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螢 王宏偉 包海波 虞微佳 王佳敏
浙江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
□王黎螢 王宏偉 包海波 虞微佳 王佳敏
浙江知識產權服務集聚業態初步形成,但未形成對產業優化升級的有力支撐。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促進區域產業經濟轉型升級,需要構建知識產權服務業區域集聚發展模式,推進知識產權服務產業向規模化、專業化、高端化和多元化方向發展

知識產權服務業作為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經濟體系,是促進科技和經濟有效結合的紐帶橋梁。近年來,隨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國家及各省市層面高度關注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加快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的新格局。201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的指導意見》,2016年《浙江省知識產權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實施知識產權服務業提升工程,特別是杭州高新區成為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試驗區,為浙江加快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對浙江省304家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和176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調研顯示,浙江知識產權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還有待提高,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亟需解決突出矛盾,加快知識產權服務業戰略布局,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重要支撐。
近年來,浙江省知識產權服務能力逐步增強,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與人員數量快速增長,促進了知識產權資源的有效市場化利用。但隨著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加速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對浙江省提升知識產權服務業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新挑戰新要求。對浙江省304家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和176家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服務需求的調查顯示,浙江省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呈現如下特點和趨勢:知識產權服務集聚業態初步形成,但未形成對產業優化升級的有力支撐。浙江省知識產權服務業在杭州、溫州、寧波三個地區呈現集聚發展特征,但是服務機構整體規模偏小,10人以下服務機構占調查機構總量(304家)的64.8%。主要服務領域局限于傳統的知識產權代理(79%)、咨詢(69%)和法律(56%),商用服務和培訓服務的能力有待加強。缺少針對版權、商業秘密、植物新品種等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和專題數據庫的專業服務,在推動文化創意等八大萬億產業發展中還缺乏明顯支撐作用。
知識產權服務業具有一定的服務能力和市場潛力,但仍需提升市場服務的供給能力。浙江省知識產權服務業新增人員比調離人員多,行業具有一定人才吸引力。從業人員基本為本科學歷,70%以上沒有中高級技術職稱,綜合服務能力有待增強。90%以上的服務機構能夠滿足客戶的需求,但是在商用和培訓領域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60%以上的機構提供涉外服務,但主要集中在產品出口業務,缺乏在服務外包、境外設展、海外投資、品牌輸出、專利納入標準等活動中提供專業化服務,不能有效支撐浙江省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的生態環境不容樂觀,產業政策亟待優化。浙江省知識產權服務行業市場規范性不高,市場惡性競爭問題突出,行業之間存在價格競爭,部分領域存在服務收費偏低情況。而且價格競爭也導致了高水平服務供給的不足,服務質量難以保證,70%以上的單位表示政府需要建立相關的行業標準和規范。政府在建立相關政策時還需要考慮地域和產業發展差異性,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杭州地區需要加強對科技型服務業的制度供給,寧波、紹興等以傳統行業為主的地域需要加強公共服務建設。此外,浙江省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基礎較為薄弱,各類知識產權服務主體獲得基礎信息資源的途徑單一,成本較高,導致市場服務供給能力不足。
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促進區域產業經濟轉型升級,需要構建知識產權服務業區域集聚發展模式,推進知識產權服務產業向規模化、專業化、高端化和多元化方向發展。通過知識產權服務集聚試驗區建設,帶動和輻射周邊的知識產權服務業的健康發展,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有效融合,為浙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勁助力。具體對策建議如下:
完善知識產權服務政策體系。加快政策創新,促進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優化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環境。一是完善園區產業、科技、貿易等政策激勵與推動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的有效銜接,加大政府購買知識產權服務力度;二是探索制定有利于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的土地、房屋、租金等方面優惠政策,探索知識產權服務公共設施建設、專利商用化平臺搭建等推動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的新舉措;三是開展知識產權服務業統計調查,摸清浙江省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現狀及知識產權服務支撐產業發展成效。
集聚知識產權服務專業力量。充分發揮知識產權服務業與產業經濟融合發展中的支撐和保障作用。一是政府需要整合已有的知識產權信息進行傳播利用、展示交易、維權援助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二是推動行業、企業建設相關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臺和專題數據庫,支持產業創新;三是完善服務鏈條,采取本土培育和高端引進相結合的模式,爭取各類服務資源向集聚區內延伸,增強全方位知識產權服務功能。
拓展知識產權服務市場。一是聚焦園區特色產業、重點骨干企業發展,挖掘對知識產權服務業真實需求;二是組織供求對接,圍繞園區產業、企業需求,組織供求對接,形成知識產權服務主體與創新主體的良性互動,共同發展;三是發揮對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支撐作用,建立園區產業專利分析預警機制,重點開展產業專利態勢分析,建立產業專利聯盟;鼓勵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流程知識產權服務。
規范知識產權服務運營。一是提升服務能力,強化政策導向,重點培育浙江省區域性知識產權服務品牌機構,發揮示范效應和標桿作用;二是創新服務模式,鼓勵服務機構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手段開展服務,推動知識產權服務與金融資本結合;三是制度引導,推動建立知識產權服務行業規范,引導服務機構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推動建立知識產權服務聯盟,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四是組織、鼓勵服務機構之間交流合作,加強知識產權服務宣傳和文化建設,擴大知識產權服務產業的影響和輻射作用。
培養知識產權服務人才。對知識產權服務人才的培養要不斷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小微企業成長、品牌培育等日益增長的知識產權服務新需求。一是加大對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的人員培訓,加快培養知識產權實務人才,發展知識產權管理、咨詢、運營、評估、保險、信息分析等綜合型人才隊伍;二是引進國際化的知識產權服務人才和服務機構,鼓勵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走出去”學習國外先進經驗,打造具有國際視野、能熟練運用國際規則的知識產權服務國際化人才隊伍;三是建立人才評聘機制,完善知識產權服務人才職業資格制度和職稱評聘制度,加大對知識產權服務人才的激勵力度,打造健康發展的知識產權服務人才的職業發展通路。
優化知識產權服務結構。逐步優化浙江省知識產權服務業結構層次。一是重點打造依托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模式;二是逐步構建知識產權服務網絡平臺模式;三是積極組建產業知識產權聯盟;四是打造以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支撐的新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協同創新平臺,提供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服務,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方式,有效支持產業在新時期創新驅動的新需求。
作者單位:王黎螢王宏偉,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包海波,浙江省委黨校;虞微佳王佳敏,浙江工業大學中國中小企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