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古代學徒制的文化考察

2017-06-19 14:52:07梅紅霞王屹唐錫海
職教論壇 2017年10期
關鍵詞:歷史

梅紅霞 王屹 唐錫海

摘 要:中國古代學徒制起源于技術的生存、形成于社會的職業分工、成熟于技術的專有化、衰落于近現代職業學校教育的興起。它承載了師門文化,傳承了技術技能,孕育了工匠精神,具有獨特的文化表征。在當前大力倡導學習西方現代學徒制的大背景下,從文化角度考察中國古代學徒制,對關照當下現代學徒制本土化的推進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中國;古代學徒制;歷史;文化表征;現代職業教育

作者簡介:梅紅霞(1991-),女,江西高安人,廣西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基本理論;王屹(1962-),男,河北張家口人,廣西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理事會秘書長,廣西師范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院院長、二級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職業教育研究方法、東盟職業教育;唐錫海(1966-),男,廣西桂林人,廣西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基本理論。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廣西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項目重大課題“中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就業創業平臺融合路徑研究”(編號:2015JD101),主持人:王屹。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10-0090-07

中國古代學徒制是手工業時代技術傳承的主要模式,其起源于技術的生存,形成于社會的職業分工,成熟于技術的專有化,衰落于近現代職業學校教育的興起。古代學徒制是“師傅帶徒弟”的授技模式,這一教育模式針對的教育群體最多,曾廣泛存在于文化、藝術、技術傳承等方面,至今仍盛行于木工、瓦工、武術、曲藝等領域。中國古代學徒制能長久傳承上千年,必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古代學徒制的價值不僅是歷史的,對現代職業教育的貢獻也功不可沒。從文化視角考察中國古代學徒制,進一步挖掘其價值,對當前我國正在展開現代學徒制試點具有借鑒作用。

一、中國古代學徒制的歷史演進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職業教育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早期,而古代學徒制被看作是職業教育的最初形態。在近現代學校職業教育產生以前的漫長時光里,古代學徒制承載著知識傳授與技藝傳承的重要職能,無數年輕人從各行各業的師傅那里接受技術訓練,在完成社會化的同時,繼承與保存了彌足珍貴的人類技術,在職業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古代學徒制起源于技術的生存

“技術”一詞在古籍中的表述形式有“技藝”“方術”“開物”等,《天工開物》中認為“技術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溝通的媒介,是天道展現的一種方式,充當著工具和手段的角色”[1]。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時空長河里,凝聚人類智慧與心血的技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來源。而職業教育的歷史是人類努力學習如何勞動的歷史,在生產勞動中,年長者向年輕的一代傳授各項生存技能,這是古代學徒制的萌芽狀態。原始社會時期,各氏族成員之間表現為純生理意義上的自然分工,男子狩獵,女子務農,老人指導,小孩輔助,教育和生產勞動沒有分化,勞動與教育是合一的。我國古代學徒制正是發韌于這種“父子相承、兄弟相繼”的職業教育模式,即“技術家傳”。基于當時的社會背景,小范圍的技術傳承便可滿足社會需求。這種世襲技藝作為謀生資本,甚于金錢與土地,掌握一門專業技能無疑是找到了一條謀生之道,人們樂此不疲地發明技術并依賴技術使得從自然的生存狀態過渡到技術化的生存。所謂“一技在手,走遍天下”,“家財萬貫,不如薄技在身”正是這個道理。中國古代學徒制便是在這種技術生存文化中生根發芽。

(二)古代學徒制形成于社會的職業分工

自然分工使得勞動力得到合理利用,提高了勞動熟練程度的同時,也促進了技術的發展,進而加快了社會的職業分工,在社會職業分工逐漸完善的過程中,形成了與古代“世卿世祿”的政治制度相契合的“各就其業”、“不知遷業”的職業特點。四民分業出現在西周文獻中,《管子·小匡》篇說:“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嚨,其事亂”。此時,子承父業的形式已難以滿足生產力與社會分工的需要,職業教育走出家庭,技藝也逐漸開始流傳在外。有些師傅沒有子嗣,絕技在身卻家無傳人,只好謹慎物色學徒,培養繼承人,學徒由師傅的親生兒子泛化到養子,向他們傳授職業技藝,也有些手工作坊因生產人手不夠,收取若干學徒幫忙,真正意義上的古代學徒制便由此形成。一些學徒天資聰穎,師傅被其誠心拜學感動;一些學徒出生貧困,無所生計,于是選擇走拜師學藝這條路。這種方式后來被稱為民間學徒制,古代典籍中出現過許多由民間學徒制培養出來的優秀弟子。有史可考的便有戰國時期的扁鵲,師從長桑君,得其絕技,而成為婦孺皆知的神醫;成語“有眼不識泰山”中的“泰山”師從木工祖師魯班,這些都是古代學徒制的知名代言人。“在當時科技能量低下的社會環境中,人人都渴望有一技之長,好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進而躋身于上流社會,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當有人想把自己的絕技傳給別人時,被傳授者是非常樂于接受的,這種心理就給授徒式的職業技術教育提供了豐厚的土壤”[2]。

