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漢君
一個經濟體要走向富裕和強盛,最終必須依靠其實體經濟的效率、規模和總體實力。盡管在現代經濟體系運行中,金融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但虛擬的金融體系作用再大,也只能是為實體經濟服務,而不能取代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發展當然需要資金的支持,這也正是金融業的職能和職責所在,即金融業必須有效地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領域,并進行配置和管理。一國經濟實力不可能僅依靠金融運作而獲得提升,這即使在強大如美國亦如此。
仔細分析近些年來我國金融體系發展和社會資金運行狀況,一波接一波的資金涌動,大多都只是在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層面上轉動,無法有效地導入至實體經濟領域,反而滋生出不少風險因子。對此,我們認為,當前應該特別重視開辟能有效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實體經濟的路徑,從目前現狀出發,借銀行“債轉股”契機,順勢推進銀行業供給側改革,發展商業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通過投資銀行業務路徑,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實體經濟。
“熱錢”左沖右突,效率低下且風險不斷
回顧一下我國近十多年來社會資金流動情況,出現過幾波較大規模的涌動,基本上都是出于某種需要,或為解決國企改革難題、或為解決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沒有有效地導入到實體經濟。即使這些資金已經進入銀行、進入資本市場,也是經過幾輪流轉,變成高價資金,使企業無法承受;或者被投入到各種資產的炒作。一些“熱錢”更是左沖右突,釀成不少風險。
從20世紀末開始,為了解決國有商業銀行巨額不良貸款問題,我國政府通過不良貸款剝離、外匯儲備注資、財政特別國債注資、引入戰略投資者等途徑,改善商業銀行的財務狀況,并對商業銀行實施改制上市。包括國有的、民間的和國外的資金在內,各路巨額資金進入銀行系統,改善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并在確保3%左右利差收入等政策的支持下,銀行的盈利狀況也大為改觀。這是第一波大規模的資金涌動,雖然依靠社會資金的堆積暫時解決了銀行的困難,但之后可以說沒有出現資金有效導入實體經濟體系的結果。商業銀行經營也沒有出現實質性的變化,即使商業銀行實現巨額盈利,如果與實體企業微薄盈利甚至大面積虧損的現狀放在一起,就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
接下來一波的資金涌動是被吸引到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銀行加上其他機構的理財業務,一并構成中國龐大的“影子銀行”體系,規模超過20萬億元。如此規模的資金除了部分投入到房地產、基礎設施工程等項目,其余大多在金融體系內循環,依然很少導入到最需要資金的實體經濟領域。而且,由于資金流轉環節增加,資金成本抬高,企業除了“融資難”,又不得不面臨“融資貴”。同時,在銀行體系,不規范的“資金池”運作模式,造成風險快速累積,最終迫使監管部門緊急剎車,以免真的成為一場“龐氏騙局”。
最近的幾次資金大規模流動,就是2015年隨著股票市場上漲,社會資金通過銀行理財、銀行配資流向股市;保險公司通過銷售投資理財型保險產品吸引社會資金,大舉進入股市,等等。這些資金橫沖直撞,風險不斷,最終也都沒有有效導入至實體經濟。
這種狀況持續十多年,雖然表面上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改善了不少,盈利也非常可觀,可是金融體系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功能很好地發揮了嗎?企業依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商業銀行依然只是提供傳統的貸款服務,不能緊跟現代金融業發展潮流,向企業提供更多現代投資銀行業務;而且即便是傳統的貸款業務,也沒有多大的起色。總之,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率、經營機制并沒有根本改觀,其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功能依然較弱,更不要說暴漲暴跌的股票市場的融資功能了。
當然,社會資金導入實體經濟還涉及實體經濟運行狀況和發展環境等重要問題,但越是在實體經濟狀況不佳的情況下,就越是需要我們重視開辟通道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建議之一:推進商業銀行供給側改革
關于如何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領域,從正在推進的新一輪銀行“債轉股”角度考慮,推動銀行業供給側改革,鼓勵銀行拓展投資銀行業務,由銀行牽頭推進企業債務重組、資產并購,并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其中,不失為吸引社會資金投資實體經濟的一個有效途徑。
