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慶
師資是教育質量的基本保障,這是教育工作的常識。對職業教育教師的一個特殊要求是,他們不僅要能給學生講解專業理論知識,還要能給學生示范操作技能,具備這雙重能力的教師,我們稱之為雙師型教師。缺乏實踐能力的教師很難成為一位合格的職業教育教師。然而如何獲得這種教師對大多數國家的職業教育來說都是個難題。
為了獲得這種教師,我國展開了龐大的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的訓練計劃,比如2015年教育部出臺《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試行)》,規定“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要根據專業特點每5年必須累計不少于6個月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沒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新任教師應先實踐再上崗”。在此基礎上,許多省市進一步出臺了符合各自需要的職校教師企業訓練計劃,訓練時間遠遠長于教育部要求。為此全國每年要耗費數以億計的培訓經費,而且教師為此要放棄許多休息時間。
問題是這樣一個龐大的計劃能夠真正解決雙師型教師來源問題嗎?非常懷疑!不可否認,通過這個計劃,提高了許多教師對企業工作過程的了解程度,少數特別用心學習的教師的確通過這個計劃獲得了一些實際工作技能,但他們離“能工巧匠”所需要的技能和經驗顯然還有相當長的距離。許多國家規定,要在某職業領域中擁有累計5年以上工作經驗才能擔任職業院校教師,之所以確定5年這個界線,是因為多數行業要具備基本的完整工作經驗至少需要從業5年以上。那么,我們這種教師培養計劃,可能讓他們積累出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嗎?以每年2個月計,要積累出5年工作經驗,需要花費30年時間,這顯然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我們這種師資培訓計劃,即使花費巨資,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實踐能力缺失問題,它只能給教師提供不斷了解行業新發展的機會。
要從根本上解決專業課教師實踐能力缺失問題,只能從教師來源上入手。只要能夠從政策上放寬對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的學歷要求,比如放低到本科學歷,甚至是專科學歷,就完全能夠招聘到足夠的具有很強實踐能力的教師。這是一種非常有效、投入極低,且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途徑,因為它只需要對職教教師學歷要求的相關政策規定做出調整。然而就是這樣一種人所共知的途徑,卻無法采納,在我們與這條途徑之間隔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這是為什么?還是學歷至上的思想在控制著我們。我們一方面在大聲疾呼:技能型人才也是人才!另一方面我們又只相信:只有高學歷擁有者才能勝任教師工作,即使職業院校教師也是如此。職業院校之間比較師資力量時,也一定是要把教師的學歷結構放進去的,學歷越高,自然認為該所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更雄厚。
對職業院校教師學歷的追求,不僅會使教師實踐能力缺失這一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甚至會使得一些專業無法招聘到真正合格的教師,比如烹飪專業、美容美發專業等等,因為在大學本科根本就沒有對應專業設置,到研究生階段更是沒有。學歷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會代表一個人的素質,職業院校教師能擁有更高學歷當然最好,然而當學歷與技能成為一對矛盾時,我們更應當選擇技能,因為這是成為一位合格職業院校教師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如果不具備這一條件,教師根本無法承擔相應的教學任務,而且他們一旦到了教師崗位上,這一問題基本上不再有希望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我們到底是要追求指標上的漂亮,還是希望招聘到真正合格的教師?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其實,發達國家普遍對職業學校教師不做太高的學歷要求,他們更看重的是教師的技能與工作經驗,這些制度非常值得我們借鑒。比如美國,美國是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如果要追求職業教育教師的學歷,他們完全可以招聘到學歷非常高的職業教育教師,但是美國幾乎所有州都明確規定,中等職業教育教師的學歷只要求本科,有些州,比如俄亥俄州,其對職業教育教師的學歷要求甚至放低到高中學歷,但他們要求應聘者擁有5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并不完全排斥擁有本科以上學歷但缺乏足夠工作經驗的應聘者,因為有些專業、有些課程對教師的理論知識要求很高,而對工作經驗要求相對要低,擔任這些課程的教師來自大學畢業生更合適。這種對不同類別教師制訂不同要求的制度其實我們過去也擁有過,比如在過去的職校中對實習指導教師的學歷就不會做很高要求,可惜后來為了管理的簡單化而把這一制度抹除了。
改革職業教育教師人事政策必然會遇到許多非常棘手的制度障礙,然而只有行動的方向對了,問題的解決才有希望。
責任編輯 殷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