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業忠
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課程的教學不僅只是傳授理論知識,還需結合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培養小學生健康優秀的思想品德,實現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因此,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歸根結底是品德、思維能力的教學。如何從傳統的知識傳遞上升到小學生思維的培養,是每個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文章簡析思維可視化技術的特性,并結合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重點,提出該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建議。
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是小學生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品德與思維的培養不同于知識的簡單傳遞,說教式教學往往無法觸及學生的內在思維,深入大腦靈魂影響學生。因此,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升級教學模式迫在眉睫。如何運用思維可視化技術實現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教學升級,值得我們關注。
一、思維可視化技術概述
思維是人類與動物的本質區別,當人類通過社會生活與實踐學習在大腦中形成一定的思維路徑時,也就有了一定的思維。相應地,思維可視化技術是指以視覺化的形式將原本不可見的思維方式、思維路徑甚至思考的過程呈現出來的一種技術。這種可視化的過程能讓枯燥的知識更立體,更系統,更易被吸收。大家所熟知的思維導圖就是思維可視化技術中的代表之一,要把思維可視化技術運用在教學中,需要在認識上做如下調整。
1.認識到思維訓練與知識傳授的關系
教師不應忽視思維訓練與知識傳授中的任何一方,因為兩者始終是互相促進、和諧共存的。良好的思維能力訓練能推動學生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識,而脫離了知識的思維訓練,也就失去了載體,無法貫穿于知識傳授的思維訓練也只是高屋建瓴,紙上談兵。
2.正確定位課堂教學中的師生角色
思維訓練的核心是思想的互動與碰撞,因此,教師應從原來的灌輸講解者轉變為學習思維過程的引導組織者,學生從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成為思維的主人,雙方在不斷的互動與碰撞中,令整個教學過程鮮活起來。
二、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的運用
1.將思維可視化技術運用在教學目標的構建過程中
知識、能力、品質是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三大教學目標。但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偏重知識傳授,而忽略其他兩大目標。其實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材內容有清晰的單元主題劃分,因此,建議教師在教學備課時通過思維導圖提前把握教材整體內容,劃分單元重點,制定三維教學目標。
2.將思維可視化技術運用在學生學習方法的改善上
教學過程中,思維可視化技術能幫助學生大大改善學習方法。課前預習時,教師可根據教材和教學目標,為學生設置有特色的思維可視化課前預習題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搭建呈現自主學習成果的平臺,或上臺演講介紹,或組隊進行比賽,或進行別開生面的表演,還可通過圖示、視頻等解答學生疑問和進行課堂總結。
3.將思維可視化技術運用在提升課堂實效上
思維可視化技術的一大優勢就在于讓大腦的思維更清晰,讓思維的引導更自然。通過思維可視化技術,一方面教師不用再死板地強灌知識,可圍繞中心主題設置可視化的思維題目。另一方面在課程效果的評價和呈現上,也不用再局限考試試卷,而有了諸如思維導圖、圖像搜集與繪制、學生演講、特色活動組織等多種形式,課堂實效也清晰可見。
三、結束語
當下,課堂教學改革已經逐漸得到大家的重視和推行,課堂教學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單向傳遞上,還有興趣培養以及雙向的思維啟發。教師利用思維可視化技術嘗試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對學生內在品質的培養以及思維能力的啟發有良好的效果以及長遠的積極意義。因此,要想更好地推行素質教育,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心智發展,則應就思維可視化技術做進一步的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胡德海.探究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上旬刊),2015(7).
[2]王愛芳.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小學教學參考,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