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耕地“一戶一塊田”
當前我國農村普遍一戶多塊地,耕地細碎化,不僅給農民耕作帶來不便,也制約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對此,安徽省懷遠縣農民自發把分散、零碎的承包地,以互換并塊的方式進行重新合并,形成“小田并大田,一戶一塊田”,有效破解了土地零碎難題,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鋪平了道路。
1978年冬,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實施了“大包干”。這一“按”,成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不僅改變了中國農村發展史,更掀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時隔36年后的2014年春,該省懷遠縣徐圩鄉殷尚村東邵組(也稱邵圩組)和大一組的79戶農戶自發組織起來,也以簽字和按下紅手印的方式,實施“一戶一塊田”的小田并大田?,F如今,這種模式已在全鄉逐步推廣開來,其所產生的資源、經濟、社會等綜合效益,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田怎么并?地怎么分?效益幾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徐圩鄉一探究竟。
在徐圩鄉殷尚村,村黨支部書記王千向記者細數“一戶一塊田”的來龍去脈。
殷尚村共有19個村民組925個農戶,耕地面積1.2萬多畝。與懷遠縣其他地方一樣,二輪延包以來,村里將田地按等級分到每家每戶,形成好田差田家家有,一家有幾塊田甚至十幾塊田,田塊面積由幾分到幾畝不等的情況,造成了農戶承包地“細碎化”現象。
如何解決耕地“細碎化”問題,是殷尚村村民經常念叨的事。2014年,懷遠縣按照省、市統一部署,開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工作。4月初,殷尚村召開動員大會,啟動試點。會后,東邵組村民邵志敏、邵東洋等認為,這次試點是解決問題的好機會,便提出“小田并大田,一戶一塊田”的想法,自發地把本組當前過于分散、零碎的承包地,以互換并塊的方式進行重新合并,形成戶均“一塊田”。他們在逐戶征求意見,取得全組村民一致贊同后,帶領大家研究制定總體方案,挨家挨戶簽字確認同意,并摁上紅手印。一次由村民自發組織,以“紅手印”為證的改革就這樣悄然上演。
具體實施過程中,東邵村民小組選出5名群眾代表,在廣泛征求村民意愿的基礎上,通過群眾代表大會、群眾大會等多輪討論后,嚴格制定土地丈量、公示、分配方案。對村民小組內溝、路、渠、橋、涵等公共設施用地進行詳細規劃,具體到每條溝、每條路的長度和寬度及占地面積,并將規劃用地畝數從預分配的大田中扣除。
在宅基地和承包田(扣除規劃用地)各自丈量的基礎上,以1992年土地二輪承包時的人口為基數,分別在村民小組內進行平均分配。其中,村民實際擁有宅基地大于平均數時,則減少其承包土地的分配畝數,反之則增加其承包土地的分配畝數。以此為基礎,組織村民排隊輪流抓鬮,首先抓取抽簽的排序號,然后根據排序號抽取合并土地的地塊號,有效解決了合并地塊遠近和地力大小帶來的矛盾。
2014年5月20日,在鄉黨委、政府和村兩委的指導下,堅持“以原二輪承包分地人口不變”的基本原則,全體村民自己出工、出錢,公平公正地把承包土地重新合并分配到戶。由此,20戶原168塊土地合并后,按照“一戶一塊田”重新承包分配到戶,使19戶實現了“一塊田”,另外1戶有2塊田,基本實現了“一戶一塊田”的目標。各戶的地塊面積,少的10畝多,多的達到30多畝,成方連片,便于耕作。
與此同時,大一村民組59戶農戶也與東邵組同步,采取同樣的方式方法,順利將258塊“零碎田”合并成60塊“集中田”,基本做到了一戶一塊承包地。由此,兩個村民組徹底結束了耕種地塊零碎的歷史。
東邵、大一兩個組“一戶一塊田”的成功試驗,在全村引起強烈反響,其他各組群起效仿。目前,全村已有14個村民組完成“一戶一塊田”,共合并田塊面積9000多畝,占該村耕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三。
