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音
摘 要:音樂教學法課程是幼兒師范學校五年制大專、三年制中專學生必修的一門綜合性專業課。傳統的音樂教學法課程存在教學效果欠佳、理論與實踐脫節等問題。在進行了廣泛的社會、行業、幼兒園和學生調研的基礎上,青島幼兒師范學校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以“行動導向教學理念”為指導,大膽改革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結合教師的專業特點和音樂教學法課程的學科特點,成功地實現了行動導向教學理念與幼師音樂教學法課程的結合,創新性地提出了“學、教、做、思、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一、問題提出
音樂教學法課程是幼兒師范學校五年制大專、三年制中專學生必修的一門綜合性專業課。這既是一門研究幼兒音樂心理發展、音樂學習特點與規律以及如何對幼兒實施音樂教育活動的基礎學科,是一門科學性、理論性、實踐性、技能性較強的應用學科。傳統的音樂教學法課程存在教學效果欠佳,實際工作時理論與實踐脫節等問題。
行動導向教學源于德國的“雙元制”
職業教育模式,是一種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專業能力(即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和關鍵能力(除專業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如社會能力、方法能力)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行動導向教學以“行動導向驅動”為主要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把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以任務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學生通過對任務的討論、分析、操作及最終順利地完成任務,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這種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興趣,還能突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而我們的音樂教法課程需培養的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我們選擇了行動導向教學理念來改革幼師音樂教學法課程。
但是幼師音樂教學法課程又具有與其他工科類、制造類職業技能課程有不同的特點:它畢竟是一門教法類課 程。其終極目的是培養學生具備組織與指導幼兒音樂活動的能力,其特點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設計好的音樂教育活動可以不斷地反復修改使其達到更好的效果。
根據行動導向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幼師音樂教學法的課程特點,我們總結出了幼師音樂教學法課程的五大關鍵環節:“學、教、做、思、評”。
二、調研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與課堂觀摩,我們發現,應屆畢業學生實習中感到最困難的是音樂活動的組織與設計;往屆的在職教師認為工作中最困難的在于創新。此項差異的原因應當是工作經驗不同所致;被訪園長普遍認為近年幼師畢業生專業技能和素質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創新性思維欠缺,組織幼兒教育活動的能力不夠。
通過調研我們進行了深刻反思:為何我們的學生在學完音樂教法課后,還是在課堂中組織音樂活動時出現問題并感到困惑?幼兒園實際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目前我們的音樂教法課還延續著比較傳統的授課方式,存在著諸多問題。在新形勢下,幼師音樂教法課程教學必須進行改革。
三、“學、教、做、思、評”——行動導向教學在幼師音樂教學法課程中的實踐與探索
1.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指導下的課程標準
(1)以“學”定“教”,改革課程內容。“以活動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是行動導向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行動導向教學采用跨學科的綜合課程模式,不強調知識的學科系統性,而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行動導向教學中,知識不是零散的,而是分領域的。把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所需要的知識放在一起,形成一個領域,讓學生在這個知識領域里進行學習,以“學”所要達成的終極目標來決定“教”的內容。這樣的課程設計更有利于學生快速地掌握知識,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結構。因此我們將原來以“學科知識”為本位的課程內容重新分類。按照學習領域進行重新劃分,形成了新的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內容。
(2)以“學”定“教”,改變教材結構。由于舊版教材從內容到結構都不能滿足新的教學要求,我們對教材進行了重新編寫:采用學習任務指導書的形式,按照行動導向教學的六大環節(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進行分類,將每一環節中分為若干不同的學習任務。這種從“學”中延伸出來的“教”材,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2.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指導下的課程實施
(1)“學”:自主學習,先學后教。課程中知識性、理論性的任務,學生可以通過查閱各種書籍、文獻資料或者上網自主查閱來獲得完成任務的先前經驗。
課程中技能性、操作性的任務,學生可以利用教師提供的自學課件和微課來獲得完成任務的先前經驗。團隊制作了29個自學課件和44個微課視頻供學生使用,便于學生更加直觀清晰地了解技能操作流程。
課程中能力性的任務,學生可以利用教師提供的我們制作了四類素材庫:幼兒園優質課素材庫、幼兒園經典音樂素材庫、幼兒園優秀活動案例庫、幼兒園音樂劇素材庫。素材庫來獲得完成任務的先前經驗。我們制作了四類素材庫:幼兒園優質課素材庫、幼兒園經典音樂素材庫、幼兒園優秀活動案例庫、幼兒園音樂劇素材庫。優質課素材庫精選了109個經典幼兒園音樂活動視頻,對教學目標、方法、手段、過程進行了分析,對視頻進行編輯加工。我們還聘請青島市幼兒音樂中心教研組的專家教師團隊,為每一個優質課視頻撰寫評價。這些優質資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質量保證。
