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加濤
摘 要:隨著核技術的發展,核技術廣泛應用于工業、醫療、科研等領域,核技術應用項目的數量與日俱增,我國輻射環境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其輻射事故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可低估,為確保輻射環境安全,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面對新形勢下的新要求,探討核技術應用輻射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思路,共同提高輻射安全管理水平。
關鍵詞:核技術 輻射 監管 監測
中圖分類號:X9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c)-0177-02
1 環保部門輻射環境監管面臨的形勢
隨著當前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核技術應用在社會發展中得到廣泛應用的同時,我國社會輻射源也在不斷增多。雖然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但實際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由于大部分核技術應用單位對輻射認識不到位,導致核技術應用單位沒有健全的、安全的防范措施,對恐怖分子的防范不夠,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一旦出現輻射事故,往往會對人民群眾的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這使得我國環保部門在輻射環境監管工作中面臨著艱巨的任務, 現有的輻射環境管理未來將難以適應核能快速發展的形勢和監管專業化的要求。因此,強化輻射環境管理已經成為我國環境保護部門的重要工作之一。
2 輻射環境監管存在的問題
2.1 輻射監管部門分工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規定了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并在《關于放射源安全監管部門職責分工的通知》(中央編辦發[2003]17號)的有關規定進行了分工,而目前還沒有對應的劃分細則,導致兩個部門的規章制度出現重復內容,造成環保、衛生行政部門管理重復和監管缺位現象并存,例如在輻射安全年度評估、個人劑量監測和場所監測大部分內容重復,增大了對醫療行業核技術應用單位的負擔又浪費了資源。另外,國家核安全局對核與輻射安全實行獨立統一監管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但監管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理順,目前在環保部門的放射源與射線裝置監管體制中,一方面缺少對各類核技術應用單位輻射環境和個人劑量的具體監測要求,以及對第三方輻射環境監測技術服務市場的資質要求,無法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進行審查;另一方面,缺少對各級應急準備和響應情況及相關應急監測方案的管理規定。
2.2 輻射環境監管的分級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許可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了對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需要進行分類分級管理,在現在進行核技術應用輻射安全監管的實際工作中,我國省級環境保護部門除了國家法規規定的不能下放的部門管理責任和管理權限之外,已經將部分環境管理的權限和責任委托或下放到了我國基層環境保護部門。這從整體上體現了我國環境保護部門的由上而下的分類審批觀念和分級管理的理念。但是,從整體上,由于在制度建設和監測設備上還存在著漏洞,導致了輻射環境監管工作的分級分批監管工作的實際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3 輻射環境監管的特殊性
輻射環境安全監管與傳統環境監管工作相比,具有特殊性。輻射是指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圍空間或物質發射并在其中傳播的能量的統稱。在核技術應用中,存在著α、β、γ、中子及X射線,對人體造成傷害,而這些都無法用肉眼進行識別,因此在進行輻射環境監管時,環保部門必須配備專門的輻射檢測儀器設備。并且根據核技術應用的實際使用情況,不同類型的輻射源,選用不同的監測儀器設備。通過輻射監測設備判斷輻射源是否存在,輻射是否泄露,并能夠及時對出現的突發的輻射情況進行應急處理或查找失控的輻射源。輻射環境監測是輻射環境評價的基礎并對其起監督作用,如果缺乏必要的檢測設備,輻射監管就形同虛設。
2.4 輻射安全監管人才不足
高素質人才隊伍是輻射環境監管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從整體上來看,當前我國國家級和省級環保部門人才結構相對合理,輻射監管人員受教育水平比較高,基本上都是研究生以上學歷,多數均為輻射專業的人員。但是突出對比的是,基層環保部門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市縣級環保部門工作人員以本科和專科生為主,并且多數非輻射專業,人員整體素質較低,尤其是縣級輻射監管人員經常身兼多職,而且部分市縣級只有一個人在具體負責輻射監管工作,人員變動較大,業務熟悉程度不高,不能夠對輻射環境的危害以及潛在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管理,導致了我國環保部門在進行輻射監管不全面,輻射環境監管工作難以取得預期效果。
3 強化輻射安全監管的分析
3.1 加強市縣輻射監管能力建設,構建完整輻射安全監管網絡
結合地區核技術應用的監管需求和經濟水平,推進輻射監管能力建設,鼓勵區域經濟發達和重點地區進一步增強配置標準和設備水平,幫助經濟困難的地區配備足夠的監管人員及設備,完善監管網絡,為工作開展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和有效的技術保障。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不斷強化輻射監管、監測環保隊伍建設,優化基層人才隊伍,保持監管網絡和成員相對穩定。二是按照《全國輻射環境監測與監察機構建設標準》要求,進一步推進健全市縣級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制訂市縣達標建設標準,對地方政府在人員編制、經費保障、業務用房和儀器設備等條件作出強制要求,保障技術支撐。三是加大市縣級現有輻射監管、監測人員的培訓力度,增強輻射監管、監測專業技能,切實提高輻射監管、監測人員的業務水平,形成能夠有效承擔輻射監管任務的隊伍,使輻射安全監管工作有效落實。
3.2 規范輻射安全監管,實現網絡化監管
響應李克強總理“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推進行政體制改革,轉職能提效能”,進一步完善輻射安全監管法律法規,從法律層面將監管權力切實下放,并協同各相關部門劃清更加具體的職責,強化與其他各部門的互相聯動,密切配合,避免職能重復或監管缺位的現象,同時我國環保部門在輻射環境管理制度制定時,應該按照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情況在加強環保行政審批的同時,完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分類分級審批制度。制定具體核技術應用的行政審批流程及辦理程序,健全完善市縣級輻射環境安全監管問責制,將行政審批事項移交政務中心統一受理。
3.3 強化輻射監測質量管理
制定《輻射環境監測機構資質管理辦法》,對承擔輻射環境監測任務機構的資質認定與管理作出規定,重點對資質條件、資質證書的申請與審批、人員的資格考核和技術培訓,以及輻射環境監測工作的范圍作出明確要求。加強對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及下屬各級輻射環境監測機構輻射環境監測工作的管理,規范輻射環境質量監測和核技術應用單位自身的輻射環境監測行為,全面監管社會第三方輻射環境監測服務市場。
3.4 提升輻射事故應急能力
推進基層輻射應急能力建設,修訂和完善核與輻射事故應急預案,針對性地指導完善適用于市縣級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分類設立應急監測能力標準,強化定期演練機制,尤其是第一線的輻射監管人員。在制訂和完善應急監測相關規范和標準同時,進一步提升應急硬件能力,使之能夠隨時擔負起輻射環境應急監測任務。
4 結語
核技術應用輻射安全監管是我國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社會穩定和創建同步小康的重要基石。通過對我國輻射環境監管、監測相關法規以及輻射監管所處的階段的調研,構建完整的輻射環境安全體制,提出完善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以及新環境下的工作需求建議,可為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核技術的開發與和平利用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毛春雷.環保部門環境輻射監管中存在的問題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6,13(8):87-88.
[2] 李錦,柳加成,張艷霞,等.我國輻射環境監測法規體系研究[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15(1):5-8.
[3] 王建國.輻射環境監測在輻射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