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靜
摘要:俄羅斯現實主義作家瓦連京·拉斯普京是20世紀下半葉俄羅斯鄉村散文的代表人物。他的中篇小說《最后的期限》通過對普通的農村老太太安娜臨終前畫面的描寫,再現子女們道德上的虛偽、冷漠、忘恩以及毫無意義的忙碌。作家試圖通過這篇文章喚起讀者們對生活的反思,通過反思去發現自身的問題,并積極地尋找答案。
關鍵詞:農村;道德;反思;精神世界
瓦連京·拉斯普京是俄羅斯出色的現實主義作家,也是20世紀下半葉俄羅斯鄉村散文的代表人物。著名作家阿布拉莫夫曾經說過:“農村——是俄羅斯的深處,是我們的文化成長和繁榮的土地。”在俄羅斯文學中,許多文學巨匠的作品中都有“鄉土小說”的痕跡。
農村題材最早出現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卡拉姆津的小說《苦命的麗莎》和拉季舍夫的《從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中。在此時的文學作品中,描寫農村題材、描寫農民的命運就等同于描寫俄羅斯全體人民的命運。著名的俄羅斯詩人普希金在《上尉的女兒》、《杜布羅夫斯基》和《郭留鑫村的故事》中藝術地描繪出貴族與底層人民的關系問題。果戈理在《死魂靈》中塑造出了鮮明的農奴形象。對于列夫·托爾斯泰來說,俄羅斯的農民是承載著民族智慧、無上真理的代表。契訶夫在自己的小說《農民》、《在峽谷里》極其真實地描述了19世紀80、90年代極度貧困的生活現狀,表現了對農民悲慘命運的關心同情;同時,他也承認農民之所以貧困也有他們自己的過錯。此外,普拉東、涅克拉索夫、烏斯賓斯基等革命民主派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號召農民奮起反抗,改變自己貧窮無權的命運。二十世紀初期以布寧、葉塞寧為代表的田園派詩人在自己的作品除了極盡溢美之詞贊頌俄羅斯的農村風光外,也延續了烏斯賓斯基的傳統,深入地分析了農民貧困的原因:除了社會的不公之外,也有農民自身的缺陷--不希望任何改變,有時還有些野蠻及貪婪。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俄羅斯“鄉村散文”的黃金時期,阿布拉莫夫、別洛夫、阿列克謝耶夫、舒克申、拉斯普京、諾索夫等作家佳作不斷,并在社會上盛行起來。此時的鄉村文學不再是簡單地描寫農民和農村的生活,而更多的是指一種賦予了農民和土地以特殊精神意義的創作共性。拉斯普京的作品也是如此,大多以道德價值探索為主題。除此之外,拉斯普京可以稱得上是俄羅斯文學界女性形象塑造大師。在他的筆下所有的女性主人公都集各種美好品質于一身,她們溫柔善良、堅韌果敢,充滿著動人的光輝。
中篇小說《最后的期限》通過對農村老太太安娜彌留之際的描寫,講述了子女們對她的無情厭棄,表達了作家對年青一代道德蛻化的關注與譴責。這篇小說創作于1970年。小說開篇出場的就是主人公——老太太安娜。只見她躺在一張窄窄的床上,無奈地等待著死神的降臨。她已年近八十,常年超負荷的勞作使她的身體難以承受,健康狀況一年不如一年。終于在三年前耗盡了最后一點力氣,向命運之神繳了械,徹底地倒下了。但是,她已經不再在意自己的生命。這個一輩子都在西伯利亞農村度過的老太太毫無懼色地迎接著死亡。她認為,既然死期到了,那么就應該平靜且從容地離開,而不應該給親戚朋友帶來任何麻煩。
老太太的兒子米哈伊爾知道母親在世的日子不多了,趕快給其他的兄弟姐妹發電報,讓他們來見母親最后一面。老太太的其他子女先后出場了。安娜這一輩子生養了許多孩子,但最終存活在世的只有五個,三個女兒和兩個兒子。女兒們都不在老太太身邊,一個住在區里,一個在市里,還有一個離得十萬八千里遠,在遙遠的基輔。大兒子當兵之后在北方生活過一段時間,后來也進了城里定居。現在的老太太和小兒子生活在一起,她總是盡量避免給他帶來麻煩。收到電報后,除了老太太最喜歡的小女兒塔尼婭以外,其他人都陸陸續續地到來了。塔尼婭的未歸引發了大家強烈的不滿。雖然眾人都知道她住得遠,不知道能否收到電報,也不知道她不來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母親畢竟要離開這個世界了,兒女們都應該前來與她見上一面,作為告別,這是天理倫常,世代相傳的習俗是不能違背的。其實,在兒女們到來之前,老太太安娜已經失去了知覺,既看不到任何人,也聽不到任何人的說話。仿佛死神就在她的身邊,只等時間一到就把她帶走。可是當孩子們聚集到老太太的病榻前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老太太又活了過來。這一家人久別的團聚讓老太太的求生欲望增強了,她開始漸漸好轉,努力想從死神那里爭回自己的命。這里作家的刻畫突出了母愛的強大,安娜感受到了孩子們的親近,于是在接下來的三天時間里她恢復了知覺,有了力氣。雖然有那么兩三次,她又失去了知覺,但最后她又醒了過來,半睜著眼睛,可怕的呻吟著。現在的安娜可不想死去,她的兒女們正圍繞在她的身邊,她要遠離死神。這種強大的精神意志支撐著老太太,于是安娜又多活了三天。這三天,安娜是與孩子一起度過的。對于安娜來說這三天是活在這個光明世界上的最后幾日,對于她的孩子們來說是能與母親度過的最后期限,也是他們一大家子團聚的最后時光。久不相見的一家人談起了各自的生活、遭遇、理想和困難,一起回憶了過去美好的時光。最終老太太安娜走完了她艱難、平凡而又光榮的一生,塵歸塵,土歸土了,而活在世上的子女們繼續著自己的生活。
在這篇文章中拉斯普京沒有刻意著重描畫任何一個人,而是把這些家庭成員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比較的同時也沒有抬高任何一個人。在七十年代蘇聯社會城鄉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量農民涌入城市,幾百萬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閑散的生活方式一下子變成了朝九晚五、緊張的城市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拉斯普京試圖通過自己的作品把這些人的心理變化表達出來,把兩代人之間的傳承關系提到了首位,強調了勞動人民的道德觀,給讀者深入思考兩代人之間的關系,民間的道德傳統以及融入現代社會生活的農民階層的精神世界等問題的空間。拉斯普京在文中還分析了這些家庭成員的心理,深入探究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并將安娜的一生與他們進行了對比,指出了他們道德上的虛偽、冷漠、忘恩以及毫無意義的忙碌。拉斯普京試圖通過這篇文章喚起讀者們對生活的反思,通過反思去發現自身的問題,并積極地尋找答案。
參考文獻:
[1]侯瑋紅.當代俄羅斯小說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Распутин В.Г.Последний срок.-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2001.
[3]Русские писатели и поэты.Краткий б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М.,2000.
[4]Шащенко, В.В.Судьбы русской деревни в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х И.А.Бунина и В.Г.Распутина // Вестн.Помор.ун-та.Сер.: Гуманит.и социал.науки.– Архангельск,2009.
[5]Каблукова, Н.В.Старухи в прозе В.Распутина и в драматургии Л.Петрушевской // Три века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М.; Иркутск,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