(2)“教”:教學相長,以學為主。①翻轉課堂——注重能力培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程中大量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將自主學習后的成果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出來,可以是學生自主制作的課件、電子雜志或微課等。學生在課堂上將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和講解,同時需要解決其他學生的疑惑和提問。這種課堂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能力”,而且促進了“關鍵能力”的形成,使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教師則擔任了組織者、協調者、指導者的角色。②模擬情境教學——教師是情境的創設者、過程的設計者和學習的引導者。教師先拋出問題,再創設幼兒園音樂活動的情境,由教師扮演幼兒教師、學生扮演幼兒。在模擬幼兒園教學的情境過程中,讓學生了解組織與指導幼兒音樂活動的方法和步驟,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歸納總結。這種教學的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需求,讓學習成為一種由內而外的自主性活動,使學生在情境體驗的過程中得到“關鍵能力”的提升,而且能使教師貼近幼兒園教學,緊跟教學改革的步伐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3)“做”:以做促學,學做合一。①多媒體作品呈現方式,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學生將自主學習后的成果以課件、電子雜志、微課等不同形式展現出來,這有利于促進學生各類專業技能提升。②說課答辯和模擬活動,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學生將小組設計的音樂教育活動案例制作成說課海報、模擬活動,并在全班范圍內進行說課、答辯和模擬活動展示。師生可以根據小組的說課、模擬活動的內容,進行隨機提問。這種方式既鍛煉了答辯學生的應變能力,考查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又培養了其他學生思辨和質疑的能力,還可以通過提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③實習基地實踐活動,加強“校”“園”合作,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真實地感受和體驗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活動,我們在每個班級中選擇一個在模擬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小組到幼兒園實地檢驗教學效果,并將視頻資料帶回學校供全班學生觀摩研討。這可以彌補校內模擬的實地局限,效果顯著。
(4)“思”:勤于思考,不斷完善。教師的成長是個極為復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的反思意識和能力至關重要。通過教學反思能夠不斷地提高教師的自我教學監控能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因此我們在課程中設計了大量的討論、交流、思考、完善的環節,引導學生先后四次修改活動設計方案并借助教材將這些思考的環節記錄下來,培養學生反思能力。
(5)評:多元評價、百花齊放。實現“學、教、做、思、評”一體化教學。①“以學定評,以評促學”。重視過程性評價,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引入評價機制。以合作學習中個人表現作為評價小組成員學習成績的重要評價指標,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②“做、思、評”三位一體的多元評價機制。多元性、發展性的教學評價要具有積極導向、展示激勵、反饋調節、檢查診斷、反思總結和成長記錄的多重功能。只有實現“做、思、評”三位一體,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利用課堂表現的評價標準量表促使學生不斷思考,對他人或本組的表現作出評價,培養學生反思能力。我們在教學中大量使用評價記錄表格,幫助學生隨時記錄課堂評價的內容。研究證明描述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這種成長記錄式的評價方式更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做”是評價的依據亦是評價的形式。我們在教學平臺上展示優秀作業,這種展示本身就是一種激勵性的評價。
四、教改實施的效果分析及收獲與啟示
探索“實踐”取向的教師教育模式是目前困擾師范類學校的一大教育難題,行動導向教學理念為我們帶來了啟示。行動導向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在行動中引導教學;要求學生通過任務引領來開展學習,在任務完成和問題解決過程中展開自我管理式學習。“翻轉課堂”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的環境和條件,教師成為學生的教練,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模擬情境”讓學生在模擬活動中深刻體會和掌握組織幼兒音樂活動的方法和步驟;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和交流的機會;“學、教、做、思、評”的一體化教學模式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個循環反復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知識,體驗學習的樂趣。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次教學改革成效顯著。但教學評價方式及內容還有待改進,仍須在學科綜合及促進學習的評價研究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 燕.行動導向教學在高職院校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2]張 良.職業素質本位的高職教育課程建構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