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程教育認證制度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證制度,也是實現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和工程師資格互認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工程教育認證已成為國內外工程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和研究的熱點。通過對臺灣地區IEET認證的實證考察,并依據其成功的經驗,對完善工程教育認證制度及其標準、方法和技術,加快推進高等工程教育認證工作,提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臺灣地區;工程教育;核心能力;成果導向;IEET
作者簡介:段雄春(1960-),男,陜西興平人,東莞理工學院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院校研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和成人教育等。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12-0092-05
近年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在國際受到了高度重視并得到了迅速發展,并已成為國內工程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及其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點。臺灣地區工程教育認證的經驗,對完善大陸工程教育認證制度及其標準、方法和技術,加快推進大陸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臺灣地區工程教育認證與IEET發展概述
臺灣地區工程教育認證的發展,既IEET的發展,始于2003年1月,臺灣地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校院長論壇責成工作小組推動認證和同年6月“臺灣工程教育學會”(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iwan,簡稱IEET,臺灣稱之為“中華工程教育學會”)的成立。
IEET是一個具有獨立法人的非官方和非盈利性社會組織機構,它是接受臺灣地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委請,代表臺灣地區工程教育認證國際聯絡的窗口。IEET于2004年4月公布“工程與科技教育認證規范”(Accreditation criteria2004,簡稱AC2004),同年8月開始正式啟動工程教育認證,既EAC認證。它繼2007年6月成為《華盛頓協議》(Washington Accord,簡稱WA)正式成員之后,又先后于2009年6月、2012年6月和2016年6月分別加入了《首爾協議》《悉尼協議》和《堪培拉協議》,成為目前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性四大工程教育認證協議正式或準成員。
目前,IEET下設工程教育認證執行委員會(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簡稱EAC)、信息教育認證執行委員會(Comput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簡稱CAC)、技術教育認證執行委員會(Technology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簡稱TAC/TAC-AD)、建筑教育認證執行委員會(Architectural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簡稱AAC)和設計教育認證執行委員會(Design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簡稱DAC)等五個認證執行委員會,分別執行工程教育認證(簡稱EAC認證或EAC)、信息教育認證(簡稱CAC認證或CAC)、技術教育認證(簡稱TAC/TAC-AD認證或TAC/TAC-AD)和建筑教育認證(Architectural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簡稱AAC認證或AAC)等四大工程教育領域的國際認證及設計教育認證(簡稱DAC認證或DAC),其認證范圍已涵蓋了從專科(副學士)、本科(學士)到研究生教育(碩士及博士)的整個高等工程教育的學歷、學位層次。
自2004年以來,臺灣地區已有50%的大專院校和80%的工程教育專業參與IEET認證,共有561個系所的1451個專業通過了IEET認證。
臺灣地區工程教育認證的發展,不僅促進了臺灣地區工程教育與國際接軌,其日漸成熟的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方法和技術,也在東南亞和大陸地區產生了一定的的影響。IEET,在2012-2013年輔導菲律賓PTC成為WA成員;2013年至今輔導緬甸MENGC建立工程教育認證機制;2016年4月和10月受廣東省教育廳高教處邀請分別為全省高校教學副校(院)長、教務處長和一流高職院校進行工程教育輔導,7月與廣東省商談合作模式,12月公告了廣東省第一批參加IEET認證8所本科院校的13個工程教育本科教育專業,及12所高職高專院校的26個本、專科工程教育專業的認證申請;2016年5月執行了對上海健康醫學院的醫學電子儀器與維護專業認證;2016年9月對福州大學等福建省第一批8所高校的環境工程等14個本科專業執行了EAC認證,10月開啟第二批專業認證輔導。
二、臺灣地區工程教育認證的經驗與特色
臺灣地區工程教育認證歷經12年的發展,其認證規范經過6次補充修改日趨完善,并在認證執行方法和技術等方面積累了富有臺灣特色的經驗。
(一)中華工程教育認證規范簡介
中華工程教育學會,對其AC2004歷經6次補充修改,于2016年11月頒布了其第七修改版本,既《中華工程教育學會認證委員會工程教育認證規范(2016)》(簡稱《EAC2016》)[1]。
