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中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模式已經在整個社會中根深蒂固了,家長、教師、以及學生都把成績當做是進行整個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往往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立足于如何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因材施教的過程化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還不完善,因此,需要教師與學生更多的努力才能形成一套完善的“過程化”教學體系。以便使學生有樹立自身職業意識和挖掘職業潛能的意識和能力,這是培養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重要目標。
【關鍵詞】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過程化;教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斷地意識到過程化教學在整個教學改革中的重要性。而要實現過程化教學,以往的課程體系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在教學的需求。整個社會對幼兒教育越來越重視,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針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過程化”教學所存在的問題,應該制定切合實際、科學可行的改革方案對其進行改革。因此,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應該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化的課程理念,探索、研究以過程化教學為基礎的課程體系,加快教學改革步伐,更好地適應中職學前教育發展的需要。
一、過程化如何運用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中
(一)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不足之處
職業學校的學生普遍自身的素質偏低,基礎較差,對專業知識掌握差,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更是沒有興趣。因此,在專業課程設置上,以往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教材內容已不符合幼教改革與發展的要求。所學的概念,原理、知識等理論性的知識過多,學生容易乏味,并難以掌握。教材內容落后,實踐技能更新較快,很多學前教育前沿的實踐教學理念沒能列入教材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口頭知識講述,重知識、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比較注重概念,對實踐技能訓練較少,學完也很難運用到實踐當中。
(二)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堂教學
中職學前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要面向市場培養應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從事的是幼兒教師職業崗位,將要進行幼兒園課程設置和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結合意識不足,一直是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培養人才的重要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了解幼兒教師的崗位需求,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崗位適應能力,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有機的結合,以保證學生從學校平穩過渡到工作崗位,實現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為學生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更要具備實踐能力。在課程安排上應注重增加實踐教學比重,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走出學校,走進幼兒園,在幼兒園的實踐環境中體驗、觀察、實踐,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的實訓環境,通過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到實踐技能,更快的融入到幼兒園的教學中去。
(三)合理的評價體系
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實施,“過程化”教學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國家多次對此提出改革方案。2001年9月,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充分肯定了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時對幼兒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過程系統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由原來的注重“量變”逐步向注重“質變”轉變,提高對教學質量的重視,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長期生存和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綜上所訴推行過程化考核適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培養合格的學前教育人才、提高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質量,實現學前教育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二、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過程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教育中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模式已經在整個社會中根深蒂固了,家長、教師、以及學生都把成績當做是進行整個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往往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立足于如何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因材施教的過程化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還不完善,因此,要形成一套完善的“過程化”教學體系還要教師與學生更多的努力。以便使學生有樹立自身職業意識和挖掘職業潛能的意識和能力,這是培養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重要目標。
(一)根深蒂固的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模式
新的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習方法是注重“過程與方法”的學習方式,但是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理念已經在教師、學生、家長的心中根深蒂固了,往往把結果作為教學所追求的目標。教師和教材會以解答問題而非動手操作的方式對學生實施訓練和評價。教材通常以陳述內容,介紹過程,進行總結這樣的方式進行描述,而不是讓學生親自經歷過程。教師對過程化的教學模式也比較生疏,容易過于形式化。
(二)中職學前教育“過程化”教學的因材施教
中國現代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使學生主動地發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漸漸的深入人心,并且已經體現在我們教學的過程中。在如此的大背景下,為了更加有效地去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材施教這一教育教學原則,重新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學生由于自身的身體、心理、家庭、環境等因素的不同,每個學生都是有個性的,存在差異的個體。因此,要根據學生的性格去教育他們,對性格外向的,思想、行為都較活潑的,可以私下單獨進行談話,進行循序漸進的誘導。對于性格內向的,可以采取多表揚,給他們建立自信心的方式給予他們自信心。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實行的素質教育,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和個性,并且承認學生所存在著的個體之間的差異。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足,對專業知識掌握欠缺,除了在教學上教師仍側重于理論傳授,忽視了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技能掌握上的個體差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對“因材施教”這一理論觀點不能更好的轉變在實踐上。這種情況的發生,既受到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的影響,也與教育教學目標的統一化相關,還與傳統的班級式的教學模式有關。
(三)中職學前教育“過程化”教學過程化中完善的評價體系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力度進一步加大,正向縱深發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同時,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拉開帷幕。在這種濃濃的“現代化”的氛圍下,尤其是在實施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的大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和專業教學改革必然要體現時代的變革性,要體現創新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師范性的時代要求。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因為其培養目標和就業導向明確,評價學生成績的評價體系應該立足于檢測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激發他們樹立自身職業意識和挖掘職業潛能,為將來的就業提供技能保障,而不應該只是著眼于課堂、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
中職學前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礎之上的培養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教育。其教學和評價必應該緊緊圍繞學前專業培養目標、貼近市場需求,在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的呼聲日益高漲的同時,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評價卻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重考試成績,輕綜合素質評價等現象,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因此,改革職業學校學生的評價,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育部.2001.06.08.
[2]陳琦,劉儒德編.教育心理學.
[3]袁振國.教育新理念.
作者簡介:
李媛媛,本科學歷,講師職稱,從事中等職業教育工作7年,一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擔任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廣告設計專業裝飾畫和圖案等課的教學任務,周授課12課時以上。