(三)古代學徒制成熟于技術的專有化

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催生了限制來自行業內外部的競爭和維護各行業既得利益的行會制度的形成。行會制度的形成則促使了行會學徒制的產生,制度化的學徒制便由此形成。行會的產生伴隨著行規的出臺,也叫“行會習慣法”。清代時,中國“行會習慣法”發展到了最完善的階段,“行會習慣法”不但相當系統嚴密,而且自成體系,內容涉及“開業條件;市場、價格、產品質量規格式樣、原料;招收徒弟和使用幫工;罰則與執行”等[3]。行會制度中承載的技術不僅是秘密、可傳授的,而且具有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益,因此技術的專有化是此時期的典型特征。各行各業依托本行業的技術,自立門派,招收學徒,行會組織發展盛況空前。與此同時,官營學徒制依托于官營手工業作坊而發展起來。至唐朝,設立了掌管百工的少府監和將作監,開啟了學徒標準化培養。宋代工種增多,規模變大,工匠總數達到數萬人,出現“法式”訓徒。所謂“法式”即類似于今天的“工匠手冊”,使得藝徒訓練日臻完善。至明清時,出現大量的工藝教本和著述,被后人譽為“百科全書之祖”的《天工開物》,謂“載百工之機巧,道萬業之由始”,是古代科技史料最豐富的一部書,民間藝人孫云球所著的《鏡史》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光學儀器專著,傳藝的教本。古代學徒制正是在行會這種土壤中茁壯成長,并日趨成熟。

(四)古代學徒制衰落于近現代職業學校的興起

時至近代,封建經濟的解體,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商品經濟發展大勢所趨。商品競爭異常激烈,雇主想法設法降低成本以及擴大再生產,工廠不再需要像過去那樣多的熟練工人。辛亥革命后,伴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手工業生產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行會制度,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形式的變化,逐漸成為商品經濟發展的桎梏。至清朝末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滋生,要求建立近代工商業組織的呼聲日益高漲。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特設商部,奏準各省分別設立商會,并派遣相關官員馳赴各省勸辦。中國行會組織已被資產階級商會組織所替代而退出歷史舞臺。早期的現代化進程,工業革命的出現,帝國主義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而古代學徒制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工業化批量人才培養的需要,弊端越發凸顯。究其原因在于傳統學徒制采取的是個別教學,學徒期長,效率低下。工業革命是傳統學徒制由盛轉衰的折點,機器大工業的規模化生產代替了舊時代的工匠手工制造,古代學徒制已經不適應甚至滯化了這種規模化生產,勞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依順生產方式的改變而同步。“同時,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需要熟練工人、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這就促使我國近代職業教育迅速發展起來”[4]。一時之間,職業學校開始涌現,傳統行會學徒制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各式藝徒學堂和實業學校,我國從此走上了一條以職業學校為主要形式的職業教育發展道路,古代學徒制由此漸漸衰落。

二、中國古代學徒制的文化表征

中國古代學徒制這種師承傳技模式,可追溯至先秦,師徒傳承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曾經風靡于整個手工業時代,至今不僅仍然盛行于世,且已形成獨特的文化表征,挖掘其中的文化精髓,極有價值。