《EAC2016》是中華工程教育認證規范的最新版本,其內容與AC2004相比較,已有較大的修改,也更加完善。《EAC2016》包括了適用于授予學士(含副學士)學位學程的認證規范和適用于授予碩士或博士學位學程的研究所認證基本要求兩大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依照國際工程教育認證四大《協議》規范制定,包括了教育目標、學生、教學成效及評量、課程組成、教師、設備及空間、行政支持與經費、領域認證和持續改善成效等9個認證規范,共37條,其中,教育目標規范有4條,以評量學程的教育目標及其合理性;學生規范有3條,以評量在學學生與畢業生的品質與能力;教學成效及評量規范有8條,也稱學生畢業時須具備的8大核心能力,以評量學程的教學成效;課程組成規范有2條共5款,以評量學程的課程規劃及組成;教師規范有7條;設備及空間規范有5條,以評量學程教學相關軟硬體設備、設施及空間;行政支持與經費規范有4條,以評量學校及學程行政支持與經費;領域認證規范,規定“各學程的課程及師資與其名稱所指的領域名實相符,若該學程屬整合性領域,則須分別滿足各相關領域認證規范”[2],以評量各學程領域的認證規范;持續改善成效有3條。第二部分屬臺灣地區獨創,共有10條。
(二)海峽兩岸工程教育認證規范標準之比較
以《EAC2016》和《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2015版》(我們簡稱“CEEAA2015”)[3]為例作比較,海峽兩岸的工程教育認證規范標準雖均基予WA標準規范,但各自的認證規范標準在大同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海峽兩岸工程教育認證規范標準的相同之處主要有三:一是遵循的規范標準相同,既共同遵循的是WA,其內容均符合WA規范要求;二是教育理念相同,既均堅持了以學生中心、以學習成果為導向和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三是為周期性認證,既其認證均有3年或6年明確的周期。
海峽兩岸工程教育認證規范標準雖均符合WA的規范要求,但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兩個層面:
一是術語差異。《CEEAA2015》中的專業、標準和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持條件等概念和術語,在《EAC2016》中分別用學程、規范和教育目標、教學成效及評量、教師、設備及空間、行政支持與經費和持續改善成效等來對應表述。兩岸在規范標準方面存在的術語上的差異,雖因依各自的用語習慣而各有所表,但這些各自的表述并沒有實質性的差異。
二是內容差異。內容上的差異,是《CCEEAA
2015》和《EAC2016》存在的實質性差異。
1.《CEEAA2015》的內容包括了通用標準和專業補充標準兩部分,其中通用標準包括有學生、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7項,共37條;專業補充標準從課程體系中的數學與自然科學基礎、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類課程、實踐環節(含工程訓練、實驗課、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及科技創新)、畢業設計(含選題、指導);師資隊伍從專業背景、工程背景;支持條件從專業資料和實踐基地等方面,制定出了更加明細具體的標準規范。目前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共頒布了機械等10類共47個專業的專業補充標準[4]。而《EAC2016》的內容分為教育目標、學生、教學效果及評量、課程組成、教師、設備及空間、行政支持與經費、領域認證、持續改善成效及研究所認證基本要求兩部分,除研究所認證規范適用于授予碩士或博士學位學程外,其余九項為適用于授予學士(含副學士)學位學程的認證規范。如將適用于授予學士學位的九條規范理解為《CEEAA2015》的通用標準,并把其對各學程領域的認證規范,既“領域認證規范”理解為《CEEAA2015》中的“專業補充規范”的話,那么它的“專業補充標準”就沒《CEEAA2015》中那樣明細具體,但它卻比《CEEAA
2015》多了對研究所認證的規范標準要求的內容,將其認證范圍從副學士、學士學位學程延伸到了碩士或博士學位學程。
2.《CEEAA2015》的“畢業要求”有12條標準要求,而《EAC2016》的“教學成效與評量”卻是對學士學程學生畢業時提出須具備的8個核心能力的規范要求。對《CEEAA2015》12條“畢業要求”和《EAC 2016》8大“核心能力”的比較研究,才是我們深刻理解海峽兩岸認證規范標準差異的核心所在。
3.《CEEAA2015》沒有對其標準內容做進一步必要的解釋說明,而《EAC2016》卻對其涉及的重要名詞和每條規范附加有明細解說[5],以增加其可讀性和方便院系理解,幫助其在實施過程找準自己的定位和完善自我監測機制。
(三)臺灣地區工程教育認證的經驗與特色
臺灣地區工程教育認證在12年的發展實踐中,已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并形成了自己特色。
1.官方助推,民間組織獨立實施。臺灣工程教育認證從IEET的成立,到IEET認證的啟動及其12年的發展,一直都是在臺灣地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既“臺灣地區教育部”的官方助推和IEET的獨立運作的認證機制下實施。在2003年1月臺灣地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校院長論壇責成工作小組的推動下,同年6月IEET成立,9月得到了臺灣地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臺灣地區“國科委”的共同授權,成為臺灣地區工程教育認證國際聯絡的窗口。“臺灣教育部”《2005-2008施政主軸架構》的“增進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和國際趨勢之結合”的行動方案,把推動工程教育認證列為其主要工作項目,并以“積極輔導臺灣工程教育學會成為臺灣最具公信力的工程教育認證專業機構,加入國際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協定,承認彼此認證結果”作為具體的工作目標[6]。