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商務廳調研組
降低物流成本難在何處
——基于全省330家重點企業調研分析
□浙江省商務廳調研組
浙江商貿物流蓬勃發展,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但商貿物流降成本依然存在物流經營成本過高、信息化應用水平較低、標準化應用水平較低、專業化發展水平較低等問題。需要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設,提升物流標準化水平,推動物流專業化發展,優化行業發展環境
根據省委“降成本”大調研工作部署,省商務廳調研組開展降低物流成本專題調研,對全省310家物流企業和商貿企業問卷調研,重點剖析20家企業案例。調研組還赴傳化物流等企業調研,并召開專題座談會。通過實地調研和問卷調研,深入分析浙江物流現狀,梳理現有降成本政策和工作成效,剖析主要問題,并提出進一步降低商貿物流成本的對策建議。
據測算,2016年浙江商貿流通企業物流增加值1138.9億元,占物流業總規模的25%。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物流業法人單位10.8萬家;現有國家A級物流企業530家,占全國總數13.7%,居全國各省(區、市)首位。涌現出菜鳥物流、川山甲、“四通一達”等一批大中型企業,市場化、網絡化、規模化及品牌化程度不斷提高。浙江商貿物流業務范圍涵蓋運輸、倉儲、裝卸、配送、信息處理、貨代、物流解決方案設計及包裝等多領域,形成綜合型、運輸型、倉儲型、平臺型4大類企業,為促進商品高效流通,推動商貿流通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商貿物流成本構成
調研情況看,商貿物流成本分布于商品流通各環節,主要包括三項內容:一是采購物流,指商品從工廠倉庫轉移至商貿流通企業倉庫環節所產生的相關物流活動;二是倉儲配送,指商品從進倉轉移至銷售柜臺環節所產生的相關物流活動;三是銷售物流,指商品從柜臺轉移至消費者環節及退換商品回收所產生的相關物流活動。
各環節涉及費用主要包括5類:(1)運輸費用,包括因運輸貨物所產生的燃油費、車輛通行費、車輛保險費等相關費用;(2)倉儲費用,包括租用倉庫費用、相關耗材以及水電等倉庫作業費用;(3)設施設備費用,包括物流運輸倉儲等所需的設施設備購置、租賃、維護、折舊等費用;(4)人工費用,包括物流運輸配送、搬運裝卸、相關揀貨、理貨、盤點、管理等作業產生的人工費用。(5)其他費用,包括物流信息費、財務費用、稅費等相關費用及部分特殊產品運輸費用。
(二)商貿物流成本主要特點
不同類型企業物流費用差異大。調查結果表明,有85%的企業認為物流成本偏高、15%認為一般,顯示當前浙江商貿物流成本仍處于高位。從物流成本占比看,工業消費品、農產品、藥品流通企業的商貿物流成本占總成本比重分別為1%—3%、5%—7%、0.5%—2%,三類企業商貿物流成本占企業三項費用(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通常維持在7%以上,農產品流通企業則大都維持在10%以上。

表1:重點商貿流通企業物流成本構成分析
人工和運輸費用是主要成本。商貿物流成本構成因素較多,但主要集中在人工費用和運輸費用環節,兩者占比基本在60%以上,其他費用則相對較少。通過對典型企業的分析看出,工業消費品、藥品、農產品三類商貿物流人工費用占物流總費用的比重均達50%左右,比重分別為43.6%、56.4%和48.1%;運輸費用居第二位,占比分別為30.7%、15.0%和30.9%。
部分企業物流費用超過利潤。從物流成本與稅后利潤比值來看,工業消費品、農產品、藥品流通企業分別為0.7—4、0.9—2、0.3—0.6,顯示商貿流通企業物流投入與利潤產出失衡,特別是部分工業消費品、農產品流通企業物流成本已超利潤水平,對企業經營帶來挑戰。即使是短途運輸商品,物流成本偏高現象也比較突出。如華潤萬家、來益醫藥所銷售的五常大米、蘇肽生30ug,其毛利率分別為3.04%、3.50%,而物流費率已達3.55%、4.21%。
農產品物流成本相對較高。物流成本的高企對末端商品售價產生直接影響,特別是對長距離運輸商品,物流成本畸高現象尤為明顯。如人本超市2016年在新疆以18.75元/千克采購葡萄干4萬公斤,經包裝、運輸、倉儲及配送等環節,至銷售門店成本已達24.5元/千克,即物流成本為5.75元/千克,占采購成本的30.67%。
2016年以來,浙江相繼出臺《關于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優化發展環境的若干意見》(浙政辦發〔2016〕39號)、《關于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降低企業成本的若干意見》(浙政辦發〔2016〕152號)和《浙江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行動方案》(浙政辦發〔2016〕163號)等一攬子降成本政策,并推進物流標準化和城市共同配送等試點工作,對企業降本增效起了到積極作用。但從調研情況看,商貿物流成本偏高的困境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轉,突出表現在六個方面:
物流經營成本過高。人工成本不斷上漲。物流業作為相對勞動密集型行業,企業對用工成本較為敏感,據五豐肉聯反映,近年來員工成本每年保持10%的增速,繳納的費用達工資基數的41.7%(養老金14%、失業保險1%、醫療11.5%、工傷0.2%、生育1%、工會2%、公積金12%),企業經營負擔較重。稅收成本依然較高。“營改增”政策初衷是降低企業經營稅負,但實際操作中由于可抵扣進項稅額不足等原因,導致企業稅負不降反升。龍田供應鏈反映,因抵扣憑證不足推高企業計稅基數,綜合稅率從原來5%增至7.2%。倉儲用地成本偏高。物流運轉離不開倉儲基地。華潤萬家反映,其下沙配送中心去年倉庫租金達950萬元,合同約定每年增長10%。目前杭州周邊倉庫房租成本約為2.5元/m2·天,比蘇州高約25%。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明顯。當前企業融資大都以資產抵押銀行貸款方式進行,對輕資產運作型企業影響較大。龍田供應鏈反映,由于企業抵押物較少,其貸款在支付正常利息的同時還需承擔10%的擔保費用,綜合融資成本接近17%。水電、路橋費等偏高。統冠物流反映,杭州公司單位營收中水電費、過橋過路費等日常費用支出水平是臺灣、韓國等公司的近2倍,對冷鏈物流等高耗能物流企業影響較大。
信息化應用水平較低。信息化應用有待推廣普及。調查表明,浙江物流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滯后,智慧物流企業比重僅占總數的0.5%,無企業采用全自動的無人作業方式,仍有17.1%的企業以手工作業為主。信息孤島現象明顯。由于智慧物流體系尚不健全,企業標準規范不統一,形成信息壁壘,資源無法共享,造成車輛裝載率和利用率低。英特物流反映,由于企業與醫院倉庫之間未能實現信息共享,不能實時追蹤庫存信息,導致企業車輛平均滿載率僅為30%。
標準化應用水平較低。標準化設施設備應用不廣。調查顯示,商貿物流企業中擁有標準化托盤和貨架的企業比重不到半數,僅25.9%的物流企業擁有傳送帶和電子標簽;地牛、高層立體貨架、自動打包機、流通加工設備和自動分揀機等擁有率均在20%以下。標準應用水平不高。只有半數企業使用國家強制標準,使用地方推薦標準和企業內部自定義標準的不到半數,仍有一部分物流企業不了解標準化相關規定。標準化體系不健全。由于上下游企業標準不銜接,標準化托盤循環共用體系難以建立,降成本效應難以進一步擴大。華潤萬家、聯華華商等企業表示受制于標準化鏈條未理順,實現標準化物流作業存在一定困難。
專業化發展水平較低。第三方物流服務能力有待提升。調研顯示,工業消費品流通對物流要求相對不高,企業普遍選擇自營與外包相結合模式,將部分物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企業;而農產品、藥品流通對物流要求則較高,但第三方物流在成本控制、品質保障等方面無法滿足流通企業需求。冷鏈物流發展相對較慢。冷鏈物流先進設施設備、技術較為缺乏,質量管控體系未完全建立,導致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率較高,企業物流成本因此上升。電商物流發展粗放。快遞企業信息共享和利益分配機制建立較慢,配送資源閑置浪費較為突出,網訂店取(送)等新型業務發展有待提速,快遞物流成本處于較高水平。
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多式聯運發展較慢。華瑞物流反映,PTA從大連運往蕭紹地區,經海運到嘉興港的運輸成本僅約70元/噸,但在嘉興碼頭中轉費用約15元/噸(進入碼頭倉庫存放需增加約5元/噸),嘉興至蕭紹的汽運費用約52元/噸,若還需在蕭紹地區倉庫存放,則出入庫費用約20元/噸,堆存費用0.5元/噸·天,到港后環節產生的費用則超過海運成本。物流設施配建難。例如五豐肉聯反映,由于城市小型冷庫缺乏,企業難以形成生鮮共同配送體系,導致冷鏈運輸成本過高。龍田供應鏈反映,由于杭州地區標準化倉儲設施供給不足,隨著業務規模擴大,發展面臨一定挑戰。
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城市配送車輛限制較多。部分城市為紓解城市交通壓力,往往對物流配送車輛采取限制性措施。來益醫藥等企業反映由于限行政策對通行時間、通行車輛等有嚴格規定,車輛通行證辦理受限頗多,推高配送成本。區域協作需要加強。各省市均在推廣各自的ETC支付卡,并給予本地通行費用優惠,但各地為推廣本地區ETC支付卡,規定同一輛車不能在兩個地區辦理兩張ETC支付卡,導致許多長途貨車無法享受更多通行費優惠。行業歧視仍然存在。地方政府政府出于稅收和就業考慮,往往不愿意為物流企業供地。政策制度有待完善。以汽車加裝尾板為例,雖然有關部門已出臺液壓尾板的相關規定,但細化實施辦法(如年檢、尾板的質量標準等)則有待配套,企業實際運作中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設。加強物流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支持物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對線下運輸車輛、倉儲等資源整合優化,實現運輸工具和貨物的實時跟蹤和在線化、可視化管理,鼓勵發展依托互聯網平臺的“無車承運人”。鼓勵配送企業與需求方倉儲信息對接,掌握庫存動態,科學安排配送方案,降低車輛空載率。推進信息化改造。推廣應用智能化設施設備,鼓勵物流園區和物流企業運用大數據、北斗導航、物聯網、射頻設別等新技術,構建智能化物流通道網絡,建設智能化倉儲體系和配送系統,構建智慧物流體系。