(一)工匠精神

工匠在古代一般是指從事器物制作的人,俗稱為手藝人,意為熟練掌握一門技藝并賴此謀生的人,如鐵匠、木匠、泥瓦匠、鐘表匠等,也可進一步泛化為行家里手、師傅、大師等。我國古代學徒制培養的都是匠人,如果說“實事求是”是科學的內在追求,那么“精益求精”則是工匠的偉大使命,可理解為“工匠們對設計獨具匠心、對質量精益求精,對技藝不斷改進、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5]。從價值意蘊的視角,則認為古代的工匠精神是“以德為先,德藝兼求”[6]。體現的是一種工匠身上的匠心精神,源自用心,發自于愛,是工匠毫無保留地將精神和情感傾注于作品的一種意念,也是一種承諾和信譽。早在春秋時期,已有“物勒工名”制,簡稱“勒名制”。據《呂氏春秋》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以情。”至唐朝時,“勒名制”作為一項強制性制度寫入唐律,凡是制作兵器、陶瓷、金銀器等工匠都必須在他們所制造的作品上勒刻下自己的名字,以示對產品質量的擔保,之后在“勒名制”的基礎上又發展出“商標”的制度。不難看出中國古代的工匠們異常珍視匠人的信譽,這也正是傳統工匠精神的體現。同時我國古代工匠長久以來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推崇“尚巧”,其強調的是工匠在制造過程中發揮出來的開發萬物的技巧以及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古代工匠也因此被貼上了“心靈手巧”的標簽,他們對技藝不斷革新是為了產品的至善至美,成語“巧同造化”、“巧奪天工”、“鬼斧神工”就是對工匠們“尚巧”的贊美。《天工開物》有云:“蓋人巧造異物也”、“鉗錘之奏功”、“工匠結花者心計最精巧”。《周禮·考工記》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工匠們在“工必尚巧”的思想熏陶下,即便是在傳統學徒制模式下,無論是師傅還是學徒,都不僅僅滿足于單純的模仿學習,而是不斷地發揮創造性精神,在技藝上別出心裁,不拘泥于傳統,敢于打破常規。歷史上不乏這種能工巧匠,如:土木建筑的祖師爺魯班,其發明創造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器物;夏禹之時的奚仲發明了馬車,成為造車業的鼻祖,同時期的儀狄(女性),是我國最早的釀酒人,給后世留下“儀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之美說。正因為這些“救濟圣人”的“巧勁兒”用得好,無論于當時還是現在,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獲得了百姓的尊崇,被奉為祖師爺予以紀念。

“巧”除了體現在工匠的發明創新上,也呈現在工匠們精美絕倫的作品中。中國工匠被描述為:“中國手工,匠門意象,依天工而開物,觀物象而抒臆,法自然以為師,畢纖毫而傳神”[7]。中國東方風韻的工藝品琳瑯滿目,如戰國時代的編鐘、青銅器、秦始皇兵馬俑中出土的戰車、兵器、絲綢、陶瓷、蠟染、民族服飾旗袍等。歷史上波斯使者曾來我國學習絲織技術,蠶桑還傳到拜占庭、阿拉伯,鏤空版印花技術也曾傳到日本。不得不提的還有古代園林設計之首蘇州園林,可謂集自然之美與意境之美于一身,把技術之“巧”散發的淋漓盡致,被后人譽為“雖為人作,宛若天開”。從唐代繁盛的青瓷和白瓷,到明代的青花與清代的各式彩瓷,那些流傳至今讓我們嘆為觀止的各種瓷器全都由工匠們親手用心燒制而成。器物是死的,一代代流傳至今,而凝結在器物之中的故事,仿佛還是當年的模樣,呈現在我們面前,文化就這樣在歷史的長河里傳承下來。在整個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古代工匠因其職業的特殊性形成了“精益求精、德藝兼求、至善至美、大巧若拙”的精神特質。

