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允嶺
摘 要:學生是化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化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做好化學課堂教學中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化: 學生角色的優化、教學重心的優化、教學方法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化學課堂學習有效性的把握,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教師要長期不斷進行努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進行各方面的優化,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引言
初三化學課堂傳統的教學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即在化學學習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但是在具體教學中的實施總不盡如人意,教師主導,導得過多,學生總是沿著教師鋪設好的道路學習化學,學生圍繞教師轉,其主體地位并沒有真正得到體現,表現在化學學習上課堂聽得多、記得多,題目做得多,學生對化學的學習空間狹窄,方式單一。
新的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學生是化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化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顯然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最終目的,以學生身心發展為基礎,關注學生對化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在化學學習中教師應組織、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推理與交流等活動,要做到這些,可以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化。
二、學生角色的優化
課堂學習中教師不要再認為講得越多越好,這樣只會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要把學生的角色優化為是可燃的“火把”,而不是只用來接受的“容器”。
傳統教學重結論輕過程,只告訴學生是這樣,沒有告訴他們為什么這樣,學生學習的激情沒有被點燃,其效果自然事倍功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供給學生動手動腦探索的機會,讓他們從認識問題的具體背景開始,去經歷理解與表達問題的過程,親自嘗試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要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尊重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對知識進行感知、理解、改造和重組。教師要承認學生的差異,最大限度滿足不同興趣、不同認知能力、經驗不同的學生學習需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使課堂學習成為心與心的交流、智慧與智慧的啟迪、快樂與快樂的傳遞過程,從而讓課堂學習充滿生機與活力,教師充滿智慧,學生充滿激情。
如在引入微粒可分的教學過程中,我用了炭作為實例,大塊的炭可以燃燒;大塊的炭分成小塊炭也可以燃燒;磨成炭粉仍可以燃燒,這說明了什么?顯然告訴學生某一物質分到最后的粒子還能保持該物質的化學性質。接著提出:這種粒子消失了嗎?能體現物理性質嗎?……這樣,看似抽象的知識,由于貼近日常生活而使學生興趣倍增,求知欲增強。
三、教學重心的優化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僅僅注重知識的給予,更應重視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應將教學重心優化為在啟發、點撥、幫助中引導學生獲得新知。給學生創設一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廣闊發展空間,盡可能給他們一些思考的時間、活動的空間以及自我表現和交流的機會,多一些嘗試成功的體驗。
如何啟發、點撥學生,我想不外乎生動活潑的語言,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第一,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信息的載體,使用生動、形象、風趣、幽默的語言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他們就會自覺地主動去探索問題,尋求目標,用自己的潛能去突破難點。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語言不僅是一般用于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而且是傳播知識、影響學生的思想、品質的工具。教師應注重自己語言修養,力求簡練、生動形象、通俗直觀,增強語言的表現力。講課時深入淺出、繪聲繪色、生動形象、風趣幽默,在配以適當的手勢、溫情的眼神,就能創設出一種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第二,我們還應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教學是師生雙方知識與情感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應該憑借自己的感情色彩來感染學生的求知欲,形成寬松的教學氛圍。教師的微笑是一種無聲的語言,能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教師的目光不要漏過任何一個學生,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和關懷、愛護及期待他們成長的信心。如在課堂教學中,可結合一些化學演示實驗,盡可能地把一些平時經常沉默的孩子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其他學生面前展示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給他們適當的表揚,培養他們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盡可能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學習。
四、教學方法的優化
實驗是化學的靈魂,是化學魅力和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源泉之一,是培養學生積極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這也是我們教師教學方法中最需優化的一個方面。
我在實際教學中盡量做到:①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親自動手,大大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身體驗成功的喜悅,會使他們學習興趣更濃,探索、創新的動機更強烈。②變驗證實驗為探究實驗,如鐵生銹條件的探究實驗,需要時間長。我就先提出問題,做適當的引導,給學生創設研究問題的情境,讓學生親自感受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樂趣,積極尋求最佳解決方案。③開展課外科技活動,設計家庭小實驗,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的問題,要抓住教材的主要內容,抓住學生認知規律,還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太深,也不能過于簡單,要難易適中,使學生精神集中,注意力集中。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性,善于引導學生思考探索。對于學生錯誤答案,不要急于表態,更不能訓斥,教師要慢慢引導,用懇切的語調鼓勵并給予評價,對于學生回答中的錯誤,可調動全體學生進行評價。
例如:在做濃氨水使酚酞變紅實驗中,在一密封透明容器中放兩個小燒杯,其中A燒杯裝入10ml濃氨水,B燒杯中裝入20ml蒸餾水,滴入2~3滴酚酞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結論?通過演示實驗可觀察到滴有酚酞試液的B燒杯中溶液變紅。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其變紅呢?讓學生思考。學生可能提出如下假設:①B燒杯內酚酞要過一會才變紅色,與A中濃氨水無關。②A燒杯中濃氨水散發出一種肉眼看不見微粒慢慢溶解到B燒杯中,使B燒杯溶液變紅。
然后引導學生實驗探究:①在潔凈的燒杯C中加入20ml蒸餾水,滴入2~3滴酚酞,并罩住觀察現象。②另取兩燒杯,一只溶液與B相同,另一只裝蒸餾水罩住觀察現象。③小心聞A中濃氨水刺激性氣味,取少量氨水注入試管中,滴入酚酞試劑觀察現象。④把燒杯A中濃氨水滴入燒杯C中觀察現象。
在通過學生討論達成共識:①氨水能使酚酞溶液變紅。②A中濃氨水有肉眼看不見微粒逸出進入B中,使溶液變紅。③說明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氨分子總是不斷運動。④氨水顯堿性。在整個過程中可讓學生積極參加,充分思考,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五、結語
總之,培養學生對化學課堂學習有效性的把握,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要求我們教師長期不斷的努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進行各方面的優化,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創造良好教學情境,著力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積極性,使其化學成績不斷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劉知新.化學課程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黃 誠.淺議初三化學課堂教學的優化[J].考試周刊,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