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焱
【摘要】血管周圍性皮膚疾病包括多種疾病,我院治療觀察的主要是結節性紅斑、硬紅斑、結節性血管炎及白塞氏病的患者,對上述幾種疾病,以中醫藥為主,進行治療觀察,獲得較好的療效,其中明確診斷,病歷記載比較完善,患者能堅持治療者56例,今將其治療方法、療效觀察和幾點體會,報告如下。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血管周圍性;皮膚病
【中圖分類號】R75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2..01
1 病 例
例1:劉XX,女性,42歲,因下肢紅斑結節4個月,女陰潰瘍2個月而于2011年3月27日入我院治療,自2010年冬開始,下肢有紅斑結節發生,數目較少,時起時消,服中西藥而緩解,未引起注意。最近四個月來,下肢出現較多的皮損,全身乏力,下肢沉重,浮腫,近10天來,晚間有發冷發熱,下肢皮損有劇疼,以致行動困難,雖在他院應用抗風濕、止痛等藥物仍無效。近兩個月來,外陰部分發生潰破,有尿痛、局部疼痛,用抗感染治療后,疼痛已減輕。但紅斑結節仍不減退,且在右手背也出現紅斑結節,故轉來我院治療。
既往史:有高血壓史2年。子宮肌瘤曾做局部摘除術。無煙酒嗜好。
查體:體溫37?C,脈博84/min,血壓154/100 mmHg(20.5/13.3 Kpa)慢性病容,下肢行動困難,無全身淋巴結腫大,咽峽稍充血,口腔無潰瘍,肝可摸及,無觸疼。皮膚無毛囊炎,下肢,右手背有散在紫暗紅色結節,指節至核桃大小不一,壓疼明顯。外陰在小陰唇有1×1.5 cm淺表結痂性潰瘍,無紅腫疼痛,局部淋巴結不大,下肢浮腫(+)。
化驗:血色素12.2 g%,紅血球387萬,白血球10200,中性76%,嗜酸性2%,淋巴20%,單核性2%,尿蛋白微量,紅血球2~3/mm3,白血球4~6/mm3。
西醫診斷:結節性紅斑,女陰潰瘍。
脈滑而少力。
舌質淡而少苔。
辨證論治:下肢結節性紅斑連續四個月未愈,慢性病容,有下肢浮腫,心慌氣短,全身乏力,月經不調,血色淡而少,舌淡,脈弱,皮疹色暗紫,且有慢性外陰潰瘍,乃是氣血不足,瘀毒阻于經絡所致,發于皮膚而成潰瘍,此種斑疹潰瘍乃是“寒瘍”“陰斑”之類,治宜補氣益血,活血通絡,清熱解毒。方用加減十全大補湯治療。每日1劑,連服6劑,結節性紅斑大部消退,已不疼痛,精神食欲均增進,心慌氣短也明顯好轉,再服原方加減七劑而諸癥基本痊愈。
例2:云XX,女性,23歲,因發燒,下肢有結節紅斑半個月而于2012年9月10日入我院治療,開始為全身酸懶乏力,下肢無力沉重酸痛,以后在下肢出現大小不一的紅斑結節,指節至核桃大小,鮮紅色,有自覺疼痛與壓痛,曾在鄉鎮醫院服用APC,消炎痛,與中藥,病情不減輕,反而日益加重,近兩日來發燒38?C,左右,下肢紅斑結節增多,且有腫脹發亮,疼痛。咽干、口渴,二便正常,食欲欠佳,晚上有五心煩熱。
既往史,去年夏天也曾在下肢出現過數個紅斑結節,不嚴重,服APC等藥2~3周自愈,未休息。
查體:體溫37.7℃,急性病容,雙下肢有指凹性水腫發亮,散在上肢紅斑結節,呈暗紫色,有明顯觸痛,無全身淋巴結腫大,咽不紅,無齲齒,心肺(一),肝脾未摸及,四肢脊柱無畸形。
化驗:血色素11 g%,紅血球321萬,白血球5200,中性67%,淋巴32%,嗜酸性1%。血沉100 mm/h,尿蛋白(±),白血球1~2個,皮膚病理報告為炎性改變。咽拭子培養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
診斷:結節性紅斑。
脈滑較有力,舌質紅有薄黃苔。
辯證論治:下肢紫紅色結節,疼痛,月經有暗黑色血塊,是瘀血阻于經絡之征。用加減四妙勇安湯治療一周而痊愈。2013年追訪,該病無復發,僅有時在陰雨天感四肢關節酸痛。
2 體 會
下肢紅斑,結節性皮膚病,在病因上可能完全不同,但在臨床癥狀表現上和在病理組織學改變上卻有相似之處。但根據祖國醫學“辨證”法則來進行分析,它們也有許多共同之點。因此,我們對上述幾種疾病的56例患者,按中醫“辯證論治”的原則做了療效觀察。56例中,痊愈率達39.6%,除3例效果不明顯外,53例均收到一定的效果。其中有的結節性血管炎患者,患病數年之久未能治愈,經用加減十全大補湯治療后獲得痊愈,上述有硬紅斑患者,以前單用西藥治療效果不明顯,結合用中藥后,效果明顯提高。又加上述的兩例典型病例,經用中醫中藥按辨證論治的方法進行治療,均獲得滿意的療效。這使我們更進一步體會到祖國醫學“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優越性。這類下肢的皮膚血管性疾病的發病機理可能與體內氣血兩虧,外受風、寒、濕、熱、毒、邪使血凝氣滯,阻塞經絡有關。從目前的療效上來看,上述的加減十全大補湯、加減四妙勇安湯等對下肢血管性疾病的療效是肯定的。
我們體會,要做到中醫的辨證與西醫的辨病相結合,既用西醫的檢查方法(包括血沉X線檢查和病理等)確定診斷,還要運用中醫理論辨證論治,做到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在治療上要吸取兩者之長。如我們治療幾例硬紅斑,單用西藥療效緩慢,單用中藥效果也不明顯。后來,我們一方面用西藥,一方面根據中醫理論辨證論治,以補氣、益血、溫寒、燥濕、解毒、活血化瘀等為治則,采用加減十全大補湯治療,效果就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臨床皮膚病性病學》[J].2007,424-427,405.
[2]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臨床皮膚病學》[J].2001,859-860,864.
本文編輯:劉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