(二)師門文化

在中國古代,不論是文化還是手藝的傳承,主要依靠年長者傳給年幼的一代。尊師重道是傳統,五倫中所謂的“天地君親師”,師道是很重要的一倫。過去國家、家庭、教育三足鼎立的局面曾維護了中國傳統社會秩序。夏商西周時期,以“職業為氏、行業族居”為特征,依靠血緣或養父子關系進行技藝傳承。祖父輩是勞動經驗的擁有者,在組織年幼一代勞動的同時,也肩負教導職責。盧梭認為:這種由長輩和晚輩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居住模式促成了人類最美好的感情,在持續不斷的見面中,一種柔軟而愉悅的感情悄然入住心間。這種以血緣為基礎的家傳世學凝結了長者對幼者的關愛以及幼者對長者的尊崇,此愛源于彼此內心,是人類最純然最本能的情愫,是教育愛的歷史淵源。祖父輩、父兄輩因此也被稱為最早形態的教師。隨后,伴隨生產力的發展,師徒關系由家庭性質轉向契約關系,最后再過度到一般的師徒關系。但不管師徒關系如何流變,父子般的親情關系保留了下來。古語“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傅”,也有“拜師敬祖,終身為父”之說。“師門”文化在中國古代是一門藝術,從其復雜而神圣的拜師禮中便能知曉。師傅教授徒弟技藝,同時對其品行、禮儀、行規等職業道德的養成以及日常生活全面負責,盡心盡責,親如家人。在傳藝的過程中,徒弟與師傅朝夕相處,耳提面命,對師傅恭敬溫順,并心懷感激,在學習技藝的同時為師傅義務工作,包括盡心侍奉師傅的日常起居等。師徒在朝夕相處的時光里建立起來的深厚情誼是現代化的教育模式所不能比擬的。但與此同時,師徒之間的關系亦很微妙,所謂“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手藝的難得使得師傅與徒弟之間夾雜著利益與人性,師傅往往會“留一手”,師傅所掌握的“絕技”輕易不外傳。徒弟只能在日常幫師傅做活時用心觀察,對關鍵技藝還不能隨便詢問,全靠心領神會。對外姓的徒弟而言,師傅愿意傾囊相授的更不多見,此種防范式傳授最易導致技藝的失傳。歷史上許多精湛的工藝品,其制作方法仍舊是迷。師父也會著力培養弟子的封建宗法觀念,使得弟子對其終身感恩,不敢做出欺師滅祖之行為,師徒關系就是這般親密而又微妙。

古代學徒制中的師承制度作為手工業時代的產物,其頑強的生命力源于本身存在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除了體現充滿情感紐帶的師徒關系外,還體現在師傅與徒弟的教學之中。“師徒傳承適應‘個性化、‘終身性、‘精藝性、‘實踐性教學”[8]。古代學徒制技藝的傳授都是在生產的過程中邊看、邊干、邊學完成的。起初是徒弟旁觀師傅的操作,繼而是模仿,最后是技術的純熟。師傅口傳心授,加示范演示來傳授技藝。通常師傅會將其所掌握的與行業相關的知識經驗、技術技能,在學徒期間根據資質不同的弟子,采取個別化教學,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循序漸進地傳授。如湘鄉成衣店條規規定:“子弟從學,有聰明魯鈍之別,若聰明者,只要婉言訓誨,魯鈍者,只得慢慢約束”[9]。因此有人曾說學徒制是將“因材施教”發揮得最好的一種模式。過去師傅總是擅長總結自己以及前人的經驗,將一些技術要領寓于一些口訣與順口溜中,徒弟在耳濡目染中便掌握這些技術技能。因為沒有固定的標準與模式,技能的掌握也依賴于徒弟自己“心領神會”。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徒之間蘊藏著溢于言表的緘默性知識,而這種隱形知識需通過師傅對徒弟的“心傳”,師徒二人憑借著彼此之間的默契行事,當徒弟一旦領會了技術要點,便能在生產過程中融人自己的元素,在師傅的模式上改良、創新、改變風格等,使得被傳承的技藝更富有生命力。此外,“在教學中,師傅能專注于徒弟的每一個動作、每一道工序,有利于及時、仔細糾正徒弟的錯誤;徒弟也能在觀察和模仿中就任何疑問及時向師傅求教,這種密切的師徒互動,是傳統學徒制非常獨到的優勢”[10]。

(三)技術文化

“文化”一詞印證了技藝與人文的同一性,中國文化背景的技術哲學思想萌芽其實早已存在,其思想脈絡綿延已久,影響深遠,值得認真反思,深入挖掘。巧奪天工之術的能工巧匠稱之為“神人”,極力稱贊勞動人民的精巧,強調了“人工”即有經驗的勞動者在生產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發揮出來的開發萬物的技巧以及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高超的技藝出神入化、爐火純青,其結果是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然境界。寓言“庖丁解牛”典型地體現了“道”與“技”的本質聯系。庖丁看重的不是技藝本身,而是超越于技藝之上的“道”。庖丁出神入化的技藝來自“道”的指引,也就是掌握了“以無厚入有間”的規律。庖丁解牛注重牛的筋骨皮肉的生理特征,下刀都在游刃有余之處,不僅省時省力、干凈利落,而且不磨損刀具,一把刀用了十九年仍然鋒利如初,刀就像他身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可憑意念自由操作,這就是既合乎操作者的自然本性,又合乎工具的自然屬性,還合乎技術對象自然本性的途徑與方法,這就達到了“道”的境界。追求“技”之上的“道”,使之合乎事物自然本性,因而老子才強調“道法自然”,順著事物自然本性態勢發展,做到“因勢利導”。

