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民
平泉縣食用菌產業服務局
【摘 要】為了香菇產業的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需探索一種周年循環生產的出菇模式,使每天保持一定數量的鮮香菇上市,同時也充分利用食用菌生產設備設施,改變一季忙三季閑的局面,探索了香菇周年循環生產技術。
【關鍵詞】香菇;周年循環;生產技術
我國香菇因生產周期長及對光線、溫差的要求較大,工廠化生產還不能完全實現。常規香菇生產出菇為一個月一茬菇。因緯度相近地區的氣溫相近,所以出菇時間基本比較集中,出現階段性供過于求菇賤傷農的現象,而此時間一過又出現基本無菇供應市場,造成價格上漲。因此,需探索一種周年循環生產的出菇模式,使每天保持一定數量的鮮香菇上市,同時也充分利用食用菌生產設備設施,改變一季忙三季閑的局面,充分發揮各個生產環節和生產要素的最大效率。所以探索了香菇周年循環生產技術。
一、栽培時間
因本技術為香菇周年循環生產,所以每天都生產一定數量的栽培菌棒,每天都有一批菌棒上架出菇。在菌棒生產廠、發菌車間、出菇棚建好后可每天生產菌棒、發菌、出菇,在發菌車間發菌 30天,轉入出菇棚繼續發菌 45天,出菇管理 105天。
二、栽培設施
1.發菌車間:發菌應該建造專用的發菌車間,設計包括保溫地面在內的的保溫發菌車間,一般車間凈高 6米 ,每平方米可容納菌棒275棒。內部設置發菌架,實行立體層架發菌模式,安裝專用的制冷制熱設備及通風系統,確保每個批次的發菌時間 30 天 。
2.出菇棚:出菇棚為日光溫室型暖棚。棚體采用6分鍍鋅鋼管為骨架,立柱使用2寸鍍鋅鋼管,棚體兩端使用苯板搭建;棚內頂部設三道可自動升降的遮陽網,便于冬春遮陽,棚頂覆蓋塑料布和防水棉被,使用卷膜卷簾機升降,夏秋季節棚頂上懸掛一層遮陽網降溫,同時棚頭安裝通風降溫一體機,棚內頂部懸掛一條塑料通風道,便于降溫和強制通風;棚內安放10層鋼管焊制的出菇架;棚體頂高 6 米,棚寬 15米或 11.5 米,長度為 60米,每平方米可容納菌棒55棒。
3.菌種:因周年循環生產的需要,所以在菌種的選擇上就注重發菌周期短、前兩茬出菇量大、市場比較認可的品種,在生產過程中不能輕易改變品種,否則會影響出菇周期和市場銷售。選擇優質、高產、抗逆性強、市場需求的適宜品種,如:香菇Q1、0912品種。菌種選用潔白、健壯、無污染的適齡菌種。
三、栽培工藝流程
(一)培養料配制
配方:干闊葉木屑78%、麥麩20%、石膏2% 。主料采用以闊葉樹木的硬雜木屑為主,多以殼斗科的柞木及樺木科的樺木為主栽培料。有機輔料常采用麥麩、谷糠等,無機輔料常采用石膏等。培養料攪拌后含水量為 55%~60% 。栽培工藝中統一了菌袋的規格,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能夠發菌、出菇完成,同時也適合刺激出菇、休菌管理等各項技術指標,從而達到效益最大化。內袋選用規格為 60 cm×15.2 cm ,厚度 0.05 mm~0.007 mm 高密度低壓聚乙烯菌袋;外袋選用規格為65 cm×18.5 cm ,厚度 0.012 mm~0.015 mm 高密度低壓聚乙烯菌袋。
(二)裝袋
在裝袋的過程中盡可能的使用各類機械設備,提高生產效率。裝袋技術要點如下:培養基質一定要充分攪拌,達到均勻一致。拌好的料不可長時間存放,防止料堆內因微生物繁殖而發熱變酸;裝好的菌袋要求緊實、挺直,并迅速套上外袋。一般每袋重量為 2.4 kg~2.5 kg;裝袋時不能礅,不能摔,不能揉,要輕拿輕放;及時細心檢查菌袋是否有破孔,發現后立即用膠帶紙粘上。
(三)滅菌