徐圩鄉位于懷遠縣西部,轄14個行政村,有229個村民小組,1.2萬戶、5.71萬人,耕地面積12.5萬畝,農民人均耕地面積2.2畝,實施“一戶一塊田”有著廣闊的空間。殷尚村的成功實踐,以及之后周邊村民紛紛效仿,引起了徐圩鄉黨委政府以至懷遠縣委縣政府和蚌埠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
2016年2月,徐圩鄉黨委、政府依據國家和安徽省現行農村土地承包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相關法規和政策,以及蚌埠市委、市政府對實施“一戶一塊田”工作的相關指示及要求,在認真總結東邵、大一兩個村民組“一戶一塊田”做法的基礎上,印發《徐圩鄉“一塊田”工作操作指南》,成立由鄉黨委書記蔡永任政委、鄉長楊光任指揮長的“一塊田”工作指揮部,在全鄉推行“一戶一塊田”模式。
與此同時,蚌埠市委、市政府和懷遠縣委、縣政府對試行“一戶一塊田”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并積極出臺財政資金扶持政策。
2016年5月,蚌埠市相關部門進一步明確了有關扶持政策:對通過農戶互換并地,實施“一塊田”合并土地100畝以上的村,市財政按照互換地面積每畝100元的標準進行獎補。補助資金主要用于并地地塊農田基礎設施建設?;Q并地過程中地塊測繪、變更影像信息、數據庫調整等所發生的費用,由縣(區)財政承擔。農戶互換并地實現戶均“一塊田”或“兩塊田”承包經營,免費變更換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所需費用由縣(區)財政支付。同年9月,蚌埠市政府辦印發《蚌埠市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政策》明確,對按照規定程序通過互換并地等方式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實施“一塊田”合并土地100畝以上的村、整村推進后“一塊田”合并土地20畝以上的村,按照互換地面積每畝100元標準進行獎補。
讓村民小組全體群眾明白“一戶一塊田”的好處,消除政策變了、利益受損等方面顧慮。特別是做好實際耕地面積多于承包合同耕地面積的農戶,宅基地實際占有面積大需調減耕地面積的農戶的思想工作。
在資金支持的基礎上,蚌埠市和懷遠縣政府強調,“一戶一田”工作必須堅持政府只指導不強推、只指導不包辦,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礎上,制定嚴格規范的操作流程。
蔡永坦言道:“實施‘一戶一塊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币虼?,徐圩鄉黨委政府自殷尚村兩個村民組自發實施改革時就密切關注,一邊加強對村里的指導,防止出現大的偏錯;一邊加強調查研究,為全鄉推廣打基礎。
2016年,經過兩年實踐,徐圩鄉制定了“五條原則”:
——堅持五個不變。現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不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變,以原二輪土地承包村民小組為單位互換范圍不變,以農村土地確權到戶面積或二輪土地承包人口基數不變,土地發展現代農業用途不變。
——尊重農民意愿。政府及時給有合并田塊意愿的村組提供政策支持,加強組織領導,確?!耙粦粢粔K田”工作有序合法穩定開展。堅持試點先行、逐步實施,成熟一個推進一個,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引導群眾平等協商、互換地塊,不搞“一刀切”、“齊步走”、“包辦”式的行政強行推進。
——積極因勢利導。重點做好政策把控、宣傳引導、組織指導、獎補鼓勵等工作,幫助村委會、村民小組把農民的意愿變為現實。體現“三個相結合”:互換并塊與宅田合一相結合;預留機動土地與農村公益設施建設規劃用地相結合;落實地塊與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相結合。
同時,指導村委會和村民小組遵照鄉政府實施方案的原則要求,制定各自的具體實施方案。