提升物流標準化水平。實施物流標準化試點。發揮杭州國家級物流標準化試點帶動作用,積極爭取國家增加試點城市的同時,建議省級財政給予支持,探索省級物流標準化試點,支持上下游企業采用標準化托盤,加快循環共用體系建設,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加快標準化設施設備改造。支持與標準托盤關聯的叉車、貨架、月臺、運輸車輛等物流設備設施標準化改造,促進上下游設備的銜接,逐步形成相互配套、有機結合、互為支撐的商貿物流應用標準體系。完善標準體系。支持各類企業、社會團體積極參與省級以上商貿物流標準的制定和修訂;鼓勵商貿物流企業開展戰略聯盟,圍繞物流計量、貨物分類、物品標識、物流裝備設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統和作業流程等重點環節制定應用標準規范。
推動物流專業化發展。大力發展城市共同配送。建議加大省級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力度,深入推進省級城市共同配送試點,鼓勵開展市級試點,支持第三方物流企業為多用戶商貿企業提供共同配送,提升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支持商貿流通企業外包物流,完善作業服務流程,增強服務能力。加快發展冷鏈物流。鼓勵農產品生產加工、藥品流通、冷鏈物流、商貿服務企業改造、新建一批適應現代流通和消費需求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引導使用各種新型冷鏈物流裝備與技術,推廣全程溫度監控設備,完善產地預冷、銷地冷藏和保鮮運輸、保鮮加工的流程管理和標準對接,逐步實現產地到銷地市場冷鏈物流的無縫銜接,降低損耗,保障商品質量安全。提升發展電商物流。加強電商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加強信息共享和配送資源整合,推廣“網訂店取”“自動取貨柜”等配送方式,拓展增值服務,提升經營效益。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加快構建海鐵聯運、鐵水聯運、公鐵聯運、陸空聯運等多式聯運體系。以海、空港為核心,完善、優化集疏運體系,實現骨干物流網絡節點間無縫對接,提升江海聯運服務、多級聯運服務的能力。加強與鐵路部門對接,結合市場需求,開行新疆等重點采購區域來往浙江鐵路物流專線。促進物流資源集聚。建設、改造一批倉儲、分揀、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務等功能齊備的商貿物流園區,促進商貿物流產業適度集聚。加強物流設施布局。在商貿業聚集地、大型批發市場、進出口口岸,統籌規劃建設和改造一批現代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進一步完善倉儲、轉運、停靠、卸貨等設施。建設功能完善的公共倉,合理規劃、改造和建設一批標準倉儲設施和配送終端節點,提升配送服務能力。
優化行業發展環境。推動稅改紅利落地。著力理順增值稅抵扣鏈條,擴大簡易計稅范圍,允許難以進行增值部分核算的企業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探索將從業人員社保支出納入進項抵扣范圍,降低企業稅負。降低用工成本。探索在人事用工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適當降低企業部分的社會保險、公積金等繳納比例;大力推進“機器換人”,鼓勵企業購置先進物流設施設備,并對符合條件的給予財政補貼,降低勞動力依賴。強化用地保障。將物流用地屬性統一調整為工業用地,降低企業用地成本,優先保障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物流配送基地建設。著落破解融資難題。建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機制,探索建立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和企業信用體系;拓寬融資渠道,支持金融機構發展信用貸款,創新發展供應鏈融資等融資方式和還款方式,并盡量給予優惠利率,為企業融資減負。降低運輸費用。對運輸藥品、糧油米面等民生必需品的車輛比照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享受同等政策;積極發展高速公路貨車非現金支付業務和不停車電子收費系統,與兄弟省市合作建立互認互惠協議,提高ETC使用率和優惠額度。對能耗要求較大的農產品、藥品冷鏈物流企業給予用電優惠。完善配送車輛管理。適當放寬農產品、藥品及與民生密切相關物品的配送車輛限行規定,并預留專門卸貨車位;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符合條件的車輛進行統一標識,推動通行證(標識)城市間互通互用,探索發行省級通行證,著力解決車輛通行難、停車難、卸貨難問題。此外,還要不斷深化簡政放權,打破制約企業發展的各類“玻璃門”“彈簧門”,完善政策扶持體系,營造開放、有序、公平的環境。
調研組組長:徐高春;副組長:肖奮;成員:駱林勇俞瑞峰趙賽胡朝麟朱德超;執筆:駱林勇胡朝麟朱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