此次“債轉股”主要目的是降低實體企業的負債率,因此主要針對銀行的關注類貸款甚至正常類貸款,而非不良貸款。這雖是在企業負債率高企、銀行不良貸款率不斷上升情況下的不得已之舉,但我們更可以看做是一種實現銀行投資銀行業務破冰的機遇,也是開辟有效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途徑的良機。
1.“債轉股”的契機。從銀行角度看,銀行不具備參與企業經營的優勢,銀行實際上沒有成為企業股東的動力。因此,此次推動“債轉股”,其目的不僅僅是簡單地讓銀行成為企業股東,而是更應該借此契機,推動銀行向企業提供更多的投資銀行業務,如債務重組、資產并購等。
2.銀行業也要實行供給側改革。銀行業供給側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其服務產品供給的改革。目前,銀行的主要業務供給就是貸款服務。按照目前實體經濟運行的狀況,企業除了貸款需求外,還需要有債務重組、資產并購等方面的服務。因此,銀行除了貸款服務外,就還要提供投資銀行服務。這也是促使銀行由傳統商業銀行向現代綜合性銀行轉型,從而從根本上扭轉銀行經營模式。
3.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途徑。銀行在向企業提供投資銀行服務,即為企業進行債務重組、資產并購時,就可以同時吸引和組織社會資金一起參與,這就形成把社會資金導入實體經濟的一個途徑。而且,因為有銀行的牽頭和引導,社會資金會有較高的積極性參與對實體企業的資金支持。
4.銀行拓展投資銀行業務的有利效應:(1)對實體經濟來說,積極效應毋庸置疑。幫助企業降低負債率、實現資產重組,有利于企業輕裝上陣和長遠發展。
(2)對銀行本身來說,一是有利于解決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利潤下降等問題;二是有利于銀行業務多元并舉,扭轉銀行業務單一(即主要是貸款業務)、收入來源單一的局面。
(3)對整個金融體系來說,一是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資比例;二是有利于金融業由分業到混業的轉型。混業經營無疑是現代金融業的發展方向。
5.銀行拓展投資銀行業務的風險。當然,對銀行而言,拓展投資銀行業務的不確定性不容忽視。“債轉股”雖然有利于提高銀行賬面資產質量和盈利水平,但沒有改變實際資產質量狀況,同時也會相對增加對銀行的資本消耗。此外,“債轉股”之后雖然存在企業死而復生,銀行能夠獲取高回報的可能性,但同時也面臨企業最終走向破產清算的風險,債轉股還會使得銀行債務償付順序后置。總之,投資銀行業務對銀行提出更高的業務能力要求。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進行混業經營,存在一些法律制度障礙。但是,實際操作中,銀行的股權投資已經具有幾種現行的模式;《商業銀行法》的相關條款保留了一定的解釋空間,從而也提供了一定的協調空間。總體上,消除這些制度障礙難度不大。
建議之二:加快發展科技金融
在現行市場中,一方面社會資金充裕,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資金具有風險偏好,愿意進行高風險投資,以搏取高收益;同時,科技創新企業又迫切需要資金。這就需要建立一個通道,引導一部分資金投入到科技創新企業中去,以支持科技創新。因此,建議加快發展科技金融,大力支持天使投資、風險投資(VC)、股權投資(PE)等產業投資基金,為科創企業提供投融資服務。
具體建議:(1)設立天使投資母基金。根據調研獲得的信息,目前值得投資的科技創新項目非常多,融資需求十分旺盛,但天使投資的資金規模顯得不足。我們應重點關注天使投資。通過政府平臺公司,把部分撥款支持科技創新的資金改為投資(“撥改投”),引導設立天使投資母基金。比如政府出資20%,其余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設立較大規模的母基金。該母基金投資于其他運作較好的天使投資基金,以擴大整體天使投資的規模。這樣,可以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實體經濟,對企業創新活動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
(2)創設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科技創新投資基金。選擇在天使投資領域比較成功、擁有多個項目儲備的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由其發起成立產業投資基金,并掛牌上市。采取類似于開放式股票投資基金的機制,從證券市場進行融資,轉而投入到支持科技創新的風險投資領域。只要在資金募集、投資管理、風險控制等環節,進行縝密的策劃設計,在證券市場開設這樣的通道是可行的。這樣一方面滿足部分具有一定風險偏好的社會資金的風險投資需求;另一方面當然是滿足企業科技創新的資金需求。這種方式更加直接地體現證券市場為實體經濟服務、為科技創新服務的方向。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