然而想從技藝層次上升到“道”的境界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其一是操作者與工具的和諧,西方近代工業革命初期的大機器生產更多考慮局部的、近期的經濟效益,注重效率和人為控制,并未充分考慮操作者的生理特點,曾產生過明顯的勞動“異化”,這就意味著偏離了“道”。其二是技術操作者身心活動的和諧,庖丁解牛動作猶如極富韻律的古典舞,伴隨悅耳的聲響,頃刻間全牛已解,而庖丁神態自然,這也體現了技術與藝術相互交融的特征。其三是技術應用中人際關系的和諧。技術活動中的合作者以誠相待,默契配合,無矯飾、無偽善、真誠如赤子,技術成果不造假、不欺詐產品的使用者,技術操作者嚴謹認真、吃苦耐勞、心懷仁愛之心。我國古代許多著名工匠都有高尚的品德,在師徒傳承過程中,道德教育和技能傳授并重,強調“重義輕利”,這同西方功利主義倫理觀形成鮮明對照。其四是技術活動與社會的和諧,我國古代技術發展強調“經世致用”,注重“六府三事”。技術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的百年大計和民眾基本生存所需。第五是技術活動與自然的和諧,涉及技術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法道自然”的要求,意味著技術活動應該順應自然,與自然事物的天然演化協調一致。只有達到以上五點的技術,才可能稱得上“合理的、最優的”技術途徑與方法,才能符合“大道”的要求。“技術并沒有片面化為達成某一單個目的的工具,而是一種全身心的修煉過程。工匠在技藝的錘煉過程中領悟到的是存在的意義和自由的真諦,因此,古代的許多工匠、藝人,其所操持的手藝不僅是養家糊口、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性命所系、生命的意義所在”[11]。這也是凝結在我國古代學徒制中的傳統技藝區別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技術的根本思想特征。

三、中國古代學徒制的現代關照

當前大力倡導學習借鑒西方現代學徒制,實現西方現代學徒制的“中國化”,潛臺詞似乎是我們國家沒有學徒制,然而中國有著深厚的學徒制傳統,古代學徒制一直都是傳統技藝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的主要模式。“現代職業教育制度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在繼承了學徒制合理成分的基礎上,通過制度移植和制度變遷等途徑構建起來的”[12]。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在借鑒西方先進理念的同時,需回歸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學徒制作為古代學徒制與現代職業教育有機結合的產物,相對于古代學徒制而言,在身份、培養目標、學習地點、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時間、考核方式均發生了改變,同時兩種學徒制產生的歷史背景、生產工藝也相異,即便如此,“做中學”、“師徒結對”仍舊是兩種職業教育模式的實踐本質。因此研究古代學徒制中的師門文化、工匠精神、技術文化,對理解現代學徒制、推動現代職業教育發展以及企業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師門文化的回歸

古代學徒制具有言傳身教的特點,師徒是緊密結合的共同體。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說,傳統學徒制的師徒關系,在師承技藝模式下的師傅與徒弟形成了“實踐共同體”,徒弟在師傅的帶領下逐漸由一個“新手”過渡到“專家”行列,放置在過去行話叫“出師”,放置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手”到“專家”演變便是專業化的過程。古代學徒制中的師徒關系內涵豐富,交雜著師生、友情、甚至親情。亦師亦友的情感因素使得師傅與徒弟彼此相互依存,緊密相連,這種“情感效應”在知識技能的傳授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難覓其蹤。師傅這一角色在古老的學徒制中舉足輕重,同樣,企業師傅作為現代學徒制中重要的參與主體,扮演著“職業崗位緘默知識和技能經驗的傳授者,職業素養的示范者,企業文化的傳承者”等多重角色[13]。而開放性的勞動力市場意味著師傅與徒弟之間像古代學徒制一樣不可避免的同樣存在著潛在的競爭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規避師傅的“留一手”,激發師傅帶徒弟的積極性及確保師承技藝的有效性是現代學徒制能否卓有成效實施的關鍵所在。故在推行現代學徒制過程中,除應完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外,還應構建制度環境與激勵機制,讓師傅在案例感充足的前提下傾囊授徒。

