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在校本研修工作中,河南省李慧轉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立足于教師專業成長中存在的問題,圍繞“有效校本研修、促進專業成長”的主線,遵循著“以課題研究為依托,以課堂教學為載體,以教學問題為對象,以反思提高為特征,以同伴互助為宗旨,以專家引領為契機”的工作思路,從前期調研、建章立制、運行實施、反思改進、推廣應用等環節有條不紊地開展了一系列頗有實效的工作,探索出了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工作室“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經過近兩年的不斷研修,工作室“混合式”研修模式,很好地促進了教師團隊的專業成長,也帶動了區域教育的均衡發展。
一、“混合式”校本研修的總體目標與任務
(一)研修目標
基于研修學員專業素養和發展需求,著力落實新課標精神,針對數學學科的具體情況及學員的年齡、職稱結構、教學特點以及教學經歷,深入挖掘資源優勢,扎實工作,以團隊協作為研究方式,構建數學名師培養新的平臺,形成新的思路,尋求新的突破。通過混合式主題研修,深入研討和總結培訓經驗,提升專業發展技能;結合名師帶動,規劃學員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結合集中學習,使研修學員在專業知識和學術水平、課堂教學能力、課題研究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結合專項教研,提升研修成員的學科素養,帶動并培養一批“拔尖型”教師,成為潛在的中原名師候選人,從而能夠在本學校、本地區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二)混合式”校本研修任務
(1)開展專題研修,通過專題培訓,對課標進行深層次解讀,提升研修成員的教學理論素養。
(2)開展課例研究,依托“同課異構”活動,提升教師“讀懂課堂”的能力。
(3)開展網絡教研,依托工作室網頁以及網絡學習網站,形成網絡互動機制,養成網絡學習和教研的習慣。
(4)開展問題研究,積極參與其他業務機構課堂展示,在共同探討中深入研究課題問題,使學員在參與活動中更好的提升課堂“觀、評、辯”能力。
(5)開展風格研究,在風格打磨中學員反思、提煉、建構教學風格,并形成對自我教學風格的初步定位。
二、研修方式與預期成果
充分發揮學員的主體作用,以“混合式”研修培訓為主,有效整合“講授、診斷、行動”“參與、分析、分享”、“任務、自主、合作”、“體驗、實踐”等培訓方式,增強培訓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學員在不同的參照系中找到自己的節點,實現“講授、參與、分享、合作、體驗、實踐、反思”的一體化培訓。
(一)“混合式”校本研修方式
1.專家講座、注重引領
緊緊圍繞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重點難點,通過內容精當、素材充實、表達生動、引領性強的講座,加之課堂教學案例指導,促使學員在名師成長和專業發展方面有新的認識。
2.專題研修、注重實踐
以學員的學科能力提升為核心,突出課堂教學實踐中問題特征與方法價值,關注學員普遍存在的問題,解決學員困惑,引領學員在體驗中提升。
3.集中學習、注重提升
以學員關注的問題為核心,負責人引領學員進行專項學習,針對每位學員的實際情況,開展深層次的學習交流活動,提升學員的理論素養。
4.情景體驗、注重研討
以典型案例為載體,營造學員參與的情境,讓學員積極主動的、創造性的介入到活動中,從而獲得教育經驗,在研討中,在多元視角的研討和觀點的碰撞中提升學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觀摩展示、注重示范
強化基于教學現場、走進常規課堂,研究典型課例,開展深度同課異構,引導學員在參與體驗中收獲提升,發揮團隊成員的集體智慧,打磨精品課堂,工作室負責人特別要發揮好示范、點評和指導力度,將研與培有效結合。
6.網絡研討、注重交流
開展網絡研修活動,通過李慧轉名師工作室網站、平頂山市教育局鷹師聯盟、博客、qq群、微信群、名師微博等平臺,建立全方位的網絡研修機制。混合式研修的起點是教學問題,其目標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現實問題的有效解決。通過混合式研修我們可以做到:第一、教與學的結合:首先是向自已學習,以網絡為平臺的培訓課程和研修資源為支撐,不斷設計、反思、改進,實現在“教中學”。其次是向專家和同伴學習,把自已的問題和案例在線上分享,獲取專家和同伴的指導和批評,在碰撞、交流、研討中,分享踐智慧,開拓解決問題的思路。第二、教與思的結合:首先是教前反思。發現問題——診斷問題——探尋策略,并預期效果。其次是教中反思。在教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效果評估和策略改進。最后還應教后反思跟進,從而形成案例知識和策略知識。第三、教與研結合。“問題即課題”,要把教育教學實踐問題作為“小課題”,與本校同事、與網絡同伴互助合作,進行案例研究,實現經驗提升和轉化,發展專業素養和研究能力。
(二)研修內容及預期成果
1.開展學員共讀一本書活動
采取集中輔導和分散自學相結合的形式,學員積極學習史寧中教授《基本概念和運算法則》,定期在工作室網頁上發布一篇讀書心得,以此來提升工作室成員的文化底蘊,提高教學素養。
2.開展基于課標核心理念的研究
解讀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與此同時,開展對于課標數學思想和方法以及核心關鍵詞的問題研究,建立研討qq群,然后在網上交流,形成課程資源共享,為一線教師服務,為基層學校服務。
3.研讀多種版本教材
通過每位學員對人教版、蘇教版、青島版多冊教材的研讀,熟悉教材的編排體系,并思考編者如此編排的意圖、目的。了解其版本教材的編排情況,比較異同,寫出心得體會。
4.聘請專家指導
工作室將聘請省內外小學數學教研員或有關專家學者開設講座,每位學員遞交1篇學習心得體會。
5.組織學習活動
積極參加省、市各級相關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每個學員及時充電加壓,以促進其快速成長。
6.依托“和樂課堂”開展教學風格研究。
(1)打磨一節特色課堂。綜合各版本教材內容,設計一節課,制定磨課計劃;認真組織課例打磨的實施全過程;負責人對學員給予充分指導,群組其他學員及時參與研討,及時調度打磨進程,撰寫磨課總結。
(2)開展教師教學風格研究。學員進行內省性的課堂研究,研究自己的課堂,反思調整自己的課堂,總結歸納自己的課堂,寫作提升自己的課堂,在“我的模式我的課“的基礎上,堅持”突出一項,改革一項,研究一項、獲得一項,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3)構思并參與科研課題。工作室以“和樂課堂”為研究抓手,依托《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研究》為載體,學員積極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學員要結合各自實際、立足課堂,形成各自研究成果,并為下一階段自主課題研究做準備。
三、學員管理和要求
(一)梳理專業人生
每位學員都制定了自己的成長目標,要確立目標并明確實現目標的舉措;在研修結束時,客觀分析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研修負責人對教師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考評,并提出以后成長重點建議。
(二)健全成員檔案
建立規范的工作室學員個人成長檔案,全面記錄學習和培養過程情況。
(三)規范日常管理
工作室主持人引領成員組織相關活動及工作例會,總結反思并布置新期工作,開展學術研究;加強與其他工作室、研究團體的交流與互動,實現資源共享、思想碰撞、共同提高。
河南省李慧轉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也促進了區域教育的均衡發展,為當地的教育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