根據臺灣教育行政部門2007年制定的《大學評鑒辦法》的2013年修訂版“免于評鑒規則”,增訂了大學以自我評鑒向教育行政部門申請免予接受教育行政部門或教育行政部門委托之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鑒機構定期辦理之大學評鑒[7],該《辦法)賦予了IEET認證具有免于大學評鑒之豁免資質,院校可在接受其教育評鑒和IEET認證之間做出自愿選擇,凡通過IEET認證的學程均可申請免于教育評鑒。官方的授權和推動,使IEET認證具有了相當的權威性,IEET認證結果的國際互認,又進一步增加了其權威性的公信力和大學的熱烈響應與大力支持。IEET認證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進一步促進了其健康、快速的持續發展。
2.加入多元國際認證協定,建立涵蓋整個高等工程教育認證體系。IEET作為“臺灣教育部”和“國科委”授權的臺灣地區工程教育認證國際聯絡的專業機構,先后加入了《華盛頓協議》(簡稱WA)和《首爾協議》、《悉尼協議》及《堪培拉協議》等四個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性工程教育認證協定,并依據這四個協定,制定了完善的從專科(副學士)、本科(學士)到研究生教育(碩士及博士)的整個高等工程教育的學歷、學位層次工程教育認證規范體系,既EAC、CAC、TAC/TAC-AD和AAC及DAC和認證規范G(研究所認證基本要求,G.0-G.9)的認證規范體系,其中DAC為國際間尚未有設計教育認證之相關協定的臺灣地區獨有的認證規范;TAC-AD適用于授予副學士學位工程教育學程認證,EAC、CAC、TAC和AAC及DAC是適用于授予學士學位工程教育學程認證規范,認證規范G是適用于授予碩士或博士學位工程教育學程認證。EAC、CAC、TAC/TAC-AD和AAC及DAC認證的規范差異主要集中在IEET認證規范中的“教學效果及評量、課程組成、教師和設備及空間”4個規范之中,如“教學成效及評量”對學生畢業時須具備的核心能力,僅從規定的核心能力數量上來看,TAC-AD是6個,EAC是8個,而CAC、TAC、AAC和DAC則均為7個;再從對每個核心能力的具體規范內容來說,也有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對適用對象的區別,既適用于工程設計和工程技術或工程實務之差異,具體來說TAC和TAC-AD主要適用于工程技術教育學程認證,CAC、AAC和DAC則主要適用于工程設計教育學程認證,而EAC既適用于工程設計教育,又適用于工程技術教育的學程認證。
院系可根據申請認證學程的領域,申請不同的學程認證,既申請TAC-AD認證或EAC、CAC、TAC、AAC和DAC認證,除DAC僅在臺灣地區具有實質等效外,其它認證均與國際接軌,具有國際實質等效性。
3.“認真”的“認證”文化。在臺灣地區“認證”就是“認真”,他們的這種“認真”不僅是要“說到”,既自己制定的“教育目標和培養方案”,而且還要認認真真地把自己所“說到”的從一點一滴把它“做到”位,既嚴謹到位的辦學執行或培養過程,并且把自己所“做到”的每一點都能讓認證執行委員們清清楚楚的“看到”,既自己撰寫的“自評報告和準備詳實的具體佐證材料”。正如IEET認證委員會主任委員楊永斌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奧地利科學院院士)所言,“認證”就是“認真”;它“本質上就是一個促進充滿快樂、智慧且輕松的認證培育過程”[8]。這種“認真”的“認證”文化是在長期經營中形成的,它是“說到”、“做到”,并非常重視持續改善和自我管理的文化。這種文化不僅已深植于IEET認證過程,更為重要的是它也已深植于培養工程人才的全過程及高等工程院系所,深深地影響著臺灣地區工程教育的發展。
4.建立“雙循環”的認證機制和持續改善機制。IEET認證在12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如圖1和圖2所示的“雙循環”認證機制和持續改善機制。
“雙循環”的認證機制和持續改善機制,保證了臺灣地區工程教育與其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促進了臺灣地區工程教育適應和滿足本地區經濟社會需求度的不斷提高。
三、臺灣地區工程教育認證經驗對我們的啟示
(一)健全大陸高等教育評估制度,助推大陸工程教育認證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大陸對高等學校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制度,雖較之前的高等學校辦學水平評估制度等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制度仍局限在對學校整體評估的層面,尚未深入到對院系、學科、專業評估的層面。建立健全從學校到院系、學科、專業多層級的評估制度,引入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和將工程教育認證納入到高等學校評估制度,應成為健全我國大陸地區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一個方向。
2017年2月8日,廣東省教育廳印發的粵教高[2017]1號《廣東省教育廳關于開展普通高等學校專業認證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鼓勵我省高校參與國內外權威認證組織的專業認證”,“學校根據專業類型和特點,自主選擇參與國內、國(境)外權威認證組織的認證”,并進一步明確了“通過專業認證的數量將成為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轉型試點本科高校、一流高職院校建設的考核指標”和“對通過認證專業,免于參加省的專業評估”等考核評估及教育資源配置的制度設計。廣東省開展普通高等學校專業認證制度的先行先試,將會為大陸地區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專業認證工作發展和健全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積累可復制推廣的經驗。