——處理好四個問題。
宅基地問題。提倡實行“宅田合一”,即宅基地和承包田捆在一起調整。對多占宅基地的減少承包田,對少占宅基地的增加承包田,做到承包地總體平衡。結合村莊規劃及農戶申請建房實際,預留農村宅基用地。
“三邊四荒”地處置問題。依法收歸村組集體所有,經村民小組集體協商,或作為新村規劃、農田水利等集體公益事業用地預留,或統一納入集體承包土地進行調整分配。
五保戶、鰥寡戶承包土地處置問題。作為獨立農戶參加“一塊田”調整,戶主去世后收歸集體?!耙粔K田”調整時,不與親屬戶的承包地合并成“一塊田”,統一調整預留規劃用地或剩余地塊內,以便戶主去世后收歸集體。
外出農戶返鄉要地的處置問題。對于長期外出的二輪土地承包戶,其承包地由村組或農戶代耕的,在合并“一塊田”的過程中,發生糾紛的,由所在村組、涉事農戶之間協商解決,或由政府調解仲裁解決、依法訴訟解決。
——把握五個環節。
群眾意愿取得一致環節。做好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工作,讓村民小組全體群眾明白“一戶一塊田”的好處,消除政策變了、利益受損等方面顧慮。特別是做好實際耕地面積多于承包合同耕地面積的農戶,宅基地實際占有面積大需調減耕地面積的農戶的思想工作。
確定互換土地面積和互換人口環節。弄清楚土地利用增減變化、農戶變化情況及原因。
確定互換臺賬環節。在摸清地情戶情的基礎上,建立到戶到地塊的具體土地分配方案。做到每家每戶的宅田面積準確清楚、公共用地準確清楚、多出土地面積處置辦法準確清楚。
確定互換調配環節。采取抽簽辦法確定農戶“一塊田”的地塊面積、位置和四至。
確權登記環節。鄉政府及時驗收,把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確權登記嚴格落實到位。
徐圩鄉黨委書記蔡永介紹,在“五條原則”的指導下,目前,全鄉12.5萬畝耕地,已有85個村民組實行“一戶一塊田”,涉及耕地4.6萬多畝,沒有發生一起矛盾糾紛,“下一步,還要根據目前的實踐進一步修改方案,使之更加完善、更加科學。計劃2018年底完成整鄉推進,全部實現‘一戶一田’的經營模式?!彼f。
徐圩鄉鄉長楊光介紹,2016年11月26日-27日,安徽省測繪院、國家統計局懷遠調查隊對該鄉“一戶一田塊”改革前后運行情況、效益對比,進行了地勘測調查。
測量結果顯示,東邵、大一兩個村民組“一戶一塊田”達成后耕地面積為1847.74畝,溝路渠面積104.26畝,新增有效耕地面積38.17畝,增加2.1%。地塊數由原來的752塊,減少到140塊。
國家統計局懷遠調查隊隨機抽取達成“一戶一塊田”的10戶調查戶,進行農業生產的實際經營土地面積、農業生產各項費用、農業生產經營收入前后對比。結果顯示,“一戶一田”后,土地利用面積、農民收入得到增加,生產成本降低工,生產效率得到提高。
楊光列舉了“一戶一塊田”的成果:
首先是盤活了農村土地資源。在實施“一戶一塊田”的過程中,摸清了土地面積、利用現狀、用地規劃以及農戶家庭人口變化等,尤其是對耕地和宅基地面積進行了重新核實,清查土地二輪承包時因地力差異人為折算的耕地、瞞報漏報耕地,對一些荒廢地、閑置地進行了整理,田塊歸并減少了壟溝、水渠、生產道路等占地。待全鄉完成本項改革后,有望新增農戶有效耕地面積5000畝左右。
其次是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耙粔K田”生產,節本省工增效益明顯。機械作業效率提高2~5倍,畝均節約成本30~50元左右。同時,對于實行“一戶一塊田”的村組,目前市級和縣級配套每畝獎補達200元。村組運用獎補資金進行田間小型水利設施維修,改善農田生產條件?!耙粔K田”催生了一批新的土地流轉大戶,帶動了土地流轉價格的提高,加速了土地流轉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
再次是減少了農村矛盾糾紛。據有關部門統計,農村矛盾糾紛90%產生于土地糾紛。實行“一塊田”之前,每戶承包地一般要有4至6戶地鄰。因為擠占地邊、搶奪機械、搶收搶種等,地鄰之間經常發生糾紛。鄉村干部常為處理地鄰糾紛忙得焦頭爛額。實行“一塊田”之后,每戶承包地鄰只有2戶,地鄰減少2至3倍以上,地鄰糾紛大幅減少,農村治安隱患也隨之大幅降低。(中國國土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