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陳朝明+趙佳

摘 要:傳統問診教學問題較多,不能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為改變現狀,筆者將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設計思路用于問診教學改革。實踐證明本教學設計基本符合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設計思路,能夠使學生學習自主性、問診的熟練程度及行動能力得到提高。對問診教學有改進效果,在將來的教學中有繼續(xù)應用和進一步改進的必要。
關鍵詞:工作過程 系統化 問診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4(a)-0205-02
《診斷學》是臨床醫(yī)學中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yè)核心課程,是臨床醫(yī)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功。問診是診斷學中的第一個基礎環(huán)節(jié),能否順利問診、全面地采集病史,對做出正確的診斷至關重要;同時通過問診的過程,醫(yī)師還可以和病人建立初步的良好的人際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避免醫(yī)患糾紛。
1 教學現狀及問題
1.1 教學現狀
我院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為三年制高職專科,在校學習兩年,實習一年。較本科臨床醫(yī)學生,部分學生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欠缺;基礎、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力較差;課時少;可利用臨床實踐資源有限。教學中問診采用理論教學為主:教師對問診的內容和原則進行講授,要求學生掌握主訴、現病史、既往史的內容與問診技巧。之后安排4課時左右的時間進行臨床見習,學生分組對帶教老師選取的病人進行問診。
1.2 存在問題
(1)教學資源不足:帶教老師日常工作任務重,對學生床旁問診指導不夠;患者不配合;學生問診機會少。(2)問診練習不夠:學生進入病房緊張不自信、不知道從何問起;存在問診順序混亂、遺漏較多、重復問診等。(3)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理論學習問診技巧僅僅來自語言,比如要避免誘問和套問、避免在問診中使用醫(yī)學術語等,即便學生記住了理論知識,在初次問診中仍然容易出現。(4)知識缺乏整體性:學習診斷學時學生對疾病無系統認識,對伴隨癥狀和必要的鑒別癥狀問診無的放矢,遺漏或無鑒別意義[1]。
上述問題集中反映出傳統的問診教學不能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經過理論學習后學生仍然對問診的內容不熟悉、欠缺問診的系統性與連貫性、欠缺人際溝通及問診的技巧。
2 工作過程系統化在問診教學中的應用
為解決以上問題,提高學生問診的實踐能力,筆者參照“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改革方案,對問診教學做了一些改革。因我院“工作過程系統化”教學改革善屬起步階段,本文僅闡述將其設計思路用于問診的教學嘗試[2]。
2.1 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概念、特點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改革起源于德國,經過著名教育家姜大源先生多年的研究和推廣,目前我國多所高職高專院校的部分課程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被認為是當今高等職業(yè)院校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工作過程”的概念,是指個體“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是指將某一行業(yè)的典型工作過程融入到學習中的工學結合的教學過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fā)的宗旨是“以就業(yè)為導向、以職業(yè)為載體的人的全面發(fā)展”。
2.2 教學具體實施過程
課程設計遵循以下程序:明確工作結果類型→分析工作過程要素→以各要素為載體設計學習情境→篩選學習情境→完善實施學習情境。
(1)分析工作要素、選擇和確立教學情境(載體),將“學”轉變?yōu)椤白觥薄2辉購娬{主訴,現病史的概念和內容等學科體系的問題,而是強調“怎么問、問什么”等行動體系的內容。教師到臨床調研收集大量典型案例,以職業(yè)助理醫(yī)師資格考試大綱及助理醫(yī)生規(guī)范化培訓大綱為范圍,結合內科學教材,篩選、設計和編寫問診大綱,應用于教學當中。(2)情境練習。依據初步了解工作方法→掌握熟悉工作過程→收集體會工作技巧→實踐形成工作經驗的遞進關系,情境練習實施如下[3]:
①觀摩和模仿:首先由兩名教師扮演醫(yī)生和患者,以常見病“肺炎”為例,進行詳細問診。本階段改變講課的形式,將問診的內容及注意事項融合在問診的工作過程中,確定典型的工作過程,梳理具體步驟,讓學生如身臨其境,進行觀摩學習。②常規(guī)練習:普通患者的問診。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案例,結合內科學知識點自己編寫問診提綱,并兩人一組進行循環(huán)模擬問診。問診中尤其要注意與主訴有關的癥狀和鑒別癥狀。每次問診結束,小組進行總結,同學和教師提出建議,找出問題下次改進③提高:特殊患者的問診(病情較輕,但性格急躁、不信任、不配合問診等)。教師命題、學生提前進行預習。培訓部分青年教師和學生根據案例扮演標準化病人,學生對其進行問診。本階段除了強調一般問診外,主要訓練學生的人際溝通、解決問題、避免糾紛的能力。④內化和遷移:特殊患者的問診(病情急、重患者)。除采用標準化病人輔助練習外,主要由學生查找資料進行練習。強調學生分辨病情的輕重、判斷急緩的處置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臨危不慌、急而不亂的職業(yè)素質。⑤臨床見習實作:經過上述反復模擬練習,再讓學生進入內科病房進行實際問診,教師不再進行指導,而是在旁觀學生表現,對其進行考核評價。教學全過程完成了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的六步法訓練。
3 結論
經過一個學期的反復練習,筆者觀察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從開始的被動學習逐漸轉變?yōu)橹鲃訉W習,從最初的單純模仿到開始自主發(fā)揮。對教學班60人進行問診能力自評及教師考核統計顯示學生自主性、問診的熟練程度及行動能力得到較大提高(表1所示)。
本教學設計基本符合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設計思路。選擇臨床案例為載體屬于同一范疇,具有可比較性,并且各載體為平行、遞進、包容的關系。符合載體的可遷移性、可替代性和可操作性三原則。通過不同癥狀、疾病以及一些病患常見情緒問題融入的不斷問診,形式上是重復問診的程序和步驟,本質上是提高知識和技能,同時也極大限度地彌補了臨床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經過實踐驗證,對學生問診教學有明顯的改進效果,將來的教學中能夠繼續(xù)應用和改進。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論高等職業(yè)教育課程的系統化設計—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fā)的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9(4):66-70.
[2] 姜大源.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結構的理論基礎[J].職教通訊,2006(1):7-9.
[3] 張敏.工作過程系統化《兒科護理學》課程的構建實踐[J].中國臨床護理,2015(4):34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