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瑪
一、舞蹈中“三道彎”的文化審美特征
舞蹈中“三道彎”體態特征映射出了中國傳統美學中對波狀線的審美習慣,它的這一規律在敦煌舞蹈和民間舞蹈中有顯著的體現,而不同波狀線的變化產生出了不同風格的舞蹈特征。其中也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內涵和舞蹈韻味。“三道彎”作為舞蹈藝術的特有體態特征,值得我們深刻的挖掘和探索。
二、敦煌舞蹈中的“三道彎”
(一)“三道彎”的體態特征
敦煌舞訓練在結合壁畫藝術的同時,還體現出傳統審美風格的特征,在“三道彎”的人體動態往來交織中包含著肋、胯、膝、肢體曲線、手臂、腳等各個部分。每個部分“三道彎”無一不是貫穿于其中。例如:肋、胯、膝的協調構成是身軀成S形三道彎,乃至多道彎體態,它主要由推移肋、胯、膝而形成,通過肋、胯、膝反推移,膝部做相應的配合形成不同的S形三道彎曲線。敦煌壁畫舞姿不僅有三道彎的曲線,還有柔和、直角等不同的曲線,如柔和的小曲線、直角的三位體式曲線、S型大曲線、四道彎曲線、擰身曲線等多種曲線的舞姿。但無論怎樣,千變萬化都是以三道彎為基礎的。敦煌舞除了身軀體現出三道彎形態外,手臂與腳也體現出鮮明的三道彎形態。
(二)“三道彎”的動態特征
敦煌舞在運動過程中也是以“三道彎”為動作核心并在三道彎的基礎上發展、變化的。如在旋轉過程中“仰身轉”、“螺旋擰轉”、“點步轉”等通過腳踝、膝、胯、腰、肋、肘、手腕、頭等各個身體部位形成形態各異的曲線型旋轉姿態,動作中明顯的三道彎曲線姿勢,形成了敦煌舞獨有的特征。
三、民間舞蹈中的“三道彎”
(一)“三道彎”的體態特征
在中國境內東西南北各文化版塊中,民間舞蹈中的“三道彎”舞姿以其獨特的審美特征貫穿其中。所謂“三道彎”是指在舞蹈動作中頭、胸、腰與臀、胯、腿以逆反方向呈“S”型的形態。在中國的各民族舞蹈中,漢族最具代表性的是秧歌。一個扭”字把漢族民間舞的態勢形象地勾勒出來,各種各樣的扭,各地方的扭,彼此都有所不同。膠州秧歌的風格特點,當地老藝用“抬重、落輕、走飄、活動起來扭斷腰”來形容它的動律與風,舞蹈家們把它歸納為“腳擰、扭腰、小臂繞八字、手推、翻腕”,成了流動中特有的“三道彎”。安徽花鼓燈的風格韻味,是在安徽特有的地理環境與歷史件下形成的,既有北方的剛勁古樸,又有南方的靈巧秀麗的風韻,我們從安花鼓燈的圖片造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是一個典型的”三道彎”造型。傣族生活在亞熱帶氣候環境,這種環境決定了他們喜歡平、安靜的節奏。這種生活習性使他們的舞蹈充滿了安穩輕盈、然自得、秀麗靈巧的風韻,傣族舞蹈的特點是下肢多保持半蹲態,身體與手臂的每個關節都有彎曲,形成了獨特的“三道彎”,其情感表達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進行時膝部均勻地動,上身隨之左右擺動,但擺動的幅度不大,腳跟向后踢時快有力,落地時輕盈安穩。
(二)“三道彎”的動態特征
由于各個民族在舞姿中“三道彎”部位的高低、勁力的運用、動律與風格上均有較大差異,因此,同樣一個“三道彎”,可以從運動學的角度入手,把它們進行統一與歸納。流動中的“三道彎”也是舞蹈的基本動態特征。膠州秧歌是一種以調動身體各部位“扭、擰、韌、碾”,循環往復、連綿不斷,富有內在激情的漢族舞蹈,活動起來“扭斷腰”的動作特點,形成了流動中特有的“三道彎”,但膠州秧歌的“三道彎”是以腰為軸,以肩和腳的反方向擰動所形成的。云南花燈的“崴”是指在任何動作中,身體都要保持“S”形的左右擺動,從而也形成了運動中的“三道彎”,但云南花燈是以腰部動律伸延向上,使上身隨之向相反方向擺動,從而形成腰、胯與上身相對的、均勻而有規律的動作形態,也就此而形成了云南花燈中別致的“三道彎”。以上所列舉的是流動中的“三道彎”,雖然它們在表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鮮明地展現出了動態中的“三道彎”。敦煌壁畫中的許多舞人都是長裙在腰部緊裹,下擺逐漸寬大,長裙下部為兩段,這樣下身就顯得更加修長,而上身大都是寬袖外衣,中間突出婀娜的細腰,這種服飾上的對比人為地突出女性身姿的曲線美,為舞蹈的“三道彎”提供了天然的烘托,因此,敦煌舞的基本動態也是延續“三道彎”的風格特征。安徽花鼓燈的“三道彎”是胯與腰左右橫移,重心在半腳掌上,整個造型呈挺拔向上的曲線造型;而敦煌舞的基本體態是下沉、出胯、沖身,從而形成“三道彎”,從而構成了一種剛柔相濟、曲線鮮明的柔、韌、沉、曲相結合的“三道彎”。
四、結語
東方人的傳統思維方式和舞蹈方式常常是曲線的,因而中國敦煌舞蹈和各個少數民族的舞蹈也相應的呈現出“三道彎”的舞姿。由于敦煌舞蹈和各個民族各自的民俗文化、審美觀念不盡相同,所以同樣的“三道彎”就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而正是這些姿態各異的“三道彎”造型,使得舞蹈魅力無窮,異彩紛呈,為古老的東方文化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