與此同時,現代學徒制應繼承與發揚古代學徒制中的優良教學基因,師傅和徒弟在相同的情境中工作學習,學習內容和經驗完全融合,學習過程與生產過程完全統一,技術性體現在學徒制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這是古代職業教育的精華所在。“古代技術傳授的學徒制決定師傅培養徒弟需要在同一情景進行技術操作,具有較強的情境性和現場性,其目的在于將師傅以往積累的經驗通過現場的技術展示傳授給學徒,從而內化為學徒的技術經驗”[14]。故在教學這方面應做好“因材施教”這一環節,師傅應在充分了解學徒的基礎上,根據其特質,靈活地選擇施教內容與方式,竭力促成師徒之間的“心傳”與“默契”,使得技術這種集默會性、個體性、非理性、情境性于一身的緘默性知識能較好地遷移。

(二)工匠精神的復興

我國古代的科技曾在歷史的長河中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四大發明、秦始皇兵馬俑都曾驚艷世人,這些都與先輩們崇尚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休戚相關,因此國人并不缺乏時下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出現斷代,凝結在古代學徒制中的工匠精神并沒能很好地繼承下來。究其原因在于,其一是士人階層的價值觀,受“學而優則仕”讀圣賢書、考取功名等價值觀念的影響較深,并且這種意識形態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充分認可。其二是科舉制度的實用價值,與科舉無關的技術被稱之為“奇技淫巧”。當時民間流傳著職業十等分,其中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工匠的職業地位低下,處于社會分工的底層位置,被主流意識形態所歧視,技藝的精湛與至臻完美也自然很難成為人們廣泛追求的目標。那些比較有名的能工巧匠,大都在為皇室或貴族進行生產的手工業領域中,較少能在廣大范圍內的手工業者身上見到如此高超的技藝。這就是為什么工匠精神沒能很好地繼承下來而出現斷代的原因。

盡管工匠精神經歷了現代地位以及內涵的流變,已具有時代賦予的新意義。然而現代職業教育觀并沒有另起爐灶否定傳統拋棄古代匠人的情懷,而恰恰是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碰撞與結合,對技能、工匠精神“傳承”與“發展”的詮釋。現代學徒制作為“師傅帶徒弟”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傳承工匠精神意蘊的語境。其“能夠讓企業名師巧匠和學生建立師徒關系,有助于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任務規則下言傳身教,讓名師巧匠在‘一幫一、‘師帶徒的傳幫帶中,指導學生對職業的敬畏、對技藝的執著”[15],這就是對工匠精神的一種膜拜與傳承。

匠者有手藝人的精神、修行者的心態,偏執者的氣質。古人“尚巧”、“精益求精”“德藝兼求”的精神特質造就了過去璀璨的中華文明。現如今我們呼吁工匠精神的現代復興,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然而工匠精神并不能憑空生長,嘗試“重建”和“培育”工匠精神,遠非一日之功,并不是一個政策或一門課程就能使之落地生根。應該首先是清晰的認識到工匠精神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相對缺乏之深層次根源,改變長久以來潛藏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輕視工匠的的錯誤觀念,了解此種認知模式得以形成以及所依賴的社會文化土壤;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著眼于長遠,嘗試通過建構公平、穩定的社會環境等。工匠精神所蘊含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態度等,宛如一個人的氣質,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養出來,它只能在適宜的環境下,慢慢滋生。

(三)技術文化的重塑

在古代中國也不乏許多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重視科學和技術的教育,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墨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都曾極力倡導技術教育,技術文化氛圍盡管不如儒學濃厚,但技術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積淀,在社會從無序到有序的革新中,技術作為一種有形的力量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技術文化以一種無形力量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技術文化是技術進步的自然結果,激發、引領著人類的技術傳承與創新,而技術哲學早在技術產生之日開始滋生。莊子《天地篇》云:“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義,義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技與道可以相通,這對于今天陷于技術與人文對立之泥坑的現代技術而言,是一個得救的福音,為了達成技術與人文之間的溝通,我們需要回溯技術的技藝層面,打破現代社會所賦予技術的狹義化和低級化局面”[16]。在古代技術與道義相通,以“道”來引導“技”的發展,是對技術進行文化重塑的重要思想保證。我國傳統技術體系門類齊全,人才濟濟,工匠制作和創造能力相當強。在我國傳統技術體系之中,傳統的技術成果和制作方法,乃至傳統的技術管理方式,現在大多已被迫退出歷史舞臺。然而,一些傳統的技術觀念和思維方式,仍以各種方式滲透到近現代技術發展之中,至今仍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助于形成合理的、最優的技術發展路徑。這是“道”對“技”的引導在技術交流方面的必然要求。而“‘道對‘技的引導體現在文化特色上,就是要通過技術成果的形式和風格,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對和諧、自然、適中、靈活的追求,體現中和之為用的心態,避免顧此失彼、急功近利、浮躁盲從,進而融合為最優化的選擇”[17]。自我調適,將已有技術體系中的經驗、方法、成果和思維方式移植到對新技術成果的掌握之中,進行文化上的重新整合。即使傳統的技術成果不再使用了,傳統的技術思想方法仍然發揮著作用,傳統的文化思想體系仍然起支撐和同化作用,傳統的“道”“技”關系模式仍然在引導技術的方向發展。需要不斷保持自身體系結構的相對穩定性,我國傳統技術體系恰好具有這樣一種思想特征。

