保障。
特色小鎮建設要聚焦實體經濟發展。溫州市政府明確提出,必須堅持實體為基,堅守實業、做強主業,防止“脫實向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更加關注實體經濟發展。溫州建設特色小鎮必須聚焦實體經濟的發展,這有助于塊狀經濟的轉型升級。一般而言,塊狀經濟的轉型升級需要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形成產業集群”階段,第二階段為“產業創新突破”階段。在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轉變過程中,關鍵在于圍繞創新鏈構建所需要素的集聚(如風險資本、領導型企業、知識基礎設施、大學/研究機構、技術中介和公共研究等)。因此,特色小鎮要成為促進產業價值鏈(生態系統)向產業創新鏈(知識系統)和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向產業創新區(現代產業集群)轉變的轉換器(圖1)。

圖1特色小鎮創新體系圖
特色小鎮建設要圍繞創新創業。浙江不缺老板,溫州更不缺老板,缺的是技術和技術創新,而最缺的是基于技術創新的創業(innovation-based entrepreneurship,IBE)。建設特色小鎮,就是要讓特色小鎮成為技術創業的孵化器。為此,第一,特色小鎮要成為高校、科研機構技術轉讓的主陣地。以甌海生命健康小鎮為例,該小鎮建設不應僅僅定位于高端人群醫療養生的小鎮,更應該在前端對接全球醫療研發企業,不斷開發新藥新設備新服務。比如,能否對接華大基因檢測中心,依托其先進的基因測序和臨床檢測技術,建立區域性精準醫學實驗室,實現腫瘤預篩查、治療全覆蓋,并開展個性化健康體檢和精準營養的健康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研究推廣。第二,深度融合互聯網開展全產業鏈創新創業。它包括:基于互聯網的研發活動、基于互聯網的生產制造活動和基于互聯網的營銷活動。
為了保障上述發展思路的落實,還要解決以下兩個問題。第一,溫州推進特色小鎮建設,不能僅依靠基層的“申報制”,更應由市、縣(區)兩級聯動整體布局。既要考慮每個小鎮的特色,更要關注整個溫州特色小鎮的整體特色。溫州發展特色小鎮重點不是將原來的景區改頭換面包裝成一個新的旅游類特色小鎮,而是通過挖掘傳統優勢產業的工業旅游和產業文化旅游,形成溫州新的全域旅游。第二,通過特色小鎮嵌入城市、城鎮、開發區(塊狀經濟),突破3-5平方公里的地理區域限制。另外,要深入分析落戶鄉村和布局城市的兩類特色小鎮的功能和條件,使特色小鎮建設充分融合溫州市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特色小鎮建設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不斷的摸索。通過特色小鎮建設應該與當地的產業、功能、空間、環境、文化等發生化學和生物反應,形成一種新的經濟業態,真正實現產業重構、功能植入、空間重塑、環境再生和文化再建。
本文為“推進溫州供給側改革的若干政策研究”(20160204)和浙江省軟科學重點研究項目“浙江制造業集群創新特征的內在形成機理研究——基于‘地理-產業-網絡’三重變遷的視角”(2016C250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鄭健壯,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商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吳曉波,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長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