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抓住取材、立意、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極為重要的一環,語文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實踐積累,闡述常見的作文修改策略。
1.以學生為中心
在傳統的作文課堂上,作文批改一般都由教師一手包辦,脫離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實際,往往費時費力,效果欠佳。由教師一手批改學生的作文,剝奪了學生修改作文的優先權,使學生喪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動性。葉圣陶先生就曾指出,在作文修改中,應該改變古來的傳統,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教師只給予引導和指點,要把重點放到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上。文章該怎么改,由學生自己去思考決定。學生習作寫好后,教師可將作文本按組分配,既要求作者自己修改,也要求同學互改。當然,無論是自己修改,還是互相修改,都是最大化讓學生接觸自己的作文,改變教師一人主導修改的現象。在學生修改的過程中,每名學生輪流閱讀其他同學的習作,并將自己的閱讀感受或者評語直接寫到習作后面,這本身其實就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辦法。修改的過程完全可以成為學生寫作水平提高的過程。
2.列出提綱,討論修改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相關的主題,閱讀素養和寫作的訓練點就分布其中。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必須特別注重單元備課,在課文中找個明顯的寫作訓練點和聯系點,在每一節課上都針對這個寫作訓練點進行強調和訓練,包括作業的布置也圍繞這個寫作訓練點進行設計。每個單元之后的習作課,教師只是給出主題,學生們通過小組討論確定本小組的習作題目,并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列出文章的提綱。課堂上,要圍繞提綱進行討論,進一步修改,幫助學生確立寫作的方向以及內容構思。不同的文體,描寫側重點又各不相同,通過一次次的修改和討論,對學生安排文章結構訓練邏輯思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重視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是文章的生命力,學生缺少的正是捕捉細節進行描寫的能力。為了讓文章更充滿活力,具有生命魅力,在修改過程中,要注重指導學生修改細節。例如某學生在描寫媽媽阻止爸爸吸煙這件事情的上,原文是這樣來寫的:“媽媽聽到廚房門‘咔嗒一聲輕響,就沖到爸爸面前,一聲大吼:‘把煙拿出來!”孩子經過思考,回放當時的畫面之后,他增加了幾個動詞,使得媽媽的機警和禁煙決心躍然紙上。修改之后文章如下:
媽媽聚精會神地盯著電視機上的節目,哭得涕淚橫流。只見爸爸躡手躡腳地走進廚房,“咔嗒”一聲將廚房的門關上了。說時遲那時快,媽媽“噌”的一下從沙發上蹦起來,像踩著風火輪一樣來到廚房門口……由此可見,一個個生動的細節描寫就像是組成這篇文章的充滿活力的細胞,只有用好細節,才能讓文章有神采。
4.重視相互修改
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很多時候是達不到最理想效果的,究其原因,無非是知識面相對狹窄,看問題的思維方式存在差別;再就是僅僅從自己的角度修改文章,思路單一,容易出現思維定勢。采取以學生互改作文的方法,可以避開這這些問題,而且容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學生互改之前,根據本次作文的訓練要求,老師要向學生明確本次修改的主要任務和目的。筆者通用的方法是: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一般情況下把學生按照不同的作文水平分成五人一組,并要求每位組員都要閱讀其他人的作文。在修改時,如自己遇到認為需要修改的地方,應該說明修改的原因,并向作者征求相關意見。對有爭執的問題,教師可以給予點撥指導。總的來說,作文互改法可以集思廣益,既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更好地激發學生修改作文的積極性,又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和修改作文的能力。通過一次次討論修改,孩子們的習作能力才能在修改中得到提升,一篇篇好文章才能在修改中誕生。
“文不厭百改”,學生應該“搶占”修改作文的優先權,發表各自的看法,并推敲、選擇恰當的表述方式,培養學生的寫作和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讓學生在長期不斷的作文修改訓練實踐中養成自覺修改文章的習慣,以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王芙蓉,孫曉芬.淺談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8(9).
[2]秦訓剛,晏渝生.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