技與道、技與藝都是技術文化的重要表征,在現代社會匠人和匠心沒有獲得應有的尊敬,現代技術的惡名也殃及了傳統技藝。現代技術造就了工人以及全體消費者的“傻瓜化”,在流水線上、在標準化作業中以及在日用品的使用中,大家全都千篇一律的“傻瓜化”操作。于是對呼吁技術文化重塑的呼聲也日漸高漲。

在職業教育中,學徒制的培養模式永遠沒有過時一說,只存在如何更好地繼承和創新的問題。從其培養的技術人才和保存下來的考古實物來看,這種職業技術教育是成功的,也是精彩的。古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應隨著時代不斷地發展和創新,以一種古老而新鮮的面貌繼續為職業教育開辟新的航向。我國發展現代學徒制的意義,更應當立足于創建一種新的職業教育模式。這種職業教育模式既保持了傳統學徒制的基本形式,又結合了現代學校職業教育的優勢,并融入到了現代職業教育的整體框架中。我國古代學徒制雖不能適應現在的職業教育,但它歷經千年,在培養匠人上有其合理之處,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一步發掘和利用其優點,促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賀世宇.《天工開物》的技術觀及其職教意義[J].職教論壇,2016(28):87-90.

[2]郭守佳,趙冬梅.試論中國古代職業教育的起源[J].蘭臺世界,2011(6):71-72.

[3]高其才.論中國行會習慣法的產生、發展及特點[J].法律科學,1993(6):70-75.

[4]劉曉.我國學徒制發展的歷史考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1(9):72-75.

[5]王國,領吳戈.試論工匠精神在現代中國的構建[J].中州學刊,2016(10):85-88.

[6]薛棟.論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3(34).

[7]郎志慧.重拾中國工匠精神——從點滴見聞再看制造業如何做強[N].河南日報,2015-9-30(9).

[8]路寶利,趙友.職業技術教育視域下“師徒”傳承文化研究[J].職教論壇,2011(28):92-96.

[9]彭澤益.中國工商業行會史料集(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5:379-380.

[10]王川.論學徒制職業教育的產生與發展[J].職教論壇,2008(5):60-64.

[11][16]吳國盛.技術與人文[J].北京社會科學,2001(2):90-97.

[12]肖鳳翔,李強.職業教育的歷史起點與邏輯起點探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60-64.

[13]韓天學.緘默知識理論視域下現代學徒制企業師傅的角色定位[J].高教探索,2016(4):91-94+99.

[14]唐錫海.職業教育技術性研究[D].天津大學,2014.

[15]孟源北,陳小娟.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協同培育機制構建[J].職教論壇,2016(27):16-20.

[17]王前.技術文化視野中的“道”“技”關系[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0(6):76-81+123-124+127.

責任編輯 宋慶梅

猜你喜歡
歷史
元旦的歷史演變
歷史重現
環球時報(2022-03-16)2022-03-16 12:17:18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篡改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7月
歷史上的5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VA中文字幕|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国产青青草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亚洲大尺度在线|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国产免费网址| 亚洲无码不卡网|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午夜天| 有专无码视频| 亚洲日韩AV无码精品|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a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www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 欧美一级片在线|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国产色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欧美激情伊人|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高清视频一区|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激情视频综合网|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欧美h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91激情视频| 婷婷六月综合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视频青青草|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a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男女在线| 婷婷激情亚洲|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高h视频在线| 国产噜噜噜|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久久青草视频| 国产在线第二页|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com|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