滅菌使用高壓滅菌方式進行菌棒滅菌,確保滅菌徹底,同時節省了生產時間,實現白天出裝鍋,晚上提溫滅菌。滅菌技術要點:鍋爐規格大小及產汽效能與一次性滅菌的培養基料袋數量相匹配;滅菌鍋內料溫達 110℃ 時,開始計時,連續保持 10 h ;滅菌完畢后,料溫降至 90℃ 時趁熱出鍋。
(四)冷卻
增加了能夠通過設備強制冷卻的冷卻車間,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及時將菌棒溫度降到可接種的最佳溫度,改變冬季冷卻時間短,夏季冷卻時間長的弊端。將滅菌后的菌棒及時放至冷卻車間強制冷卻,做好通風系統的過濾和消毒工作。
(五)接種
接種在經過凈化的專用無菌接種車間進行,使用套袋方法封好菌穴口,保證菌棒的成品率。待料溫降到25℃以下時,在經過凈化的專用無菌接種車間接種,接種時要求做到堵實菌穴,并偏高些,接菌迅速,不可耽擱時間過長。
(六)發菌
在發菌架上發菌,提高了空間的利用率,同時能夠達到上下溫度基本一致,確保每批菌棒的菌齡一樣,實現整齊出菇。當一批菌棒在30天發滿以后及時轉移至出菇棚繼續發菌,提前釋放發菌車間的空間,同時也能讓易出菇的該品種及早適應出菇環境。接種后的菌棒直接轉到發菌架上發菌。調節發菌車間溫度達 22℃~25℃ ,做到恒溫培養。保持發菌車間內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 60%~70% 。在發菌車間發菌 30天 后,一般菌棒接種點菌絲已經聯穴,經過一次刺孔增氧,轉入出菇棚內的出菇架上繼續發菌,大約 20天 左右,溫度控制在 20℃~25℃ ,空氣相對濕度 60%~65%,此時菌絲已經發滿菌棒,要進行第二次刺孔放大氧并脫掉外套袋,根據實際情況做好通風管理,保持空氣新鮮。菌棒進入原基生長和轉色期,大約 25 天 左右,給予適量的散射光,適量溫差刺激,利于原基形成和菌袋轉色。
(七)出菇管理
本技術通過對溫度、濕度、通風、光照等條件的控制,要求出70%以上的優質菇并在120天之內全部四茬出菇結束,生物轉化率達到85%以上。
1.催蕾期:當菌棒有部分菇蕾發生時,應進入出菇管理階段,去除菌棒內袋,實行脫袋管理。拉開 10℃ 以上的晝夜溫差,使溫度保持在 12℃~25℃,保證棚內空氣新鮮有充足的氧氣;通過噴水調節空氣相對濕度 80%~90%,一般經 3天~5天可發生菇蕾。
2.出菇期:當菇蕾長至 0.5厘米~1厘米 時,為便于提高菇質,每袋留10朵~15朵菇形好、分布均勻的菇蕾。保持棚內溫度為 8℃~25℃ ,調節空氣相對濕度至 90 % 左右,棚內適量透進散射光,保持棚內空氣新鮮,不可大量通風,以免造成菇蕾被風催死。當菇蕾長至 3厘米 以上時,加大棚內通風,降低棚內濕度至 60 %~70 % ,以利于菇面變白長成優質菇。
3.轉潮管理:每采收一潮菇后要進行休菌,促使菇腳坑菌絲變白或稍有轉色,積累養分,可利于下潮菇生長。棚溫控制在 20℃~25℃ ,相對濕度為 75%~85% ,養菌 15天~20天 。養好的菌袋補足水分再催菇,使菌袋含水量達到 50%~55% 。
(八)采收
采收根據市場要求而定,做到采收及時,避免人為造成產品降級。
四、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同時充分考慮食用菌做為食品“安全第一”的根本宗旨,切實搞好環境衛生及滅菌徹底,做好接種環境的消毒和凈化,確保達到無菌條件。及時清除菇根、爛菇及廢料,并遠離菇棚。采用黃板、黑光燈、滅蟲燈、糖醋液等誘殺辦法除蟲。
參考文獻:
[1]韓梅.磨菇栽培技術要點[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1(3):43.
[2]朱晨.食用菌高產技術[J].農家致富,2009(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