(二)整合大陸已有國際工程教育認證注冊機構,保證其獨立性和權威性
作為非官方的臺灣地區獨立的第三方工程教育評鑒機構,IEET不僅具有廣泛的工程和教育界背景,而且還一直得到政府的授權支持。這是其保持權威性的根本所在。
而在大陸,從筆者所收集的資料看,目前大陸地區推進國際工程教育認證的組織機構主要有三個:一個是中國科協所屬的“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它已正式加入WA和“亞太地區工程組織聯合會”(簡稱FEIA),其主要推進WA認證;第二個是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所屬的“中國建筑學會和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它也已正式加入《堪培拉建筑教育協議》(簡稱《堪培拉協議》),其主要推進建筑學本科教育專業認證[9];第三個是“《悉尼協議》應用研究高職院校聯盟”,該聯盟是無任何官方背景,由中國職業教育質量保障與評估研究會牽頭,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全國11家高職院校共同發起成立的純民間組織,該聯盟成員共有135家院校。該聯盟目前雖尚未申請加入《悉尼協議》,但已參照《悉尼協議》范式,致力于《悉尼協議》應用研究和推進高職工程教育專業建設和實踐[10]。這三個機構雖均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但其權威性卻明顯不夠。為建立獨立性和權威性兼具的工程教育認證機構,建議教育部在對現有國際工程教育認證注冊機構或組織聯盟進行必要整合的基礎上,給予其必要的充分授權,支持和指導有關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機構盡快加入相關全球性或地區性的國際工程教育認證協議,獨立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
(三)構建“雙循環持續改進”機制,推進產教深度融合
臺灣地區工程教育院校或系所,通過建立與實施“雙循環持續改進”機制,加強和促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而大陸地區目前的工程教育模式與行業、企業的聯系不夠緊密,培養的畢業生與經濟社會發展對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仍存在有較大的差距。企業參與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校企雙方缺乏合作互動的機制及其政策保障。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及工程教育院校都在著力推進高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積極的效果。但要使高校與行業、企業之間保持長效的合作機制,國家和各級政府還必須出臺相關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行業、企業參與高等工程教育,為校企合作奠定政策與制度基礎,高等工程教育院校應建立起“雙循環持續改進”的機制,確保把國家和各級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與制度落實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產教深度融合發展。
(四)全面加強“認真”的工程教育文化建設,扎實推進工程教育認證的健康持續發展
“認真”的“認證”文化建設,是臺灣地區IEET認證健康持續發展12年的基本經驗之一。大陸地區工程教育認證要發展,就必須切實加強“認真”的工程教育及其“認證”文化建設,真真切切地把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要求“說到”位,認認真真地把“說到”的從一點一滴“做到”位,全面實現“認證”不僅培育了學生,也培育了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高等工程教育院校“認真”辦學的雙重目標。
全面加強“認真”的工程教育文化建設,應成為實現大陸地區工程教育及其認證健康持續發展的共同認識。
參考文獻:
[1]中華工程教育學會認證未運會工程教育認證規范(EAC2016)[EB/OL].101.110.118.33/WWW.ieet.org.tw/(106)認證文件/(106)工程教育認證規范(EAC2016).pdf.
[2]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秘書處.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EB/OL].http://www.ceeaa.org.cn/main!newsList4Top.w?menuID=01010702.
[3]中華工程教育學會 認證委員會 工程教育認證規范(EAC2016)解說[EB/OL].http://www.ieet.org.tw/text/(106)認證文件/(106)工程教育認證規范(EAC 2016)解說.pdf.
[4]楊永斌.我國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制度之推動現況[EB/OL].http://www.ieet.org,tw/download/secretary/楊永斌院長20050426.pdf,2005-04-26.
[5]袁本濤,喬偉峰,李鋒亮.臺灣地區高等教育評鑒制度及其啟示[J].蘇州大學學報,2015(4):116-123.
[6]李漢邦,韓曉燕,莊靈.臺灣高等教育專業認證的現狀及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6):58-61.
[7]周揚.《堪培拉協議》的形成過程[J].建筑學報,2008(10):64-65.
[8]《悉尼協議》應用研究高職院校聯盟在南京成立[EB/OL].http://gaokao.eol.cn/daxue/zixun/201612/t20161228_1479998.shtml.
責任編輯 王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