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麗娟
摘要:英國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創作的《快樂王子》是一部內容生動、情感豐富的經典童話作品。自問世以來,在各國都廣受歡迎。本文筆者基于漢斯·弗米爾的目的論來分析蘇福忠、張敏的中譯本,試圖分析哪個譯本的翻譯更適于目的語讀者——兒童閱讀。
關鍵詞:目的論;《快樂王子》;兒童文學
奧斯卡·王爾德是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著名的作家、戲劇家、藝術家。他創作的《快樂王子》講述了一個王子活著的時候從不知道王宮外面的事情,死了以后變成雕像的他為了幫助窮人,小燕子為了幫助快樂王子,最后被凍死了。快樂王子的雕像被燒了,只留下破裂的鉛心。最后上帝派天使取兩樣最珍貴的東西——快樂王子和小燕子。這篇童話的譯文應該讓讀者充分享受原作者的語言,感受從兒童視角中所看見的童話世界。
一、目的論和兒童文學翻譯
目的論是德國功能主義的主要翻譯理論之一,由德國學者漢斯·弗米爾提出。
根據目的論,翻譯應遵循三個法則。第一個是目的法則,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的選擇,是由譯文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的。《快樂王子》的接受者應該是兒童,譯者應采取適當的翻譯方法和策略來使兒童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一般兒童文學的翻譯要求用形象具體、生動風趣的語言。第二個是連貫性法則,譯文必須符合語內連貫。最后一個為忠實性法則,原文和譯文之間應該存在著語際連貫。在這三條法則中,忠實法則從屬于連貫法則,而連貫法則和忠實法則都服從于目的法則,所以我們會著重從目的法則,也就是譯者依據目的采取的翻譯方法策略來分析文本。
二、目的論下的兩種譯文的翻譯策略比較
兒童文學的翻譯者是成人,而目標讀者主要是兒童,由于兒童與成人的差異,所以兒童文學翻譯不同于一般的文學翻譯。賴斯在《翻譯批評》中也提到為了使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理解原文,有許多修飾的方法可以采用,例如縮略語,省略,簡化,強調轉化等。下面筆者將試從詞匯,語法和修辭三個方面分析來看蘇福忠、張敏的譯本能否接近翻譯目的。
(一)詞匯方面
兒童文學翻譯的詞匯要淺顯易懂,同時盡量避免晦澀難懂和粗俗不健康的言詞,具體來說,作者會較多地使用感嘆詞來體現童趣,翻譯時要注意這些成分的傳達。
例1: “But before he had opened his wings, a third drop fell, and he looked up, and saw——Ah! what did he see? ”
譯文:“他還沒有張開翅膀,第三滴水又掉了下來,他抬頭一看,只見——唔!天哪,你猜他看見了什么?”
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譯本中使用了許多感嘆詞,增譯了“唔!天啊,你猜”這樣的字眼,使譯文讀起來像是故事的作者直接向兒童講故事一樣。這種譯法可以引起兒童的注意,保持他們的閱讀興趣,期待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二)語法層面
在語法層面上,語序的順序對于兒童的理解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2: High above the city, on a tall column, stood the statue of the Happy Prince.
譯文:在高高的城市上空,一根頂天立地的柱子上站立著快樂王子的塑像。
在原句中的倒裝句式的運用,譯者會考慮是保留倒裝句式還是譯成正常語序才可以更好地使目標讀者理解。譯文選擇保持原文的倒裝句式,增強了語言效果,讀起來更加形象,有畫面感。
(三)修辭層面
在修辭層面上,中英文都采用多種修辭手段以增強文本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對于兒童讀者而言,生動形象的修辭會讓他們一下子理解原文并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例3: The Happy Prince never dreams of crying for anything.
譯文:“看看人家快樂王子從來不為芝麻點兒事又哭又鬧。
譯文加上“看看”、“人家”這兩個詞,譯文更加口語化,更符合給孩子講故事的語氣。另外,他們還加上“芝麻點兒事”一詞,這種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增加了譯文的趣味性和形象性。
三、小結
從上面的對比分析中,可以看出目的論對兒童文學翻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以“目的法則”為原則,心中牢記讀者是兒童,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以生動風趣的語言展現原文,這樣才能翻譯出深受兒童喜愛的作品。
參考文獻:
[1]Vermeer,H.J.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 [J].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87:13(2).
[2]林燕華.論“功能加忠誠”視角下的《快樂王子》漢譯本[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12(1).
[3]王爾德.快樂王子[M].蘇福忠,張敏譯.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