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楠+張正涵+戚海琴
摘 要: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便是空氣質量持續惡化,霧霾天氣亦頻頻出現,帶給人們身心健康極大的危害。霧霾的治理應于根本上解決,針對性地調整能源結構,合理處理能源結構調整與霧霾治理之間的關系,提出最優政策處理霧霾治理中的問題,確保霧霾得到有效處理。
關鍵詞:能源結構調整 霧霾治理 最優政策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4(a)-0121-02
城市霧霾持續嚴重化,使得人們都高度重視霧霾治理工作。近年以來,我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霧霾天氣大范圍出現,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活與健康,亦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我國霧霾情況的持續加重,導致我國吸引外商投資受到極大的阻礙,北京國際大都市形象亦隨之受損,這遠比經濟利益損傷嚴重[1]。因此,探討能源結構調整與霧霾治理,并提出相應的最優政策選擇,對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
1 我國能源結構現狀
1.1 能源供給結構現狀
我國幅員遼闊,在這廣闊的土地面積中蘊藏著各種不同的能源,但煤炭資源儲量較多,現已明確的煤炭儲量超過了3萬億噸。煤炭資源始終是我國能源供給結構中的重要組份,再者便是石油、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與其他能源,我國煤炭生產量一直保持在73%以上,而石油占比則持續降低,天然氣比重雖然不斷增長,但數值極小,水電、核電與風電波動式上升。可見,我國能源供給結構不平衡,而這除了與煤炭儲量大有關,更是因技術水平所致。我國現已具備較完整的煤炭工業體系,煤炭開采技術水平亦不斷提升,但天然氣與石油等類能源開采時對技術水平有著極高的要求,致使可開發程度被嚴重限制,我國供給總量亦少,絕大部分都是依靠進口[2]。而我國水電、核電、風電等類能源的生產技術并不成熟,目前并不能大量開采,亦滿足不了現代化社會經濟發展下的市場需求。
1.2 能源消費結構現狀
能源供給結構與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息息相關,因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是以煤炭為主的,致使能源消費結構不平衡。一次性能源消費中,煤炭資源非常重要,而石油所占比重逐漸降低,天然氣則極低,不過近年來呈逐漸上升趨勢。水電與核電、風電消費量所占比重均是平穩的,但卻始終小于10%,這與我國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相關。
2 霧霾天氣產生的能源結構因素
城市霧霾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所致,其中自然因素是指特定天氣、氣候條件所致,此方面因素極具客觀性,不會因人的意識而轉移;而人為因素是指人為操作所致的霧霾天氣,可經人的主觀能動性降低或是規避,通常此方面因素主要有工業生產時的污染物排放與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亦或是機動車尾氣造成的污染,但煤炭是城市霧霾天氣的關鍵。PM2.5的組份為燃煤、工業污染、二次無機氣溶膠、生物質燃燒、垃圾焚燒、土壤塵與汽車尾氣等,其中燃煤與工業污染、二次無機氣溶膠物質的比重最大。但這三種組份均是因煤炭資源被大量消耗所致[3]。比如我國北方地區的居民冬季均是集中供暖,而集中供暖是依靠燃煤實現的,加上用煤量的不斷增長,致使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于大氣中,這亦使得霧霾天氣多發生在冬季,這亦說明以煤炭資源為主的能源結構對霧霾天氣的形成意義重大。依PM2.5的形成而言,其間主要污染物為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我國大約70%的二氧化硫及煙塵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均與燃煤有關。
3 能源結構調整治理霧霾的措施
3.1 加強政策法規保障
國家要不斷加強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的政策性法規保障,應以制度來嚴格限制PM2.5形成。根據霧霾情況制定國家與省份能源結構調整整體規劃,并明確各個階段的任務與行動方案,各能源管理部門亦務必具有明確的職能,要及時與各部門、各行業組織進行溝通與交流,要讓各個部門都達成共識、積極協作,務必確保能源供給消費結構所占比例協調。制定出適宜的政策法規,以法律層面來約束不清潔能源應用范圍、額度,提出合理的政策法規,以加強執行力度,政府要積極引導各項工作的展開,以便全方位防止PM2.5形成。
3.2 加強科學技術創新與引進
國家要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并積極引進新型技術,以便推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并加強各種新型技術應用,用各種技術降低霧霾發生率。政府要不斷鼓勵能源開發技術創新,為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開發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必要時可給予相應的資金投資。要充分利用可用創新資源,確保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可將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作為基礎,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服務平臺,確保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技術可更好地服務于霧霾治理工作,打破太陽能、風能、核能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開發技術的壁壘,推動新能源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大量供給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以此類能源替代煤炭資源,有效降低燃煤后污染物排放量,確保霧霾天氣發生頻率有效減少。
3.3 加強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要不斷加強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以產業結構轉型改善霧霾情況。傳統高耗能產業務必不斷改革,將綠色生產理念融入工業生產中,確保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快速轉變為集約型,選擇先進的機械設備,并充分運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促使企業生產效率提升,降低能源消耗量與污染排放量。要不斷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擴大第三產業市場范圍,提高第三產業的生產水平,使得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有效提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是能源結構調整的關鍵,以此可有效改善城市霧霾情況,提高城市空氣質量。
3.4 加強對外合作水平
要不斷加強對外合作水平,積極獲取各類外部支持。可以對外合作學習發達國家的新型開采技術與經驗,并引進各種新型技術設備服務于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研發,以便有效降低煤炭資源替代能源所需的資金成本[4]。并加強與霧霾治理專家的溝通與交流,學習霧霾治理成功國家專業人才的理念,不斷引進更多的專業人才,可聘請專業人才對我國的核能、風能、生物質能開采進行指導,確保此類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開采工作煥然一新,亦可組織相應的人才去國外學習,以便為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能源人才隊伍組間做準備。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海外融資,不斷吸引更多的外商參與我國的能源結構調整,并為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開發吸引更多的資金,國家亦要積極鼓勵極具實力的能源開發企業去往國外能源開發區域,學習更多的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供給途徑。清潔能源生產成本的不斷降低,供給規模的有效擴大,以此逐漸改善我國的能源結構,減輕我國城市的霧霾嚴重程度,減少霧霾情況發生率。
4 結語
城市霧霾天氣會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其能見度水平低,會降低交通行車的安全性,極易引起較大交通事故,對社會大眾的生命與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而霧霾天氣所致的空氣污染會對人類與動植物的成長造成極大的危害,比如PM2.5被人類吸入后便會引發呼吸道或是心腦血管類疾病,嚴重時會誘發各種癌癥。我國要不斷致力于霧霾治理,該文簡述了我國能源結構現狀,分析了霧霾天氣產生的能源結構因素,提出了能源結構調整治理霧霾的措施,以加強能源結構調整,加強政策法規保障、科學技術創新與引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及對外合作水平,為霧霾治理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孫雪松.霧霾治理中地方政府職責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6.
[2] 魏巍賢,馬喜立.能源結構調整與霧霾治理的最優政策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7):6-14.
[3] 王俊,陳柳欽.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轉型與大氣污染治理對策[J].經濟研究參考,2014(50):32-39.
[4] 王俊,陳柳欽.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轉型與大氣污染治理[J].中國國情國力,2014(7):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